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原科技大学史
定价:86.00元
作者:李志勤,赵民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1113987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太原科技大学史(1951-2012年)》主要内容:太原科技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所面向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型机械行业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大学,是一所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并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共和国机械工业的振兴和山西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阅读体验上,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人”的关注。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体行为推动的,而很多校史往往过于强调宏观政策和数字成果,忽略了那些在背后默默奉献的教职员工和充满理想的学子们。这本书则巧妙地穿插了许多人物小传和侧记。比如,它会花笔墨去描绘一位老教授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开设一门基础课程,或是某个届毕业生的群体是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展现出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如同散落在史料长河中的珍珠,为整体的叙事增添了温度和情感的共鸣。通过这些细致的描摹,我不仅了解了学校的“硬实力”建设,更感受到了那一代代人在教育理想驱动下的精神面貌和群体特质。这种对人文关怀的重视,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记录,而是一部充满温度、饱含深情的精神史诗,让人由衷地敬佩与感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透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光滑细腻,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早期的历史照片和图表,细节也保留得非常到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书脊平整有力,即便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松散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纪念品。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排版上的一些小巧思,比如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会用一个专门的插页进行过渡,这种视觉上的停顿和强调,让阅读的节奏感变得非常舒服,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输入过于密集而产生疲劳感。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史”这个主题所应有的尊重与敬意,这在很多地方的校史书籍中是很难得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读者在探寻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高品质书籍带来的愉悦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体现了编撰者对历史分期和主题提炼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推进,而是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立了几个主题鲜明、内涵递进的篇章。例如,有的篇章聚焦于“奠基与求索的年代”,主要阐述早期专业体系的建立和艰难起步;而紧接着的篇章则转向了“改革与腾飞的征程”,重点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如何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学科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这种结构上的层次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学校发展的脉络和不同阶段的核心任务。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进行了精辟的总结性概述,提炼出该阶段最关键的经验教训或成就,这对于快速掌握核心要点、进行宏观把握非常有帮助,避免了陷入过多细节而迷失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和广度,绝对达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高度。我注意到其中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一些尘封已久的会议记录、早期教师和校友的手写信件、甚至是早年学校刊物上那些带有地方色彩的生动记述。这些细碎却至关重要的“碎片”,被作者以极其严谨的考证态度重新整合、交叉验证,从而构建出了一个非常扎实可信的历史图景。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过去只在口耳相传中听到的事件,在这里得到了最确凿的佐证,同时也揭示了许多此前不为人知的幕后细节。这种扎根于档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它提供给读者的,不只是一份官方的“定论”,而是一个基于大量证据链条构建起来的、可供后人反复推敲和研究的学术基石。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该校历史沿革的学者或研究者来说,这份详实的史料基础是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作为一个对高等教育发展史有浓厚兴趣的人,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特定地域和特定领域高校发展脉络的著作,而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的处理,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学校内部的关键性决策、重要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时期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影响决策的社会需求、行业精英的建议,甚至是校内不同派系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视角,使得冰冷的史实变得有血有肉,让人仿佛能“听见”那些历史上的讨论声和决策拍板的声音。这种叙事上的“立体感”非常吸引我,它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任何一所大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需求紧密耦合、相互塑造的过程。这种对历史动态过程的把握,远比简单罗列事实来得更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