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战略学札记 |
| 作 者: | 张文木 |
| 定价: | 88.00 |
| ISBN号: | 9787502799755 |
| 出版社: | 海洋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8-5-1 |
| 印刷日期: | 2018-5-1 |
| 编辑推荐 |
| 本书是作者的一些所经所想的汇集,包括人生感悟、读书体会等,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且书中大量名言警句引用得恰到好处,内容丰富,见解深刻。相较于作者其他着作,本书文字简练通畅,以条目形式呈现,易于读者阅读并直接应用于工作和研究之中。书是有生命的,而书的生命是通过它的对立面的否定而获得肯定的,书的生命长短在于它所涉问题的大小,这样书的观点和结论就不能以狭隘的私见为依据,它所依据的只能是从历史事实中揭示出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律。相信这本《战略学札记》是张文木先生又一极具生命力的好书。 |
| 内容介绍 |
| 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能力主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 《战略学札记》是北航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新着,由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取名《战略学札记》,并不能理解为作为学科的“战略学”札记,而是作为战略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方面,形散神不散,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看作者其他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培养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 全书以半百为节,与广大读者分享。 学问使人成熟,使思想久远;智慧使人美丽,使思想骨感。这主要是一本让读者长智慧的书。 |
| 作者介绍 |
| 张文木,1957年生于陕西,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锻炼,自1979年起,相继在西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学习。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0一2001年度国家公派赴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政治系做访问学者,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著有《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首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修订再版),《印度国家发展潜力及其评估——与中国比较》(科技文献出版社20f)5年版),《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首版、2011年第二版;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首版、2014年第二版),《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09年首版、2010年第二版、2014年第三版),《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首版、2013年第二版),《中国地缘政治论》(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印度与印度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重温战略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目录 |
| ■ 心得 之一 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3 之二 弱国多补唯物论,强国多补辩证法//11 之三 台海布局,贵在谋势//23 之四 中印之争,乃制度之争//36 之五 在国力极限处发动攻势,是国家崩溃的开始//48 之六 喜光晕血,乃为政大忌//59 之七 神多民弱,权散国乱//74 之八 中国崛起需要的不是鸽派或鹰派,而是龙派//93 之九 雷锋不是超阶级的牧师//116 之十 英雄的高度即民族的高度//130 之十一 没有方向的知识只能成为学科而不能成为科学//146 之十二 战略是关于国家“养生”的学问//171 之十三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判断美国外交走向简洁的方式//196 ■ 史鉴 之一 列宁: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225 之二 地众分说明国家分裂,神众分说明民众分裂//284 总 目 录 战略学礼记(1-220)-h.indd 15 18-4-25 下午12:58 16 战略学札记 ■ 治学 之一 青年凭才气彰显学理,老来靠学问贴切事理//297 之二 能说出新颖观点,那叫才气;能证明出这种观点,那叫学问//308 之三 写文章犹如建房,不能只在读者面前摆出摞摞青砖而不拿出 蓝图//317 之四 讲真话,不如讲真理。讲真话需要勇气,而讲真理则需要过 脑子//330 ■ 笔记 之一 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353 之二 要团结绝大多数人,这是战略问题//379 之三 坏事越多,好处就要来了//390 之四 做好事也要商量着做//401 ■ 人物 之一 当面临新的历史性难题,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想到//433 之二 “好施小惠,言不及义”式的牧师情怀,既无益于内政也无补于 外交//477 ■ 人生 之一 《老子》,天下//521 战略学礼记(1-220)-h.indd 16 18-4-25 下午12:58 总目录 17 之二 生死之地有真理//526 之三 竞争乃境界之争//531 之四 落潮之时,越游离岸越远;涨潮之际,静漂自可登陆//537 之五 人压不垮,但可吹垮;国事亦然//543 之六 朋友要好,谈钱要少;感情要深,主义要真//549 之七 没有历史坐标的道德是苍白的//556 ■ 文艺 之一 好作家创造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一群“粉丝”//565 之二 在当下,只要“我想去延安”,中国就有希望//576 ■ 字词 之一 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603 之二 吴,东南之谓,主谈。不谈曰“吞”//608 之三 势由形出,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极富逻辑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搭建复杂的知识体系,并将之层层剖析,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我发现它在处理核心概念时,会先从宏观的背景入手,然后辅以大量的历史案例进行佐证,最后才落脚到理论层面的精妙之处。这种“由大及小,由表及里”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深奥思想的门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总能在看似无关的现象之间建立起坚实的逻辑链条,让人恍然大悟。这种行文的流畅性,绝非简单地堆砌资料所能达到的,其中蕴含着作者长期沉淀后的深厚学养和高超的表达技巧。读完一章,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衔接下一个论点,仿佛被牵引着走入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却又总能找到清晰的出口。
评分这本书的跨界融合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巧妙地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之间架设了桥梁,展示出一种宏大的视野。我惊喜地发现,作者能够从一个看似遥远的古代典籍中提取出可以指导现代人处世哲学的洞见,并将之与当代前沿的某些理论进行对照和印证。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广博视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对人类文明脉络的深刻把握。它并非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简单地并列在一起,而是真正做到了“熔铸”,使得读者能够领悟到一种超越具体学科范畴的、更具普适性的智慧。对于渴望获得全面性认知和系统性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展示了真正的大学问是如何运作的——那就是融会贯通,返璞归真。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和装帧设计非常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书页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纸张的质感上乘,印刷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图表和引文也展现出极佳的可读性。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深邃的设计,第一眼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一些小细节,比如页边距的处理和字体字号的选择,都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拿起都会因为它的质感而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产生更高的期待。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它所采用的装订工艺,那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匠心,着实令人赞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凝练,却又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颇有古风的洒脱和现代学术的严谨相结合的奇妙效果。作者的措辞选择非常精准,很多时候,一个词语的运用就能瞬间点亮整个段落的意境,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事雕琢却又掷地有声的表达方式,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去粉饰太平,而是直击核心,如同古人言简意赅的论断。有时,读到一些激越之处,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笔锋中的那股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种“精气神”透过文字直达读者内心,极大地鼓舞了我在学术探索中的士气。这是一种难得的,既有学术高度,又不失文学美感的文本。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认知框架的重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思考问题时可能存在的盲区和思维定势。我发现自己过去习惯于用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去理解世界,而这本书则不断地提醒我,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它提供的思考工具和分析框架,让我开始尝试从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去审视当下的困境。这种由内而外的冲击感,远超我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获得的体验。每一次深入研读,都像是在拓宽自己思维的边界,让我对“深度思考”有了更具象的理解。那些看似冷硬的理论,在作者的阐释下,逐渐渗透到我的日常判断和决策过程中,引发了深刻的自我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