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文示例
定价:49.00元
作者:郭绍虞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2050723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一部《学文示例》,书面上标明“大学国文教本”,但高中同学以及自修国文的人都可以看。郭绍虞先生编辑这本书的宗旨,看几条“编例”就知道。介绍这部《学文示例》,主要的目的,就希望读者从此书得到启示,学到方法。
郭先生编《学文示例》这部书,搜采的范围很博,选择的作品很精,类列的体例很严,值得我们佩服。确是一部独创的书。若是用来启发人们对于古文学的欣赏的兴趣,并培养他们欣赏的能力,还是很有用的一部参考书。
目录
荐序
一 评改例
理论之部
刘勰文心雕龙指瑕
刘知几史通
点烦(录序)
杂说上(节录)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
五经辨惑(选一则)
《史记》辨惑(选三十则)
诸史辨惑(选二则)
《新唐书》辨(选八则)
文辨(选七则)
诗话(选五则)
章学诚文史通义答问
王嘉璧辑酉山臬点窜
张宗楠辑带经堂诗话摘瑕类(节录)
袁枚小仓山房诗集改诗
实例之部
摘谬类
修正类
……
二 拟袭例
三 变翻例
四 申驳例
五 镕裁例
附录 大一国文教材之编纂经过与其旨趣(节选)
作者介绍
郭绍虞,1893年生于苏州,是我国的教育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五四”运动前郭绍虞先生就发表了我国部的《中国体育史》及《战国策详注》等专著。“五四”运动期间加入新潮社,并任《晨报》特约撰稿员,发表过《劳动问题起源》、《马克思年表》等进步诗文译作。1921年和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共同创立了文学研究会,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做出积极贡献。
郭绍虞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学海扬帆,七十春秋,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在大学执教过程中,郭绍虞先生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汉语语法修辞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语文通论》、《语文通论续编》、《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等二十多部著作,主编了《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清诗话续编》等著作,特别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建立系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
郭绍虞先生在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1984年6月,郭绍虞先生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文本的“底层逻辑”。许多写作指导书籍,最终都会导向某种个人化的技巧总结,但《学文示例》却着眼于语言本身的生成规律和接受心理。特别令我震撼的是关于“结构与节奏”的章节,作者引入了音乐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比如“主题的再现”和“张力的释放”,来解释叙事的高潮与低谷。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不再把文学创作视为一个孤立的技能树,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松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个密不透风的知识体系的。这本书的文字本身也极具范例性,它用一种清晰、精准、富有张力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理论,本身就是对它所教授内容最好的印证。如果你想从根本上理解文字背后的力量,而不是仅仅学习一些表面的技巧,那么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豁然开朗”。我过去总是在为找不到“灵感”而苦恼,总觉得自己的文字像是被困在了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出不去。但阅读《学文示例》的过程,就像是有人耐心地帮我把瓶盖拧开,让我看到了外面的广阔天地。这本书对“细节描写”的探讨,是我最为受益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于“要写细节”这种空泛的建议,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的描写,构建出具有沉浸感的场景。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两种描述“雨天”的方式,一种侧重视觉(灰蒙蒙的天空),另一种则侧重听觉和触觉(泥土被冲刷的湿润气味和雨滴砸在窗户上的节奏感)。这种从抽象概念到具体操作的完美过渡,使得书中的理论不再是高悬的殿堂,而是触手可及的阶梯。它教会我,真正的写作力量,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经意的微小观察之中。
评分这本《学文示例》,给我的感觉是极度务实,却又充满了哲思的火花。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修辞手法”这一部分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比喻、拟人、排比这些基础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情感的准确表达”上。举个例子,书中对“反讽”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语境下,同样一个反讽句如何能传达出截然相反的情绪强度,揭示了语言的弹性与不可测性。这对我日常的工作交流,包括写邮件和报告,都有极大的启发——原来,连最普通的叙述,都蕴含着表达的艺术。全书的结构组织也极其严谨,每一章节的逻辑衔接都如同精密仪器般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拖沓或跳跃感。它更像是一本精心打磨的工具书,但不同于一般的工具书,它在你需要的时刻,总能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
评分这本《学文示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与其说它是一本“示例”,不如说它是一部深邃的文本解析百科全书。我原以为会是一些枯燥的范文堆砌,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此细腻,对文学作品的剖析简直是庖丁解牛,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叙事视角的转换那一章,作者不仅清晰地阐述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优劣,还结合了数个古典与现代的经典案例进行对比,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让我这个自诩有些文学功底的人都感到汗颜。书中对“意象”的解读尤其精妙,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象征意义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文化背景下,一个词汇或一个物件如何承载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光谱。读完后,我再回看那些曾经读过的名著,仿佛戴上了一副全新的滤镜,原本模糊的细节变得清晰可见,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匠心独运,终于不再是雾里看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的不是“怎么写”,而是“怎么看”,如何真正进入文本的肌理,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时的挣扎与抉择。
评分坦白讲,我当初买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写作方法”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雷同且空泛。然而,《学文示例》给我的震撼是结构性的。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用三个步骤写出爆款文章”的速成指南,它探讨的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困境与解决之道。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论述了“语感”的培养,作者没有给出任何死板的练习题,而是通过一系列对不同风格语体的模仿与拆解,引导读者去“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风格的形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历史观,他将个体的写作实践置于整个文学流派的演变之中进行考察,让读者明白,所谓的“个人特色”,其实是无数次与传统对话、甚至反叛的结果。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入的学术漫步,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深藏在每一个论点背后的学术积累。它非常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写作基础,但渴望在深度上寻求突破的进阶学习者,读完后,你会觉得自己的“文字雷达”灵敏度都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