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0~6岁是孩子感觉统合的主要发展时期,一旦孩子的感觉结合出现问题,孩子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学习能力。本书借鉴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向家长介绍了感觉统合的含义及相关知识,同时,提供家长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具对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方法。所选游戏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还适用于对孩子已出现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进行矫正。本书不仅适用于家长阅读,也可供早教师、幼儿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用书。 王萍,高宏伟 编著 王萍,女,1964年2月出生,沈阳大学教授,学科专长:学前教育。研究方向:儿童早期发展。沈阳市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沈阳市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主要承担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活动与设计的教学工作。主持省级项目7项,参与省级项目4项。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教材7部。 靠前篇 感觉统合训练知多少都市化的生活让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个别行为表现感到困惑,例如,有些孩子经过各种检查,大脑发育没有任何缺陷,做智力测试属正常或很好智商,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多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讲话不流畅、胆小等问题,当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某种疾病引起,而是因为孩子大脑的整合功能发育不良所致,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功能失调。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不仅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学习能力的发展,家长应该高度关注。我向来对那些过度美化育儿过程的书籍持保留态度,这本书则以其难得的真实感和深入的专业性赢得了我的信任。它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家庭训练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平台期,并提供了应对“倦怠期”的心理调适方法。例如,当孩子对某个游戏失去兴趣时,书里教我们如何巧妙地引入新的变体,保持新鲜感和挑战性,这比简单地批评孩子“不配合”要有效得多。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安抚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状态。这种赋权给孩子自身的教育理念,才是真正的长远之计。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感觉统合训练的最终目标不是让孩子“变得正常”,而是让他们能够更高效、更愉悦地与他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互动。它提供的工具箱是极其丰富的,足以应对从轻微的感统小问题到更复杂的日常行为管理。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训练”这个略显冰冷的词汇,重新定义为一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过去,我对感觉统合的理解是“治疗师的工作”,总觉得家里做是“将就”。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作者强调,家庭是孩子最安全、最放松的港湾,在这个环境中进行的训练,其效果往往比在陌生环境下更持久、更有效。书中关于如何建立“感官营养”的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训练手册那样,只关注消除负面行为,而是积极地引导家长去发现和提供孩子需要的“正面刺激”。比如,针对触觉敏感的孩子,它推荐了“三明治拥抱法”,这不仅是触觉输入,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结。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焦虑地给孩子“打补丁”的家长,而是一个懂得如何顺应孩子天性、为他们构建理想成长生态的“环境设计师”。这是一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力量。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儿童发展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提供深度洞察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是多层次的。首先,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和,没有过多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感觉统合理论一窍不通的新手父母,也能快速建立起基本概念。其次,它在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当孩子排斥梳头时,书中会详细解释这可能与触觉防御有关,并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脱敏方案,而不是简单地让你“多尝试几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环境创设”的强调,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将家庭空间打造成一个“感官友好型”环境的建议,从灯光的选择到家具的摆放,都体现了对孩子感官需求的尊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引导,更是对他们内在稳定性和安全感的一种默默耕耘,是家长对孩子世界观的深度共情。
评分这本《家庭中的感觉统合训练(第2版)》实在是让我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耐心的家庭教育专家,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观察和理解孩子的“小动作”背后的“大秘密”。我原以为感觉统合训练只是针对那些有明显障碍的孩子才需要,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其实每个在成长中的孩子,都会在某个阶段表现出对某些刺激的过度敏感或反应不足。书里对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常见问题分析得极其透彻,比如为什么有些孩子总喜欢啃咬衣角,为什么有些孩子对声音特别敏感,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让人头疼不已的“怪癖”,在这里都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强调的“家庭化”理念。它没有要求家长去模仿专业的治疗师,而是巧妙地将专业的训练技巧融入到日常的游戏、穿衣、吃饭甚至洗澡的过程中。比如书中提到的“粗大动作游戏”环节,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跳跃、爬行和摇摆,就能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本体感觉和前庭觉的发展。这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很多其他育儿书籍所不具备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它能帮你建立一个更科学、更积极的亲子互动模式。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高得惊人,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这得益于作者精妙的结构设计和丰富的案例支撑。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这本书的配图和表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清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感觉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内稳态)的功能,以及当它们发生失调时,会在孩子的行为上投射出哪些我们容易误解的信号。我曾一度困惑于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需要不停地跑动,在阅读了关于前庭输入不足的那一章后,我才恍然大悟——他不是“调皮”,他是在主动寻求必要的“燃料”。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第2版”更新非常及时,它吸纳了近年来感统研究的前沿成果,并针对现代家庭生活(比如大量电子产品使用)带来的新挑战,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指令集,而是一本活的指南手册,鼓励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去灵活调整训练的强度和频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