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的宗教系统及其古代形式、变迁、历史及现状 |
| 作者: | 高延 |
| 定价: | 588.0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ISBN: | 9787536085916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大32开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以田野调查与经典文本(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相结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和中国学结合的观念和方法展开叙述,从西方角度对中国本土宗教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包括丧葬礼仪、古代死亡与灵魂的观念、坟墓制度(帝王陵寝、义冢及各地民间坟茔)、丧葬方式、居丧习俗、风水、灵魂与祖先崇拜、投胎转世观念、鬼神观念、驱鬼习俗及仪式、神职人员等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实、系统,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书中所附插图为作者在100多年前所摄,具有珍贵的资料价值和浓厚的历史场景感。 |
| 目录 | |
| 编 遗体处理导言部 丧葬仪式章 死亡第二章 间隔期——从死亡到遗体着装第三章 遗体着装一、寿衣二、着装第四章 遗体着装与入殓之间的祭祀仪式第五章 入殓第六章 间隔期——从入殓到落葬第七章 落葬第八章 出殡和落葬之后的仪式第九章 古代丧礼与现代丧礼之间的关系(小结)第二部 回阳章 招魂、哭丧一、招魂二、哭丧第二章 遗体着装、入殓和落葬的延迟第三章 饭含第四章 棺椁与墓穴249第五章 由“回魂”信仰衍生出来的其他习俗一、净身和遗体着装二、保持尸身的完好无损第六章 形影不离的“魂”与“体”第七章 在死者口中和身旁放置食物第三部 墓葬 (上)章 坟墓的由来第二章 作为灵魂居所的坟墓第三章 墓中放置酒食;坟上的祭品;祭坛和墓祠第四章 墓中陪葬贵重物品、生活用品和牲畜等第五章 关于大型墓葬、陵寝和墓园树木第六章 论服丧的习俗一、服丧的由来及居丧饮食二、弃用住所及家具以示哀悼三、服丧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制度在古代及近代中国的状况四、服丧期间禁乐五、居丧时戒性事及嫁娶六、居丧时禁止自立门户及分家产七、为统治者服丧八、为师服丧九、居丧者被视为不祥第七章 居丧斋戒第八章 对厚葬的反对,以无价值的仿制品作为明器一、反对厚葬二、以不具价值的仿制品作为明器祭品第九章 关于活人殉葬及其相关的习俗一、活人殉葬二、守墓的习俗三、妻子死后与亡夫合葬——冥婚四、墓葬人俑及石像第三部 墓葬 (下)第十章 死者安葬于祖茔的风俗一、祖坟;死者迁往故乡安葬二、无尸身之灵魂的安葬第十一章 民间与官方对非亲尸身的安置一、对死者的社会慈善二、妥善安葬死者是政府的职责1.与死者处理相关的敕令;保护尸骨与坟墓的法律2.当局对无人照料之遗骸的安葬;为穷人埋尸提供的官方资助3.官方对前朝帝君和名人陵墓的保护第十二章 风水一、导言二、由高地和水道调控的风水三、“风水”学说的历史四、风水师;风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第十三章 改葬的习俗;瓮葬第十四章 坟茔与陵墓一、平民、贵族与官员的坟墓二、坟墓内外的碑铭三、皇族成员的陵墓四、明朝的皇陵五、清朝的陵园1.北直隶的两处陵园2.满洲的三处陵园第十五章 墓场和义冢增补章 尸身处理的方式一、弃尸的习俗二、水葬三、火葬第二编 灵魂和祖先崇拜导言部 哲学和民俗观念中的灵魂章 心理哲学第二章 宇宙心理哲学与道教第三章 人类灵魂的多样性与可分性第四章 灵魂所居的身体部分第五章 影子所展现的万物有灵观念第六章 灵魂的疾病:虚弱与错乱第七章 生者魂离第八章 死后复活一、死者因自身灵魂附体而复活二、死者因他人灵魂附体而复活第九章 灵魂通过诞生而复活第十章 变兽妄想一、变虎二、变狼三、变狗四、变狐五、变熊六、变鹿七、变猴八、变鼠九、变家畜十、变爬行动物十一、变鸟十二、变鱼十三、变虫第十一章 从动物转世为人第十二章 植物精灵一、人形和动物形的植物精灵二、无定形的植物精灵第十三章 无生命物体的成精第十四章 从动物及人体中获取的食品和药品第十五章 精怪及其对人类命运的影响第十六章 鬼魂所施行的因果报应第二部 鬼神学章 中国鬼怪的普遍性和多样性第二章 山林第三章 水怪第四章 土怪第五章 动物鬼怪一、虎魅二、狼怪三、狗精四、狐妖五、其他作为鬼怪的哺乳动物六、鬼怪谱中的家畜七 |
| 编辑 | |
| 本书是西方学者(也包括中国学者)靠前次全面探讨古代中国之信仰观念及体系的一部巨著;同时,也是抢先发售很真切反映了这方面真相的一部书。它既注重引据中国古籍经典文本,又以丰富而生动的田野调查资料给予有效佐证,对古代中国之信仰观念及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对中国“民间宗教”的状况和源流作出了有效的梳理和研究。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创造性的见解即使在当下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所提供的大量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成果都是十分珍贵、十分有价值的学术遗产,不仅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产生及其发展具有重要和积极的认识意义,而且对于相关的中国宗教研究产生有益的推进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史料实,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值得出版。 |
这本书的“历史”和“现状”的结合度处理得相当高明,这一点非常难得。很多研究中国宗教史的著作,往往在近代史之后就戛然而止,或者流于表面化的综述。但这部作品,非常勇敢地将笔触延伸到了近现代,尤其是在探讨西方思潮涌入后,传统信仰体系如何自我重塑,以及“民间信仰”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挑战时,展现出了极强的现实关怀。我发现书中关于近代学者对“宗教”概念的引入与本土认知的冲突分析,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今天看待“迷信”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模糊地带。它没有给我们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多方力量博弈的复杂图景。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像是在观察一个正在呼吸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那份对当下问题的关切,让这本书的价值大大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研究范畴。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看到“变迁”这个部分,我还有点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毕竟中国历史这么长,宗教的流变无疑是复杂到令人头晕。然而,作者展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他选择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不再是单纯地按照朝代来划分,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比如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以及儒家在不同时期对异教的“吸纳”策略。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全书的逻辑链条异常清晰。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魏晋玄学兴起时,士人群体如何用哲学思辨来调和传统信仰与外来思想的那段描写。作者没有简单地把玄学看作是对老庄的复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对既有宗教秩序的“柔性抵抗”。书中对这种文化上的“再解释”现象的分析,细腻入微,简直就像是给一幅复杂的壁画做了高清晰度的局部放大。文字的韵律感也处理得很好,该严肃的地方掷地有声,需要探讨的地方则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让人愿意跟着一起思考。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大气,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厚重感。我一开始是冲着“古代形式”这几个字去的,毕竟我对早期文明的信仰体系特别好奇。拿到手翻了没几页,就被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给吸引住了。他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腔,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迷宫。特别是在描述周代礼乐制度下,宗教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的那个部分,简直是精彩绝伦。作者对那些繁复的祭祀仪轨的解读,既尊重了历史的真实性,又用现代的视角进行了合理的推测,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出土文献和碑刻文字,这大大增强了论述的可靠性,而不是空泛地谈论“精神世界”。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天命”观念演变中,君权与神权拉锯战的论述,那种张力写得非常到位,让人读完后,对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哲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框架。总体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趣味的入门向导。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这个主题的理解非常碎片化,知道一些零星的概念,但缺乏一个宏大的、统一的结构。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就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作者在处理不同宗教(如道教、佛教、民间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时,采用了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展示了它们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借力的。例如,书中对“神仙谱系”和“佛教菩萨信仰”之间在民间层面发生的融合现象的解析,简直让人茅塞顿开,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民间习俗,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跨宗教影响史。文字风格上,它似乎有意避免使用过多晦涩的学术黑话,而是选择了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语言,比如形容某次宗教改革的力度时,用到了“犹如山体滑坡般不可逆转”,这种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又不失学者的严谨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与内容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可以世代传阅”的质感。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系统”这个概念上的处理。他没有把中国的宗教想象成一个铁板一块的结构,而是清晰地描绘出它是一个层层嵌套、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从官方的意识形态,到士大夫阶层的哲学思辨,再到底层民众的日常实践,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逻辑和运行规则。这种多层次的剖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宗教”二字的理解边界。当我读到关于区域性神祇如何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的论述时,我清晰地看到了权力如何驯化信仰,以及信仰如何反过来塑造权力边界。全书的论述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但又不失人情味,像是一部宏伟的交响乐,每一个声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共同演奏出中华文明精神底色的复杂乐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