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山、张其成著的《中医阴阳新论/中医思想 文化丛书》上篇集中讨论中医阴阳的本质及数学特性 。其中又分为四章: 第一章讨论中医阴阳的本质及基本数学特性。
第二章对经典中医体系中*重要的几类“具体阴 阳”进行深入分析,如寒热、空间、气味、清浊、营 卫、脏腑等,讨论了这些基本概念中存在的众多逻辑 问题与悖论。
第三章将阴阳的二元关系进行扩展,用于讨论集 合之间阴阳关系的判定方法。
第四章将用于描述单个属性的“具体阴阳”进行 扩展,提出了“复合阴阳”和“属性向量”的概念, 用于描述一个具有多个属性的事物的整体阴阳。
中篇讨论阴阳的相互关系和扶阳与滋阴学派之争 的问题。具体分两章: 第五章讨论阴阳的相互关系,从四个方面对阴阳 的关系进行了分析。①单一属性上的阴阳关系。②不 同属性间的阴阳关系。③人体阴阳与外界阴阳的关系 。④阴阳平衡。
第六章讨论扶阳与滋阴学派之争,对扶阳和滋阴 两派进行了界定,并详细讨论了两派的主要源流、主 要医家及其特色;亦详细讨论了两派论争的焦点、论 证方法及其逻辑问题等。
下篇主要讨论与阴阳相关的三个重要概念——气 、四象和五行,及其与阴阳的关系。
张其成,**国学专家,养生专家,非遗“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学课程特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人民政协讲坛特聘教授,**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委会理事长,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儒学联合会理事。 自幼习儒研医,易医并进,佛道双修,章黄一脉,为北京大学专攻易经的哲学博士,黄帝内经博士后。提出“易道主干,三教合易”的观点,创立“国学管理”和“国学养生”的概念,建立“修心开智管理模式”“五行识人用人系统”“三宝五心养生法”。从2004年开始系统讲授“国学五经”,目前是全国少有的系统讲授“国学五经”的国学导师。近年来致力于中华国学,发起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
绪论
一、中医阴阳的本质
二、中医阴阳的数学特性与量度
三、中医阴阳的相互关系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上篇 中医阴阳的本质及数学特性
第一章 论阴阳的本质及数学特性
第一节 论阴阳的本义
第二节 论抽象阴阳与具体阴阳
第三节 论划分阴阳的标准
第四节 论阴阳的本质是二元关系
第五节 论阳属性与阴属性
第六节 论阴阳的特例
一、**阴阳
二、默认阴阳
第七节 论阴阳虚实及其量度
一、论阴阳虚实的含义
二、论中医阴阳的可观测性
三、论阴阳虚实的量度
第二章 几类常见的“具体阴阳”辨析
第一节 论中医寒热的本质及其逻辑问题
一、论外内寒热与温度
二、论上下寒热与温度
三、论寒热阴阳中的悖论
四、论药性之寒热
五、论药性寒热与症状寒热之关系
六、寒热的度量
第二节 论空间之阴阳及其逻辑问题
一、论左右之阴阳
二、论前后之阴阳
三、论上下之阴阳
四、论外内之阴阳
第三节 论气味阴阳及其逻辑问题
一、论气为阳,味为阴
二、论气、味之阴阳及其逻辑问题
三、论气味之厚薄及其阴阳
四、论气味厚薄阴阳之逻辑问题
第四节 论清浊之阴阳及其逻辑问题
一、论中医清浊的含义
二、论清浊之阴阳及其理论渊源
三、阴阳清浊中的逻辑问题
四、论清升浊降理论及其逻辑问题
第五节 论营卫之阴阳及其逻辑问题
第六节 论脏腑之阴阳及其逻辑问题
一、论五脏之“泻”
二、论六腑之“藏”
第三章 “集合阴阳”与属性划分
第一节 “集合阴阳”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属性集的划分及其阴阳
第三节 论“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
第四章 论“复合阴阳”与属性向量
第一节 “复合阴阳”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复合阴阳”与属性向量
第三节 属性向量与人体健康模型
第四节 论药性向量
一、药性向量的概念
二、药物的相似度
三、药性的强弱
第五节 药方矩阵与药方向量
一、药方矩阵
二、药性叠加与药方向量
三、药方的相似度
第六节 药方向量与人体健康向量
中篇 中医阴阳的相互关系研究
第五章 阴阳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论单一属性上的阴阳关系
一、对立制约
二、互根互用
三、相互转化
第二节 论不同属性间的阴阳关系
一、不同属性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不同属性间的逆相关关系
三、不同属性间的函数相关关系
四、不同属性值间的不相关关系
第三节 论人体阴阳与外界阴阳之关系
一、人体阴阳与外界阴阳之同步消长
二、人体阴阳与外界阴阳之反向消长
第四节 人体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关系
一、人体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同步消长
二、人体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反向消长
第五节 论阴阳平衡
第六章 从阴阳关系看扶阳与滋阴学派之争
第一节 略论扶阳派源流
一、扶阳学派的界定
二、略论《周易》之阳主阴从、贵阳贱阴思想
三、略论《黄帝内经》中的扶阳思想
四、略论《中藏经》中的扶阳思想
五、略论窦材《扁鹊心书》中的扶阳思想
六、略论张景岳的扶阳思想
七、略论黄元御的扶阳思想
八、略论郑钦安的扶阳思想
第二节 略论滋阴派源流及其主要观点
一、滋阴学派的界定
二、略论《连山易》《归藏易》不“贵阳贱阴”
三、略论《黄帝内经》不主扶阳
四、略论刘完素的“泻火”思想和阴阳观
五、略论朱丹溪的“滋阴”思想和阴阳观
六、略论清代温病诸师的阴阳观
第三节 两派论争的焦点、论证方法及其逻辑问题
一、两派论争之焦点
二、两派论证方法及其逻辑问题
第四节 从阴阳的关系看扶阳与滋阴学派之争
一、从“具体阴阳”看扶阳与滋阴学派之争
二、从阴阳属性看扶阳与滋阴学派之争
第五节 对扶阳滋阴两派长期对峙原因的分析
一、病人正反馈说
二、病人选择说
三、师承授受说
四、同病异治说
下篇 中医阴阳与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七章 阴阳与气
第一节 论“气”与“气化”
一、论“气”的含义
二、论“气”的属性
三、论“气化”与“气化学说”
第二节 传统气化学说的气化动力初探
一、《易经》中关于气化动力的论述
二、《黄帝内经》中关于气化动力的论述
三、传统气化学说的局限
第三节 论“气”与阴阳的关系
第八章 阴阳与“四象”
第一节 论阴阳与“四象”
第二节 论“正统四象说”
第三节 论“医家四象说”
第四节 《黄帝内经》五脏应“四象”的两种方式探讨
第九章 阴阳与五行
第一节 论五行的基本属性
一、论五行的本义
二、论五行的基本属性
三、关于五行的起源
第二节 论五行与时空相配
一、论五行配时间
二、论五行配空间
第三节 五行生克内涵辨析
一、对五行生克的主流解释及问题
二、论五行相生
三、论五行相克
第四节 论五行的阴阳属性
一、金木水火的阴阳属性
二、土的阴阳属性
三、《黄帝内经》“至阴”考
这本书在处理中医核心概念的现代化阐释上,采取了一种极为克制且精准的语言策略。它避免了过度使用晦涩的现代生物学术语来“硬套”阴阳概念,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侧重于功能性描述的方法。我特别欣赏它对“四时之气与脏腑气机相合”的论述,作者似乎描绘了一幅流动的生命图景,解释了为何在特定季节,某些脏腑更容易出现问题。这种强调人与自然整体统一性的观点,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教你如何治病,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你如何顺应自然规律生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气候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有了更敏锐的感知,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疾病治疗范畴的知识收获,它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的重塑。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醒我们,最深奥的医学理论,往往也与最朴素的自然之道相通。
评分初翻此书,最大的印象是其叙事的节奏感极强,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的步伐,在蜿蜒曲折的经络图谱上进行一场探索之旅。它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融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和哲理思辨。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气机升降”在情绪调控中的作用一章,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气机动态变化描述得如同四季更迭、潮起潮落一般自然且富有规律。读到精彩之处,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那些以往在学习中感到晦涩难懂的“中焦不枢”之类的概念,在这里似乎找到了最恰当的切入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是冰冷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部融汇了生活智慧与医学哲理的散文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会反思自身的日常生活习惯与身体状态之间的微妙联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脉络。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繁复的细节争论,而是从宏观的宇宙观入手,层层递进,将阴阳的对立统一原则,逐步落实到人体的脏腑功能、病理变化乃至治疗策略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平衡”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传统上我们理解的平衡是静止的,但作者强调阴阳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永恒运动的过程,即“在对立中求统一,在运动中求相对稳定”。这种动态平衡观,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治病求本”的理解深度。它不再是简单地“补虚泻实”,而是如何在不对立面之间建立起一个高效能的能量循环系统,这对于临床上的辨证思维是一种极大的提升。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上了一堂高阶的哲学思辨课,让人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中医阴阳新论》我读完后,感觉它在对传统阴阳理论的解读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在现代医学背景下进行阐释,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对古代经典的重复阐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现代中医哲学框架。书中对阴阳如何在人体微观层面——比如细胞、分子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探讨,虽然带有理论推演的性质,但其严谨的论证过程,至少在思辨层面上是颇具启发性的。比如,它对“阳气虚衰”如何影响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类比分析,就提供了一种跨学科对话的可能。我特别欣赏它在文字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既保留了中医思维的精髓,又试图用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语言体系去重新包装和传递这些信息。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阴阳学说,又不满足于停留在概念表层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强迫你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这个流传千年的哲学基石。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涉及传统理论“翻新”的作品总是抱持着一份审慎的期待,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新论”往往只是文字游戏。然而,这本《中医阴阳新论》却出乎意料地扎实。它并非一味地批判和颠覆传统,而是采取了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审慎态度。书中对不同流派关于阴阳解释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做得非常到位,清晰地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论述复杂理论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古代医家的箴言或自己的临床体会,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部分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烟火气。这种将高深理论植根于真实实践土壤的做法,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会脱离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要求你不仅用头脑去思考,更要用身体去感受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微妙的生理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