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先懂孩子才会教 | ||
| 作者: | 薛文英 | 开本: | |
| YJ: | 32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6-01 |
| 书号: | 9787512712133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薛文英,1968年出生于台湾,从事幼教工作与教学管理十余年,现为中华全能力学习发展协进会理事长,易飞迅亲子馆创办人,苏州市O~3岁科学育儿促进会会员。
擅长领域:儿童发展评测与教育教养咨询,婴幼儿教具学习效益分析研究,视知觉学习力评测与教学辅导,资优教育研究辅导。
遇到长辈不想问候,要不要强迫孩子改
“不想问候”和“不好意思问候”这两者是不同的。我们都希望教出热情而有礼貌的孩子,孩子也会希望得到大人的赞美,所以不开口向长辈问候的孩子一定有特别的原因,
才会不想配合而故意做相反的事。
很多教了很久还是不会主动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并不是故意要让爸爸妈妈为难的,他们内心很想做到大人期望的大方表现,但对他们而言,和不熟悉的人说话真的很困难。敏感型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或人多的时候特别容易紧张,这是因为人体的感觉神经系统遇到压力时,会让人心跳加速、脸红、呼吸也不平稳……试想D孩子处于这种生理状态时,怎能平静地和大人对答如流呢?
如果孩子属于害羞型,在公开场合或陌生环境比较害羞,爸爸妈妈要多让他们去接触不同的人,即便孩子只能躲在妈妈身旁静静地看,D他通过观察发现安全后J会主动靠近新奇好玩的地方。若我们强迫这样的孩子必须和别人一样迅速适应,反而会让孩子更退缩。所以这种状况J不适合再强迫,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知道“眼睛看着对方点头微笑”也是打招呼的方式之一。要求孩子万一真的很不好意思说话,至少努力做到经常微笑点头,不可以面无表情不理会别人。
制造机会让不说话的孩子展现自己
我们可以鼓励比较害羞的孩子为别人服务,例如,从两三岁起,J让孩子每天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倒杯水,看到大人提东西时主动上前帮忙……通常不爱说话的孩子也希望获得大人的赞美,只是他们太安静,在团体中容易被别人所忽略。如果爸爸妈妈能制造机会让不说话的孩子展现自己,孩子J会懂得主动关心家人和朋友。在他人尚未开口请求帮助时,孩子也可以用体贴的行动获得好人缘。
Q 18
孩子玩到半夜不睡觉怎么办
照顾幼儿1先要关注3个重点:均衡营养、充分运动及充足睡眠。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体力比不上成年人,经过一整天的游戏和运动会消耗体力,J很容易入睡而不会失眠的。如果孩子总是玩到半夜不睡觉,多半是家里还未营造出睡觉时间到的气氛,也可能是白天睡觉时间过长,或者是没有让孩子从小J养成定时上床睡觉的生活习惯。
其实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律的生活作息,不仅能让照顾孩子的任务变得更轻松,Z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因为生长激素受脑下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调节,也受到性别、年龄和昼夜规律的影响,在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会增加,其分泌量在晚上11点至凌晨2点Z多。如果孩子长期日夜颠倒,打乱正常的大脑运作节奏,将会影响生长
发育,所以孩子实在是不适合熬夜的。
通常,人在晚上的睡眠中不是一直处在熟睡状态的,睡觉前后会经过入睡阶段、浅睡阶段、深睡阶段和持续深睡阶段。孩子在入睡阶段开始呈现两眼无神、肌肉放松的状态,这时候如果受到灯光或声音刺激J会重新启动兴奋的神经,如此一来又得要重新调整一次精神状态才能再次入睡了。
如何让孩子养成定时睡觉的习惯
建议爸爸妈妈在每晚固定时间,Z好能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和还没做完的家务,可以花15分钟陪孩子做睡觉前的准备,包括检查孩子是否刷牙,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或陪孩子聊天,设法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关掉房间的电灯让孩子安静地躺到床上睡觉。
如果孩子还没养成固定的睡觉习惯,爸爸妈妈Z好也能耐心等待孩子熟睡后再继续忙,请不要光叫孩子自己去睡觉,而大人依然在说话或制造出混乱的场景。
孩子睡觉出现“夜惊”怎么办
有时孩子会在睡着之后突然出现受惊吓的动作(还可能哭出声音或说话),看起来好像被吓醒一样,但其实依然还在深睡的阶段中,等到睡醒后WQ不会记得。睡眠中的“夜惊”(Night Terror)现象若是偶尔出现不必过分担心,这是因为幼儿的神经系统调节仍然在发育D中尚未成熟稳定,所以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发生夜惊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请不要轻易打开电灯,给予稳定而规律的重压按摩可以达到安抚的作用,通常孩子也J能继续睡觉了。
Q 25
孩子对妈妈没礼貌怎么办
见到孩子无法达到目的而用婴儿般的哭声向妈妈撒娇时,妈妈常会尴尬地说:“我家宝宝很聪明,J是脾气比较大而已。”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百依百顺,照顾周到,也没有教导孩子学习用言语来表达意思,孩子生气J动手打爸爸妈妈的情况时候出现,这是个必须重视的现象。
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必须从小开始教导,否则孩子J会用任性哭闹处理事情,从15个月的幼儿至小学生都有这种情况,更有甚者,五六岁的孩子一发脾气J对妈妈拳打脚踢。
显然,孩子情绪控制不佳的情况必须通过有效的引导,不能期待孩子长大J会自然变好。“其实她在学校很乖,回家才爱生气……”一位妈妈为已经上幼儿园的任性的女儿解释。尽管孩子对妈妈任性喊叫,然而妈妈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法,所以,才会十分吃力地以抱婴儿的姿势哄着孩子。类似的亲子互动状况存在管教失序的危机,必须适时调整。
孩子不只需要爱,心智也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才行。如果孩子在外可以守规矩,和亲密的人相处也要学习懂礼貌,长大后才可能成为知书达理的成年人。好父母不能放任孩子无理的要求,无论遇到什么状况时都要教导而不能一心软J向孩子妥协。1岁半以上的孩子必须听懂大人的指令,D孩子行为不D时必须立刻制止,而非放任孩子想要什么J做什么。孩子会用哭来试探家人,有时候是一种试探的游戏,真正的身体不舒服或发泄情绪,从孩子的哭声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所以新手父母都要学习。
不能心软的响应方式
◇孩子乱扔东西时——跟孩子说:“请收起来。”重复相同指令,大人必须忍住想去帮忙收拾的冲动。
◇想用哭声来达到目的——跟孩子说:“用哭的声音讲话妈妈听不清楚,我想知道你要什么,不要急,慢慢讲。”
预防之道
◇不宜让孩子接触的东西要收好,别故意引诱孩子犯错。
◇不宜在孩子面前做出贪小便宜或侥幸的行为,聪明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教孩子尊重每个人,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对家人说话也要轻声细语。
◇不可对孩子施暴打骂,家中大人的管教原则Z好事先达成共识。
◇正向思考,多鼓励好的行为,别在众人面前常提起孩子不小心犯过的小错误。 目录D1章 众说纷纭,听谁的好?——教养的抉择
Q01 孩子要不要经常抱?常抱会养成依赖习惯吗 / 002
Q 02 孩子不好好吃饭,要不要果断收掉餐具 / 004
Q 03 到底要不要和孩子讲道理 / 006
Q 04 孩子吸吮手指要不要戒掉 / 009
Q 05 遇到长辈不想问候,要不要强迫孩子改 / 011
Q 06 孩子不愿去上幼儿园,妈妈可不可以在家自己教 / 013
Q 07 上幼儿园要不要选名校 / 015
Q 08 孩子什么时候适合学写字?早点教还是晚点教 / 018
Q 09 孩子快乐J好不是吗?要不要给孩子压力 / 021
Q 10 要不要提前教孩子小学的知识内容 / 023
D2章 孩子的挑战——解决Z头痛的教养难题
Q 11 1岁多的孩子不让大人喂食,要顺着孩子的心意吗 / 028
Q 12 2岁孩子吵着非要用大人餐具,可以让他用吗 / 031
Q 13 孩子吃饭坐不住、吃饭时间拖太久,怎样才能改掉 / 033
Q 14 孩子偏食、挑食,该怎么办 / 036
Q 15 孩子想吃什么父母J给吃什么吗 / 038
Q 16 孩子不愿让父母牵着走,如果乱跑怎么办 / 040
Q 17 为什么孩子不肯乖乖坐婴儿车 / 043
Q 18 孩子玩到半夜不睡觉怎么办 / 045
Q 19 孩子睡觉一定要大人陪,到底要不要答应 / 048
Q 20 孩子经常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怎么办 / 051
Q 21 孩子经常把鞋子穿反,不会觉得难受吗 / 053
Q 22 孩子不肯穿外套出门,可以顺着他吗 / 056
Q 23 只听老师的话,在家是个小霸王怎么办 / 058
Q 24 孩子动手打妈妈,需要打回去吗 / 060
Q 25 孩子对妈妈没礼貌怎么办 / 063
Q 26 吵着要出去玩,出去又不愿意配合怎么办 / 066
Q 27 叫孩子做事时不配合,不理他时又自己做,是故意唱反调吗 / 068
Q 28 遇到孩子霸道无理时怎么办 / 070
Q 29 如何改善孩子动不动J哭的习惯 / 073
Q 30 上街看到喜欢的东西J吵着要买,D众哭闹不停怎么办 / 076
Q 31 孩子很依赖,不肯自己动手怎么办 / 078
Q 32 多大的孩子要学会收玩具?孩子不肯收拾该怎么办 / 080
Q 33 孩子的动作老是拖拖拉拉的,能够改善吗 / 083
Q 34 为什么叫好几次孩子才有回应,要纠正吗 / 086
Q 35 孩子动作粗暴给人很粗鲁的感觉怎么办 / 089
Q 36 为什么孩子总是坐姿不良 / 091
Q 37 成天动来动去,静不下来怎么办 / 093
Q 38 为什么孩子走路常会跌倒、撞到东西 / 095
Q 39 孩子调皮又好动怎么办 / 097
Q 40 常说不好玩,是不是J别浪费钱给孩子上兴趣班了 / 100
Q 41 孩子学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该怎么办 / 103
Q 42 孩子很容易分心,做事无法持续该怎么办 / 106
Q 43 为什么孩子很固执,非得照自己的方式玩 / 109
Q 44 孩子做游戏时很固执,不肯听大人教怎么办 / 112
Q 45 孩子对交代的事情好像左耳进、右耳出,该怎么办 / 114
Q 46 说过的事马上忘,该如何改善呢 / 117
Q 47 总是问个不停,该如何应对孩子常问为什么 / 120
Q 48 孩子满2岁还不太会说话,该怎么办 / 122
Q 49 孩子说话结巴,要特别纠正他吗 / 125
Q 50 为什么孩子经常找不到东西,放在眼前的东西常看不到 / 127
Q 51 为什么家里有很多绘本,但孩子每天只看熟悉的那本 / 129
Q 52 孩子对异性特别好奇怎么办 / 132
Q 53 孩子不大方,常常躲在父母身后怎么办 / 134
Q 54 孩子怕生黏人,可以改善吗 / 136
Q 55 孩子被玩伴欺负时,该如何处理 / 138
Q 56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与同伴相处 / 141
Q 57 孩子动不动J打人怎么办 / 144
Q 58 为什么孩子对朋友很好,对自己的弟弟妹妹却很凶 / 147
Q 59 孩子不跟人打招呼 / 149
Q 60 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好怎么办 / 151
D3章 教养中的几种基本训练
Q 61 如何教孩子刷牙 / 154
Q 62 如何训练孩子上厕所 / 156
Q 63 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先让孩子自己穿鞋袜 / 158
Q 64 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 161
Q 65 训练孩子收拾东西,保持整洁 / 163
Q 66 训练孩子做家务 / 166
D4章 让孩子更愿意合作——有效的管教技巧
Q 67 怎样教出贴心的孩子 / 170
Q 68 学会D孩子的听众 / 172
Q 69 倾听孩子的心声 / 175
Q 70 科学启发与诱导,孩子J会让你刮目相看 / 178
Q 71 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 181
Q 72 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刻 / 184
Q 73 懒妈妈也能教出棒小孩 / 187
Q 74 故事是教养的魔法棒 / 189
Q 75 因材施教 / 191
Q 76 爱孩子不必谈条件 / 194
Q 77 教养无处不在 / 196
D5章 培养孩子YX品质——父母要懂的教养关键
Q 78 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 200
Q 79 如何培养高EQ的孩子 / 203
Q 80 让孩子做自己 / 206
Q 81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 / 209
Q 82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 / 212
Q 83 怎样提升孩子的创造力 / 215
Q 84 教出自信且有教养的孩子 / 217
Q 85 帮孩子建立信心 / 220
Q 86 提升受挫孩子的自信心 / 223
Q 87 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 225
Q 88 培养孩子勇气,爸爸妈妈要小心的误区 / 228
Q 89 如何让孩子勇于接受挑战 / 231
Q 90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D立性 / 234
最近在书店里随手翻阅,一本叫做《先懂孩子才会教》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但更让我驻足的是书名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一直觉得,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急于“教”,急于“改”,却忽略了去“懂”。我们用成人的逻辑和经验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和想法,却很少真正花时间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所谓的“问题行为”,并非是他们故意捣乱,而是他们表达需求、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只是我们没有解读出来。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破了这一点——“先懂孩子,才会教”。这是一种多么温和而智慧的教育哲学啊!它提醒我,教育的起点应该是理解,而不是控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教育上的困惑,比如孩子为什么总是拖延,为什么对某些学科提不起兴趣,或者为什么会与同伴发生冲突。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些不同的解读视角,或许会教我如何去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用一种更有效、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回应。我真的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懂”与“教”巧妙地结合起来,又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实践方法,让教育变得更加顺畅和充满爱意。
评分我是一个对教育理念非常敏感的人,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当我看到《先懂孩子才会教》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所吸引。它不像很多市面上的育儿书籍那样,上来就给出一堆“怎么做”的指令,而是先提出了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去“懂”孩子。在我看来,这一点至关重要。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情感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如果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入了解,那么任何教育的尝试都可能变成空谈,甚至适得其反。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孩子,他们看起来“不听话”,或者“难以管教”,但当我花时间去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甚至只是去倾听他们随意的聊天时,我就会发现,他们的行为背后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非常有深度,不是停留在表面技巧,而是直击教育的灵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从“教育者”的姿态,转变为一个“理解者”,一个能够真正走进孩子心灵的朋友,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名字特别有吸引力,叫做《先懂孩子才会教》。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开它,但仅仅是书名,就给了我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共鸣。我觉得,教育的核心,从来都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以及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独特视角。很多时候,我们大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孩子应该按照我们的规划去成长,去学习,去发展。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了解孩子真正想要什么,他们擅长什么,或者说,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在哪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而是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这本《先懂孩子才会教》,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理念,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从而更有效地去引导他们,而不是强行塑形。我期待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能够让我从一个“教育者”转变为一个“引导者”,一个真正懂孩子、也因此更能帮助孩子成长的伙伴。这本书的名字,就仿佛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心中对于教育的迷茫,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觉得,也许我一直以来寻找的答案,就在其中。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书籍,而在浏览书架时,《先懂孩子才会教》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温和而有智慧的力量。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教育压力,常常会陷入焦虑,急于让孩子在学业上、能力上有所成就。但这本书的名字却提醒我们,教育的根基在于“懂”,而不是“急”。我一直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发展规律。如果我们仅仅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用我们认为“好”的方式去“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扼杀掉他们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股清流,它鼓励我们停下来,慢下来,去真正地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建议,如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以及如何用一种更富有同理心和尊重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成长。这本书的名字,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相信它一定能为我的育儿之路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如何与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在众多的育儿书籍中,《先懂孩子才会教》这个名字直接击中了我。它不是那种强调方法论、技巧大全的读物,而是触及了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我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极大的焦虑和急躁,恨不得孩子立刻变成他们想象中的样子。但我想,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强行改变,而应该是一种顺应和启发。我们作为大人,有我们的经验,有我们的局限,而孩子们,他们有他们的天性,有他们的独特才能,有他们尚未被发掘的潜力。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孩子,那我们很有可能错失掉孩子最闪光的部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到一种释然,仿佛它在告诉我,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先去看看孩子,去了解他们,去拥抱他们本来的样子,然后再去谈论“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放下自我中心,真正以孩子为中心去进行教育的启示,让我能够更耐心地去观察,更敏锐地去倾听,从而找到一条真正适合我孩子,也让我自己感到更轻松、更愉悦的教育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