基本信息
书名: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原价:36.00元
作者:冯世纶,张长恩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1
ISBN:9787800893094
字数:299000
页码:321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先生临床治病,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姜汤合当归芍散证”。并且其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先生治病,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对应,疗效显著。
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先生力倡对《伤寒杂病论》执简驭繁、惟求疗效。其“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术体系,成为中医人士“一透通用伤寒”的高效捷径。
基本信息
书名: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
原价:36.00元
作者:冯世纶,张长恩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1
ISBN:9787800893094
字数:299000
页码:321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第一部分 太阳病(表阳证)篇
第一章 桂枝解外类方
1.桂枝汤方
2.桂枝加桂汤方
3.桂枝加葛根汤方
4.瓜蒌桂枝汤方
5.桂枝加黄芪汤方
6.黄芪芍桂枝苦酒汤方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9.桂枝甘草汤方
10.桂枝救逆汤方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3.桂枝去芍汤方
14.桂枝去芍加皂荚汤方
15.小建中汤方
16.当归建中汤方
17.黄芪建中汤方
18.桂枝加芍生姜各一两人三两新加汤方
19.桂枝人参汤方
20.当归四逆汤方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力
22.苓桂术甘汤方
23.苓桂枣甘汤方
24.茯苓甘草汤方
25.茯苓泽泻汤方
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27.五苓散方
28.防己茯苓汤方
29.蜘蛛散方
30.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31.桂枝茯苓丸方
……
第二章 麻黄解表类方
第三章 其他解表类方
第二部分 阳明病(里阳证)篇
第一章 表里双解类方
第二章 和解清里类方
第三章 清里实热类方
第三部分 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篇
第四部分 太阴病(里阴证)篇
第一章 温中祛饮类方
第二章 养血利水类方
第五部分 少阴病(表阴证)篇
第六部分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主下)篇
内容提要
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先生临床治病,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姜汤合当归芍散证”。并且其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先生治病,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对应,疗效显著。
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先生力倡对《伤寒杂病论》执简驭繁、惟求疗效。其“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术体系,成为中医人士“一透通用伤寒”的高效捷径。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目录
第一部分 太阳病(表阳证)篇
第一章 桂枝解外类方
1.桂枝汤方
2.桂枝加桂汤方
3.桂枝加葛根汤方
4.瓜蒌桂枝汤方
5.桂枝加黄芪汤方
6.黄芪芍桂枝苦酒汤方
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9.桂枝甘草汤方
10.桂枝救逆汤方
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3.桂枝去芍汤方
14.桂枝去芍加皂荚汤方
15.小建中汤方
16.当归建中汤方
17.黄芪建中汤方
18.桂枝加芍生姜各一两人三两新加汤方
19.桂枝人参汤方
20.当归四逆汤方
2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力
22.苓桂术甘汤方
23.苓桂枣甘汤方
24.茯苓甘草汤方
25.茯苓泽泻汤方
26.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27.五苓散方
28.防己茯苓汤方
29.蜘蛛散方
30.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31.桂枝茯苓丸方
……
第二章 麻黄解表类方
第三章 其他解表类方
第二部分 阳明病(里阳证)篇
第一章 表里双解类方
第二章 和解清里类方
第三章 清里实热类方
第三部分 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篇
第四部分 太阴病(里阴证)篇
第一章 温中祛饮类方
第二章 养血利水类方
第五部分 少阴病(表阴证)篇
第六部分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主下)篇
这本《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在临床一线摸索的同行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我记得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总觉得《伤寒论》的条文晦涩难懂,古人的智慧像是蒙着一层厚厚的迷雾,看得到影子却抓不住实质。很多时候,我们凭着感觉去用药,虽然偶有灵效,但总觉得心里没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胡老先生亲身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导,把那些看似玄奥的理论,用一种极其贴近临床的语言和思路梳理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关于“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的深度解析,让我对一些经典方剂的配伍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举个例子,以前我对麻黄汤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发汗解表”这个层面,但读完书里对它在不同体质下的变通运用后,才明白它背后所蕴含的“调动人体卫气”的更深层次的整体观。这本书不是那种堆砌理论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本实用的“武功秘籍”,每一页都渗透着实战经验的沉淀,读起来让人豁然开朗,对提升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为流畅且引人入胜的。作者在叙述复杂的病机时,往往会穿插一些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晦涩的病理过程变得可视化。例如,描述脾虚湿盛时,用“一潭死水如何疏导”来类比,让人瞬间抓住病机的核心。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经方的门槛。对于那些自学中医或者基础相对薄弱的年轻一代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座灯塔。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亲切的、如同老中医在茶余饭后传授经验的语气。我个人认为,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经典智慧与现代临床实践的桥梁,让经典不再是高悬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解决疾病的利器。我甚至发现,有些我过去认为需要使用繁复新方才能解决的复杂慢性病,在重新用胡老的思路去套用经方时,竟然能找到更简洁、更符合人体自愈规律的方案。
评分从装帧和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学习地图。清晰的章节划分,详尽的方剂组成解析,以及穿插其中的“临证心得小结”,都极大地便利了我们作为读者进行回顾和查找。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首方剂的“主证提炼”,通常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该方剂最核心的病机抓手,这对于需要在紧张的门诊环境中快速决策的医生来说,简直是效率神器。我甚至把它放在案头,遇到拿不准的病例时,会习惯性地翻阅相关的部分,很快就能找到思维的切入点。这种实用性上的便捷,是很多厚重的学术专著所欠缺的。它充分体现了胡老先生“经方为用,贵在灵活”的理念,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了可以随时调用的临床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方证对应”的强调,这在我看来是胡老理论体系的灵魂所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容易被各种所谓的“新疗法”、“新靶点”所吸引,但这本书却不动声色地把我们拉回到最根本的——患者的整体证候上。它教会我,不要被西医的诊断名词所限制,而要回归到脉、舌、证这些中医最原始的观察指标上来,寻找那个与方剂结构完美匹配的“证”。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在不同“证候”下的微调细节描述得极其精妙,比如针对老年人或体弱者,如何在保持主方的核心药味不变的前提下,巧妙地进行减量或加减几味药,以适应其虚损的体质。这种对个体化治疗的精微把握,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经方医学,是对生命状态的精准把握,而非简单的公式套用。这本书无疑是提升临床功力的绝佳教材。
评分坦白说,刚翻开这本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毕竟经方研究几百年来,各种注解和发挥已经汗牛充栋。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返璞归真”。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历代注家的繁琐争论,而是紧紧围绕着胡老先生自己对张仲景原著的独特体悟和临床实践进行阐述。这种注重“活学活用”而非“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对于我们现代医生来说非常友好。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合方辨误”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对比,清晰地指出了许多现代医家在应用经方时容易陷入的误区,比如对“痞”证的理解偏差,或者对少阳病“往来寒热”的动态把握不足。这些都是书本上不易直接查到的“心法”。它不是简单地复述经典,而是在经典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与时俱进、又忠于原著精神的临床思维体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真正开始体会到仲景方证背后的生命规律。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