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佛陀传
作 者:一行禅师 著,何蕙仪 译
I S B N :9787807659136
出 版 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4年4月1日第1次印刷
字 数:360000字
页 数:394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定 :48元
编辑
◆全世界影响力**的佛陀传记
◆学佛入门
◆自从1991年在美国**次出版以来,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80岁的完整一生,佛法的起源与奥妙,就这样在您面前徐徐展开。
◆本书名《故道白云》,为了使更多读者能够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在再版时使用了更加简单和直白的名字:《佛陀传》。
◆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目录
作者序 佛教在人间
译者序 你可与佛陀近距离接触
上 篇
1.牧童跟随佛陀,踏上修行之路
2.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3.当牧童初次遇上佛陀
4.受伤的天鹅
5.饿晕后,佛陀放弃了苦行
6.当年佛陀出生时……
7.少年时的佛陀
8.遇见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
9.佛陀结婚了
10.生、老、病、死,一生都要面对
11.佛陀有了自己的儿子
12.为了寻找大道,只能不告而别
13.开始独自修行
14.生命无常,疾病、死亡总让人措手不及、追悔莫及
15.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16.那一晚,耶输陀罗睡着了吗?
17.佛陀彻底开悟了
18.苦痛消失了,都不同了
19.对橘子的专注,是一种修行
20.你和我,或许曾存在于一个生命体之中
21.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法门
22.初转FA轮
23.痛苦,是因为在用的方式生活
24.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5.回归当下这一刻,你才会觉醒
26.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
27.世法燃烧
28.佛陀僧团
29.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中 篇
30.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31.我会在春天回去
32.谣言,迟早会自动止息
33.唯1不会褪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
34.重聚:佛陀回家了
35.佛陀说教四圣谛:苦、集、灭、道
36.有了解和爱,都能成就
37.“我的家庭是众生,我的家乡是大地,我的身份是僧人。”
38.不同的阶级,皆可加入僧团
39.“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40.以黄金铺满地
41.爱里生苦
42.慈悲之爱,是没有执著与分别心
43.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
44.父王安详离世
45.女子也可受戒出家
46.僧团分裂了
47.导致平和、喜悦和解脱,才是正法
48.制定七灭诤,调停内部纠纷
49.向大地学习,向水学习
50.因为僧众们不停地犯错,才有了戒律
51.放开心怀,保护所有众生
52.功德田
53.终止内心的暴力
54.佛陀遭到诬陷
55.每个人都有觉醒的潜能
下 篇
56.观呼吸
57.木筏不是彼岸
58.一把珍贵的泥土
59.听到讥讽、批评,不愤怒;听到称赞、欣赏,不享受
60.一个人牵挂越多,痛苦就越多
61.狮子吼
62.舍利弗之吼
63.过着虚伪的生活,是由内而外的腐烂
64.生死轮转,不要害怕
65.空的碗里,满是空气
66.生、老、病、死,犹如四座山
67.佛法如大海
68.三法印,三解脱门
69.佛陀死后会到哪里去?
70.CHAO越这世间的生死
71.僧团彻底分裂了……
72.默默反抗
73.有人要暗杀佛陀
74.三百多名离开的比丘,又回来了
75.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
76.佛陀也会变老
77.生死如幻象,不要停下脚步
78.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人可以CHAO越佛陀的智慧
79.别再依赖他人和他物
80.佛陀入灭
81.故道白云——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的脚下
在线试读
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觉悟】他凝望着星星,油然而生的慈悲使他感叹起来:“所有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种子,可惜我们多生多世都被淹没在生死的汪洋里!”他知道他已找到大道,达到了他的目的,所以他内心平和自在。他对自己承诺,要把他的发现与大众分享,以使他们从苦痛之中解脱出来。(摘自本书第86、88页)
【弘法】佛陀说:“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1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摘自本书第115页)
【乞食】佛陀散发着威严,又像被一环荣光围绕着。他手持乞钵,站在一间破陋的房屋前面。在他的平静专注中,乞食就是那一刻他生命里重要的事务。
佛陀说:“受穷苦人施予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受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乞食并没有把我的尊严降低。它只是认同所有人的本有尊严而已。”(摘自本书第155、156页)
【暮年】阿难陀先替佛陀按摩上背,一边按摩,一边说道:“世尊,我记得你的肌肤,从前是透着健康的光泽的。但现在,你的皮上已有很多皱纹,而且脚上的肌肉,也都又松又软了。”
佛陀大笑起来:“你活得长久的话,也会变老。幸好我的眼睛耳朵都仍很灵。” (摘自本书第360页)
内容
自从1991年在美国第*次出版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本书已成为全世界佛学爱好者的必读书和入门书。
一行禅师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世人似乎是从本书中第*次发现,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只是他离开了他们,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本书名《故道白云》,为了使更多读者能够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们在再版时使用了更加简单和直白的名字:《佛陀传》。
作者简介
一行禅师
当今世上有影响力的禅宗僧人,被誉为当世第*大德。
1926年生于越南,16岁出家。
1960年代,得到普林斯顿大学支持,赴美国学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佛法。一生传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传递正念生活之道,同时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
1967年,一行禅师被黑人民权马丁.路德.金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73年,越南政府取消他的护照,拒绝让他回到越南,一行禅师流亡到法国。
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道场,近30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许多“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行禅师还是一位的诗人和作家,本书是他受推崇的代表作。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典籍,而是充满了戏剧张力,将佛陀一生的重大事件——出家、苦修、树下悟道、初转法轮——处理得如同史诗般恢弘,却又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真实感。尤其是关于他六年苦修的那一段描写,那种对身体极限的挑战和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读来让人不禁屏息。它展现了一种极端的自律和坚韧,这远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宗教信仰”范畴,更像是一种对人类潜能的终极探索。作者似乎完全跳脱了后世信徒的虔诚滤镜,而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去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如何突破自我局限,最终成就了觉悟者的。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亲近。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宗教经典,而是在追随一位伟大的导师,观察他如何一步步拆解世界的幻象,最终抵达真理的彼岸。这种行云流水的叙事,让人欲罢不能,一气呵成读完后,心中留下的不是教义的框架,而是对“觉醒”本身强烈的向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糅合了古典的庄重与现代的哲思,使得那些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教义,在我们当下阅读时依然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专注于阐述“四谛”、“八正道”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放在了“过程”而非“结果”上。它细致地描绘了佛陀在悟道前后的心境变化,如何将深刻的洞察力转化为普适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教诲。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佛陀第一次向弟子们传法时的场景,那种面对初次分享自己终极发现的紧张与喜悦,被捕捉得无比传神。读到此处,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宁静与专注,那是智慧诞生瞬间的能量场。这种对“沟通”和“渡化”的细致刻画,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不仅在于拥有洞见,更在于如何有效地将这份洞见传递给迷茫的众生。它让我反思自己与周围人的交流方式,是否也该多一些慈悲与清晰。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久违的对“内在秩序”的重建感。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人很容易感到精神上的漂泊无依。而这本书,就像是为漂泊的灵魂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锚点。它通过对佛陀一生,尤其是其晚年平静而充满智慧的度化的描绘,确立了一种理想的人生范式——即通过深刻的自我观照,实现与世界和谐共存的状态。其中关于“慈悲”的论述尤其打动我,那不是一种廉价的怜悯,而是一种基于洞察力而生的、不动摇的坚定力量。阅读的最后部分,我感到一种充实和满足,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精神洗礼。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传记本身,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踏上自我探索的道路,去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不依赖于外物的安宁与智慧。我一定会将它推荐给所有在生活中感到困惑,寻求更深层意义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静的色调和古朴的字体,立刻让人感受到一股超越尘世的宁静力量。我带着对东方智慧的向往翻开了第一页,随之而来的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时间倒流,亲眼目睹了那个伟大灵魂的诞生与成长。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将王子悉达多从锦衣玉食到看尽生老病死的心路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内心对“苦”的追问,那种深刻的、源自生命本源的困惑与挣扎,让我这个身处现代喧嚣中的读者也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像是在引导我们审视自身存在的意义。它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铺陈了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让我们跟随主角一同在迷雾中探索。阅读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笔来,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某些句子像镜子一样,映照出我内心深处一直回避的真相。这本传记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以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将最宏大的哲学命题,转化为个体生命最真切的体验。
评分作为一本哲学宗教入门读物,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没有回避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佛陀思想形成的影响,反而将其视为理解其教诲的关键。书中对当时印度社会结构、婆罗门教义的批判性吸收与超越,描述得非常到位,展现了佛陀思想的革命性所在。它不仅仅是佛教的起源故事,更是对人类文明史上一次伟大思想变革的深度剖析。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传说时,总是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既尊重传统,又不盲从迷信,这种平衡感构建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叙事基础。读完此书,我发现自己对“缘起性空”这些看似玄奥的概念,有了一种更贴近日常生活的理解,因为作者总能巧妙地将它们植入到佛陀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这使得原本高不可攀的佛学理论,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实践,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