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文艺审美思想研究 [Studies of Kierkegaard's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etic Thoughts]

克尔凯郭尔文艺审美思想研究 [Studies of Kierkegaard's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etic Though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慧姝 著
图书标签:
  •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
  • 文艺理论
  • 审美哲学
  • 丹麦哲学
  • 基督教哲学
  • 文学批评
  • 现代思想
  • 哲学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89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961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udies of Kierkegaard's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etic Though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克尔凯郭尔是西方思想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睿智、丰富的启发性和当代性。在哲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诸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虽然他存有生之年多逢舛运,但在20世纪,他的思想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慧姝,女,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原为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中山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宗教学、西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曾独立承担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老庄审美思想内蕴”、国家社会基金青年项目“克尔凯郭尔文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并在国家社科核心期刊发表哲学、美学、文论等多篇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审美思想渊源与时代批判
第一节 人生经历
第二节 思想渊源
第三节 时代背景
第四节 生存问题
一、人的问题
二、生存境遇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e Existential situation)
三、思与生存
四、主体性
五、主观真理
第五节 生存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文论的本体化
二、主体间性理论
三、实践存在论

第二章 审美层次与蕴义
第一节 审美层次
第二节 审美瞬间的艺术性
第三节 审美人生辨析
一、审美人格的阐释
二、审美人生的本质
三、审美人生的归宿
第四节 人生三境界透视
第五节 生存论审美的当代意义

第三章 审美生成之契机
第一节 绝望——致死的疾病
一、绝望的范畴
二、绝望的形式
三、美学式绝望
四、绝望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
第二节 反讽——人类交往的间接方式
一、反讽的概念
二、反讽的运用
三、反讽的功能
四、反讽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

第四章 悲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第一节 悲剧的罪过
第二节 悲剧的悲痛与痛苦
第三节 现代悲剧的悲剧性
第四节 悲剧理论的价值
……
第五章 再现范畴及其当代意义
第六章 个体生存的审美沟通
第七章 后现代转向——大众传媒的批判及其意义
结语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节 人生经历
克尔凯郭尔在1813年5月5日出生于哥本哈根,当时他的父母已是中年人,他的母亲45岁,父亲56岁。他是家中第7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父亲支配着这个最小的孩子的整个生存。他的父亲迈克尔是一个奇怪的、有支配欲的人,具有强烈的情欲和同样强烈的宗教需要。度过他贫困的少年时代后,迈克尔从未能忘记自己可怕的经历:孩童时他在荒地上放羊,忍饥挨饿,孤独地与牲畜厮混,他在极度痛苦和绝望中曾诅咒过上帝,诅咒上帝让一个无依无靠的不幸小孩日复一日地忍受痛苦而得不到他的帮助。迈克尔后来被送到一位拥有繁荣事业的叔叔那里,之后他从事羊毛贸易,事业非常成功,不到40岁就退休了,变得富有而悠闲,他不用再感受上帝的惩罚。但是令他震惊的物质上的繁荣却使他对生活产生了悲观的看法:上帝是存在的,也来帮助了他,他对上帝的诅咒犯了不可饶恕的渎圣罪。他开始相信他的孩子们在末日审判时已经被上帝记录下了,他确信他的孩子们最终将了无痕迹地消失。实际上,前面几个孩子的死更加确信了他的恐惧:没有一个孩子会活过34岁(耶稣的年龄)。因此,他的内心充满了畏惧,他不断受到精神上的折磨。迈克尔的基督教主要强调基督的受难而不是怜悯。正如他的儿子描述的,这个“忧郁的老人”,对不健全成长的孩子的教育负责,他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以严格的、冷酷的基督教的视野来教育孩子,要求他们秉承基督教的严峻性,基督的人格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发展了孩子早期的罪感和忧郁。小克尔凯郭尔在早期受到强烈的道德影响,而且,父亲的影响也有助于发展持久的反思和自我分析的习惯。关于孩童时代,克尔凯郭尔后来说起他的生活始于可怕的忧郁,刻不容缓,阻挡他远离正常孩子们的欢乐和自然的活动。甚至他对他的父亲总是非常尊敬,有极深的爱慕,这种感情促使他后来献身于《十八训导书》、使他感恩于自己对神、人类和爱的理解。作为孩子,克尔凯郭尔不仅受到父亲宗教信条的影响,而且受到父亲超常想象力的影响。迈克尔鼓励儿子去发挥想象力,并总是想把儿子稚气十足的幻想引向神话和宗教的王国。克尔凯郭尔的童年从父亲那里接受到的是犀利的辩证法和运用想象力的教育。父亲希望把儿子造就成为一个作家、思想家、有道德的人和基督徒。他8岁的时候,被送到哥本哈根一所有名的学校学习,他体质很弱,又瘦又小,他的父母总是给他穿土里土气的衣服,时时招来同学们的耻笑,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花儿”。他学习努力,他父亲的影响使他把功课作为不可逃避的责任,但他不愿意以消极的方式遭受隔绝和嘲笑,他具有的锐利的智慧为他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尊敬。
……
《克尔凯郭尔文艺审美思想研究》并非一本直接探讨克尔凯郭尔著作内容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旨在深入剖析克尔凯郭尔思想体系中与文艺审美领域相关的独特视角、理论建构及其深远影响的研究性读物。本书并非对克尔凯郭尔原著的逐字解读或概括,而是站在一个更为宏观和理论化的立场,借由分析克尔凯郭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如“主观性”、“生存”、“存在”、“信仰”、“绝望”、“焦虑”等,来构建其文艺审美思想的理论框架,并探索这些思想在文艺创作、接受及批评实践中的潜在价值和应用空间。 本书的出发点在于认识到,克尔凯郭尔虽然并未系统性地撰写过专门的艺术理论或美学论文,但他贯穿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美”与“真”之间辩证关系的独特理解,无疑为我们理解文艺审美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哲学资源。作者认为,克尔凯郭尔的文艺审美思想并非一种独立的学说,而是其整体哲学观照下的一种自然衍生的面向。因此,本书的首要任务,便是梳理并阐释克尔凯郭尔哲学中的哪些元素,能够被解读为具有文艺审美意义的理论依据。 本书首先将从克尔凯郭尔对“主观性”的强调入手。克尔凯郭尔坚信,真理并非客观可得的普遍定理,而是必须由主体通过其生存实践来个体化地把握和确证的。这一深刻的主观性原则,直接挑战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式客观理性主义。在文艺审美领域,这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其美学价值也并非取决于客观的尺度,而是取决于接受者主体性体验的深度和真实性。本书将深入探讨,这种对主体性生存的聚焦,如何影响我们理解艺术的创造过程、作品的解读以及审美判断的依据。例如,艺术家如何通过其独特的主观经验来创造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观众又如何通过其个体化的生存体验来与艺术发生共鸣,并从中获得意义?这些都是本书将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其次,本书将围绕克尔凯郭尔对“生存”和“存在”的关注,来阐释其文艺审美思想的独特维度。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存在”,并非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在”,而是指一种具有意识、选择和责任的个体化生存。这种生存是充满矛盾、焦虑和可能性的。本书将考察,克尔凯郭尔的这种生存哲学,如何为我们理解艺术中的“苦难”、“挣扎”、“超越”等主题提供深刻的哲学基础。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对生存困境的表达,是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同样,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在与艺术家共同体验生存的复杂性,在其中寻找自我认知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本书将分析,克尔凯郭尔对“绝望”和“信仰”的辩证分析,如何能够启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中那些充满张力、甚至令人不安的维度,以及艺术如何能够成为个体超越生存困境、迈向信仰的桥梁。 再者,本书将深入分析克尔凯郭尔“美”与“真”之间关系的辩证张力。克尔凯郭尔对“美”的理解,并非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愉悦或形式的和谐,他将其与个体的精神追求紧密相连。他认为,真正的“美”是与“真”——即个体的真实存在和精神上的真诚——相辅相成的。本书将探讨,克尔凯郭尔如何通过区分“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来揭示人生不同层次的价值追求,以及这些阶段的转换与艺术体验之间的内在关联。例如,当艺术仅仅停留在纯粹的审美享乐时,它可能尚未触及生存的深层意义。而当艺术能够激发个体对真理的追寻,促使个体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精神成长时,它才具有了更为根本的价值。本书将借由克尔凯郭尔的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功能。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我们将关注克尔凯郭尔对“讽刺”、“幽默”以及“悖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对艺术表现力的启示。克尔凯郭尔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他善于运用多种视角、语调和叙事策略来揭示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和荒谬性。本书将尝试分析,克尔凯郭尔这些文学手法,如“委婉语”、“反讽”、“匿名写作”等,如何不仅是其哲学表达的工具,更可能为现代及后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通过对克尔凯郭尔的文本策略进行分析,本书将尝试阐释,艺术作品如何能够通过其特殊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运用,来挑战读者既有的认知,激发其批判性思维,并最终引导其进入更深层次的意义探索。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克尔凯郭尔思想中关于“艺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的可能性。克尔凯郭尔所倡导的“生存的艺术”,并非指高超的技艺,而是指一种充满选择、承担责任、并在信仰中寻求真实的生存态度。本书将思考,这种“生存的艺术”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艺术观念,即艺术不仅是创造和欣赏,更是一种个体生命状态的体现和实践。我们能否从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中,找到关于如何将艺术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在日常的生存体验中发现并创造“美”的线索? 本书的结构将循序渐进,从理论的梳理到实践的启发。首先,我们将深入理解克尔凯郭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并阐释其与文艺审美领域的关系。随后,我们将具体分析克尔凯郭尔如何通过其著作中的隐喻、叙事以及对不同生活阶段的描绘,来呈现他对艺术与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最后,本书将尝试将克尔凯郭尔的文艺审美思想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和文化语境中,探讨其在当代文艺创作、批评以及美学理论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和潜在影响。 总之,《克尔凯郭尔文艺审美思想研究》并非一本简单地呈现克尔凯郭尔作品中关于艺术的段落的汇编,而是一本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克尔凯郭尔极富洞察力的哲学,来构建其尚未被充分发掘的文艺审美理论框架的研究。本书的宗旨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克尔凯郭尔思想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并认识到他在文艺审美领域所能提供的宝贵启示,从而深化我们对艺术、生命以及个体生存意义的理解。本书并非是对克尔凯郭尔的直接解释,而是对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理论阐发,力图在哲学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新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学批评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批判性继承。它没有盲目地崇拜克尔凯郭尔,而是以一种近乎挑剔的目光,审视了其美学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大众文化和新兴艺术形式时的态度。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克制,既肯定了克氏思想的先驱性地位,也诚实地指出了其理论在某些层面的滞后性。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整本书的论证显得格外可靠和可信。它不是一本“粉丝指南”,而是一部严肃的学术对话录。书中对“讽刺”作为一种存在论工具的解析,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它将原本被视为修辞手法的讽刺,提升到了关乎个体自由的终极辩护层面。读完后,我感到一种被尊重后的愉悦——作者尊重读者的思考能力,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完全摆脱了学术专著那种刻板的腔调,反而散发出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韵味。我几乎可以想象作者在撰写这些章节时,是带着怎样一种虔诚和热忱去面对克尔凯郭尔那充满挣扎的内心世界的。它没有用过于繁复的术语来构建壁垒,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语言,去还原那位丹麦思想家在面对美学困境时的那种彷徨与决绝。特别是书中对“重复”这一概念在艺术创作中意义的阐述,非常细腻和到位。它不仅解释了理论,更通过生动的文学案例,展示了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呼吸”的。这种将冰冷的哲学概念赋予血肉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沉浸感。对我来说,这不只是一本学术研究,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深邃灵魂的深度对话,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久久不散。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原本对克尔凯郭尔的“审美阶段”理论抱有一种疏离感,总觉得它过于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关照。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巧妙地将美学思想置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成功地揭示了这种看似内向的哲学思辨,实际上是对那个时代“庸常”生活的一种激烈反抗。它没有将克氏描绘成一个孤芳自赏的诗人,而是将其塑造成一位勇敢的“精神上的海盗”,试图通过艺术来劫掠麻木的灵魂。书中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引用和比较分析,尤为精彩,它清晰地展示了克尔凯郭尔如何继承又如何超越了前辈们的审美理想。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部著作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历史的厚度,读起来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思维仿佛被强力地拉伸和拓展。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将最精彩的部分藏在冗长的引言和结论里。从开篇的第一章开始,作者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思想现场。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时而如急促的鼓点,直击核心的哲学命题,时而又放慢下来,如同在精致的艺术品前驻足凝视。我尤其钟爱其中关于“瞬间”在审美体验中意义的探讨,它将时间性这一宏大主题,巧妙地浓缩在一次偶然的阅读经验之中。这种将宏大叙事“微观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亲近感。它不是在书斋里构建一个空中楼阁,而是在现实的阅读体验中,寻找克氏哲学的回响。可以说,这是一部既能满足严谨学者,又能吸引对生活怀有深刻探究热情的普通读者的佳作,其价值难以用简单的“推荐”二字来概括。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文本,但读完后,我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富有洞察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魔法,能将克尔凯郭尔那些充满矛盾和激情的思想,化为一股清流,滋润了整个文学评论的领域。我尤其欣赏它对“选择”与“存在焦虑”在审美体验中作用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哲学基石如何影响了克氏对文学形式和叙事结构的偏好。比如,书中对《或此或彼》中那种不断切换视角的写作手法的分析,不仅仅是文献学的梳理,更像是对一种生命态度的深刻剖析。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经典文本,发现那些看似随性的文字游戏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沉重的哲学重量。阅读的过程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一旦到达顶端,那视野的开阔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无疑为那些渴望在哲学与文学之间架起桥梁的读者,提供了一把坚实的梯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