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12卷本)
主编:聂锦芳
内容简介:
《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12卷本)》是由聂锦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098),也是由其领衔的团队在多年追踪世界学术前沿、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和悉心解读内容基础上推出的重要成果,我们想以此作为厚礼献给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编者简介:
聂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专著《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清理与*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主编《“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等;发表论文180余篇。
章节书目:
第一卷 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 聂锦芳 著
第二卷 “苦恼的疑问”及其解决——《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文献及思想再研究 黄建都 著
第三卷 思想的传承与决裂——以“犹太人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李彬彬 著
第四卷 异化的探寻及其扬弃——“巴黎手稿”再研究 刘秀萍 著
第五卷 思想的剥离与锻造——《神圣家族》文本释读 刘秀萍 著
第六卷 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 聂锦芳 著
第七卷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比较研究 杨洪源 著
第八卷 “革命”的非模式化解读——1848-1852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文献研究 彭宏伟、崔爽 著
第九卷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建构——“1857—1858年手稿”再研究 杨洪源著
第十卷 “资本一般”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再研究 王嘉 著
第十一卷 资本社会的结构与逻辑——《资本论》议题再审视 彭宏伟著
第十二卷 求解资本主义的史前史——“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的思想世界 王莅 著
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早期工业化背景下社会结构变迁的文献时,无意中翻阅了这套书中的几卷,发现它提供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分析框架。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简化版本那样只停留在口号式的批判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最基础的经济范畴和生产关系中去探究矛盾的根源。那种层层剥茧、由表及里的论证方式,极其严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思想体系的宏大与精细。它强迫你跳出当下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回到那种系统性、整体性的思维训练中去。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在脑海中重构那个历史场域,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世界的方式。这套书对于任何想建立坚实理论基础的人来说,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知识高地。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刻的自我审视。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历史阶段或经济制度的论述,更是一种关于人类能动性、异化状态以及未来可能性的深刻追问。每一次重新审视这些文本,都会因为自身阅历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感悟和理解的层次。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那些曾经被视为“自然”或“理所当然”的社会运作逻辑,在文本的映照下,开始显露出其历史建构的偶然性。这套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持续地激发这种反思的动力,促使我们不断地去质疑和重新定义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提供的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探究精神。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那种深沉的色调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的深刻性。每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都会有一种仪式感,仿佛即将要开启一段与过去伟大思想的深度对话。特别是那十二卷的系列感,摆在一起构成了一道坚实的思想屏障,让人对接下来要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敬畏与期待。我个人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的清晰度和行距的舒适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让阅读经典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思想史、希望深入文本源头的人来说,这样高质量的实体书是无可替代的媒介,远胜于冰冷的电子屏幕。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思想演变的非专业读者,我最担心的就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注释和晦涩的理论时望而却步。然而,这套书在处理注释体系上显得非常成熟和人性化。它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粗暴的脚注堆砌,而是通过精准的引导和恰当的解释,帮助读者在不完全打断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迅速理解那些必要的历史背景或术语来源。更重要的是,这些辅助性的材料似乎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并非是所有能找到的资料都一股脑地塞进来,而是真正有助于深化对核心文本理解的部分才会被收录。这种“恰到好处”的学术介入,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进入这个思想世界的门槛,让原本被认为高不可攀的文本变得可以触摸、可以亲近。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说实话,是我近期读过的学术译著中少有的能让人感到舒畅的。很多时候阅读经典译本,总会遇到那种拗口、生硬的语感,仿佛作者的智慧被翻译的工匠精神磨损殆尽,但在这套书里,译者显然是下了苦功,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逻辑结构,更努力地在保持其原有的辩证张力与批判锋芒。很多关键概念的引入和阐释,都显得既审慎又贴切,这对于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语境至关重要。我尤其留意了几个关键术语的译法,发现它们处理得非常巧妙,既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又没有牺牲掉原著的精髓。这套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种高水准的文本转换艺术上,它真正实现了“信、达、雅”中的“信”与“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