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盗火与革命-不懂革命.何以懂中国 |
| 作者: | 余世存 | 开本: | |
| YJ: | 42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6-07 |
| 书号: | 9787550278943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中心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D代汉语贡献奖”。D代Z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D代中国Z富有思想冲击力、Z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FC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精彩导读 曾国藩:圣王们的游戏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处于一个过渡转型的时代是幸运的。尽管集体的心态表示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但确实,在混乱的自由中,人性的诸多可能性得以实现。平时卑微、平庸的、犬马一样的生活在此自由和风险中,激发出人性的光芒,命运也回报人生壮丽优美的风景。一句话,平时不起眼的奴隶奴才一旦有了施展的平台,都表现出了不起的才能和德性。对我们中国人来说,Z重要的,不是回避乱世,而是个人尤其乌合之众的集体都应该学会如何适应乱世;现代社会被称为选举社会,选举其实是乱世的一种方式,资源的打乱重组、制度的保证和检验、风俗的转移、人的充分社会化,都在乱世里得以完成,并进入下一个其实也是短暂的选举前的平静期,这种良性循环的乱世乱局,西人将其定义为创造性断裂或持续不断地跃迁。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中国迄今为止的乱世几乎都可说是恶性循环。在那些乱世中,W一可以称道的是出了一些历史人物,他们的作用无非是补天、糊弄(李鸿章语)、维持、拷贝复制,很少进行制度创新、提供思想资源,很少开拓出另一种天地。在这些乱世中,Z可惜或Z可笑的J是曾国藩的成J了。
曾国藩(1811—1872)是我国历SSZ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头上的光环无数。他是我国近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我国D一艘轮船,D一所兵工学堂,他还组织人翻译印刷西方书籍,安排D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或意识形态灌输的先行者,他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思想的队伍,他的《爱民歌》启发了 写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蒋介石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给黄埔学生。曾国藩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了一篇《讨粤匪檄》,他在“讨贼檄文”中骂洪秀全Z激烈的一句话是:“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D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这在D时赢得了士绅阶层的支持,使得跟太平军的无义之战多少有了合法外衣,也因此注定了太平天国的失败结局。
我们中国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有内圣外王的儒家标杆,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算是其中之一。“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J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升官Z快,三十七岁即官至二品;做官有道,政声卓著,治民有言;保官Z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以汉人身份平定太平天国,“打下金陵者可封郡王”,虽然满清朝廷失言,但他的事功D是时已经王霸天下,动静间可以兴邦丧邦。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得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曾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历SS规模和作用Z大的人才库,几乎聚集了D时社会的人才精华。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J有四十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政要高官,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YL的学者和科学家。曾国藩克己W严,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了人们的拥戴;不仅如此,曾是齐家的成功典范,他的孝悌有目共睹,他的《家书》是传统家教的样板,官宦之家,大多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延绵至今的社会精英。
曾国藩在时人D中资质并不高,“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正所谓勤能补拙。从少年时起,J“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几乎没有YT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甚至受到对手们的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所谓屡败屡战。曾国藩的学问文章以经世致用为主,故“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BD”(蒋介石),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有人说他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了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因此,可以说,曾国藩实现了儒生们梦想不得的大业,他被人称为“完人”,算是我国儒家文化中Z后结出的一枚硕果,曾也得到了一切外王们如蒋介石、 等人的敬服,一切亲近传统的文士们的注目。儒家文化的用世之心历经千年,一直得不到实现,快到终结时,才有了曾国藩这样一个榜样,可见儒家文化对人性人欲的要求是何等空疏,何等大言无效。
也因此,无论我们后来的内圣、现代儒者或新型知识分子,如章太炎、鲁迅、胡适、熊十力、梁漱溟,以及D代的儒者茅于轼、D代的知识分子李慎之、D代的儒家信徒蒋庆,他们都很少关注曾国藩。曾J像是在我国历SS画上了休止符,或如人言,是儒脉斜阳,自他消逝于历史的天空后,人们承接的J是现代的光芒。
这也正是曾国藩做圣做王跟现代扞格之处。从现代角度看,曾的圣王威仪无论如何巍巍,他的面孔是太模糊了。人们可以欣赏左宗棠的张狂,可以感慨李鸿章的商痞,可以厌恶曾国荃的杀伐残暴,但曾国藩的完美太遥远了。哪怕素描曾国藩的人生行状,人们仍不理解他的内心,他是一种文化的综合,是超凡入圣、太上忘情的产物。
不能说他没有情感,只是他的情感深藏不露。他一旦学了理学家或道学家记日记,那么他所做的J是掩饰个性、灭掉人欲,成为“无我”。他在弱冠之年,给自己改号“涤生”,以求改过自新。10年后,他反躬自省,以为过失涤除未尽,且越来越多。是故举意勇猛改过。贪睡恋床,不能黎明即起,他骂自己“一无所为,可耻”;喜吟诗作赋,寻章摘句,未将精力用于经史等有用之学,他以为病症在好名,“可耻”;给地方官吏写信,亲切一些,则是“意欲饵他馈问”“鄙J丑J”,应重写一函,“作疏阔语”;喜清谈,争口头便宜,那是妄语,若再犯,“明神殛之”;跟人说性事,“闻色而心艳羡”,是“真禽兽”。到朋友家看到有女子在坐,不免激动,说了几句笑话,回家自责:“放荡至此,与禽兽何异!”陪着夫人在家闷了,也立马警觉:“余今闷损至此,盖周身皆私意私欲缠绕矣,尚何以自拔哉!立志今年自新,重起炉也,痛与血战一番。而半月以来,暴弃一至此,何以为人!”于此“日三省吾身”,10年终于有成,据说他在四十岁前后灭掉了人欲。但关于他的人生之谜中有一则是,在他五十一岁,咸丰帝大丧期间,密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至于他仍改不了讲笑话(JT叫讲段子)、爱论人是非的毛病,大概是灭人欲后的圣人仍需要转移升华的缘故。这样的圣人只能以变态来解释了。
但这个资质中等的人用传统修身齐家办法获得了治国平天下的平台,在这平台上他也确实获得了圣王的眼光,非凡的战略感、大局观和见识,正是这种眼光使他平定了太平天国,为满清补天成功。这种眼光还使他看到了社会上层的真相,他更知道上层能生人死人的权贵们有什么样的德性和才能。他从理学起步,但他却知道理学家们不成器,“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仁),然才薄识短。”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也知道传统是不行了:“艮相(即倭仁)老成宿望,近年势颇孤立。”他跟两宫太后有几次谈话,印象中FC一般,认为慈安和慈禧的才地都很平常,跟他这样的国之栋梁难得见一面,却无话可说,只是应酬。掌握时局的军机大臣有亲王奕訢、文祥、宝均,但奕太聪明,想法多变,是小聪明。文为人正派,却气量狭隘,不会用人。宝更提不起来。因此,可以说,D时国中,曾一人而已。如李鸿章评价的:“朝廷乏人,取之公旁……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也因此,D时人都看出了他问鼎的能力,汉族士绅们尤其寄予了某些猜想,帝王学的大家王闿运甚至奔走期间。据说,左宗棠曾题神鼎山一联:“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左将此联派专人送胡林翼转曾氏,请共同删改,试探胡曾二人意向。胡拆看后,一字不动,加封转曾,曾将“似”改为“未”,原封退胡,胡拆阅,在笺尾加了两句:“一似一未,我何词费。”曾以一字之改表明未有问鼎之意,这个儒生不愿捅破天空,一味自保。有论者说,曾在打败洪秀全后如一鼓作气再夺天下,其一生恐怕也将困于战事不可能再于洋务上有所成J;但是,曾的事功,包括推介西学洋务的成J主要集中在战时,战后他反而处处受制,什么事也没有干成。而D时Z了解西方的悲剧人物容闳曾在回忆录里对他寄予了大希望:“曾文正者,于余有知己之感,而其识量能力,足以谋中国进化者也。”因此,我们大概可以说,谋中国进化,对曾来说,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他谦抑太过,过犹不及,他成全的只是他自己。
政治方面的作为已经不可假设。更重要的是,他这种谦退自律,使得他只是做了儒家的好学生,而没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蓠。也许是他的知识太旧了,即使他看了徐继畬、林则徐们拿来主义的工作,但他依然不愿思考一个中国人在SJ中的位置和作为。他不是一个有思辨能力和原创能力的人,他的思考停止在跟列强平等交往以及以诚待人的基点上,再也没有前进半步。他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是否“弘道”,或遵礼。章太炎谓曾国藩之起兵“平洪杨”并非“赞清”,而是为了扶持“名教”。在曾国藩看来,一切治国活动,上至天文、地理、军政、官制,下至河工、盐漕、赋税、国用以及“平洪杨”这类军事活动和“曲全邻好”的华洋交涉活动,均属“礼”,即道德实践活动的范围。
比较日本同时代的社会精英,如福泽谕吉们,致力于掉转船头,启蒙同胞,“脱亚入欧”,曾国藩们本是我国数千年未有之奇变中做启蒙的ZJ人选。但曾却宁愿沉默以保守某种清白,在铁屋里享用圣王之威福,也不愿告诉国人真相,甚至不曾如老、孔、庄、韩那样思救周文之弊。而这种启蒙工作Z终要人来做,曾不做,他的幕僚和朋友如郭嵩焘、冯桂芬、容闳们做得不如意,直到又一个世纪开始,到孙中山政治革命之后,陈D秀、胡适、鲁迅们才差强人意地从文化启蒙的角度完成了对现代转型的某种注解。这是历史的悲剧,D然也是一种衰败文化的宿命。
曾的面孔因此永远是模糊的,连他的朋友、亲人都难以猜透。这正是儒家文化到了J致处的表现,所谓高深莫测谓之神圣,他们永远不以Z真实Z本来的一面示人,永远需要人来猜测他们的情感、意志和认知。据说曾的子弟兵们有拥戴之意,他却写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来回应大家。
这个圣王因此缺乏近代以来中国人Z可宝贵的个体人格,缺乏“平易的物理和健康的人情”。他对平民大众的心思欲望视而不见,也缺乏同情之理解。他的残忍在中国的儒生中也是KQ的。好些跟太平天国敌对的士绅也对曾国藩训练的军队之残暴留下了印象,如李圭说:“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属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宁波被占领后,外国人感叹:“宁波变成了一座死城,除了许多河道里充斥尸体,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她曾拥有五十万居民。”李鸿章等人攻占苏州,采用了骗降后杀降的手段,其欺瞒和屠杀之举,使英国人戈登“深感耻辱和J度伤心”,发誓要消灭李。后来李鸿章对他进行安抚,他仍然持保留意见,拒绝接收朝廷赏给他的一万两银子,他在朝廷的褒奖令背面写了一段话:“由于攻占苏州后所发生的情况,我不能接受任何标志皇帝陛下赏赐的东西。”
天京沦陷时,城里的太平军只有一万多人,其中还有幼天王等一部分人突围出城。“两广老贼,纷纷搥城而出”。但是曾国藩上报说:曾国荃率所部在南京城内,“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1如麻。”J是说,三天屠杀了十余万南京居民。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所谓伏尸百万,除了战死者,J是曾国藩在城内外屠杀的平民。“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中记载破城后七天时他所目睹的情形:“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天京城攻陷后,城内大火燃烧一周左右,大部分民房被毁。如此惨状,以至于满清朝廷认真讨论,是否要把两江总督、江苏布政司的驻地移到扬州。曾的幕僚还说:“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日深,如火益热”。直到湘军攻破南京三十年后,城内仍然萧条,谭嗣同“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气象”。
这J是曾国藩不得不为的霹雳手段,他扬言“即臣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J是说,既然溥天之下莫非暴民,那么他施于其上也J是率土之滨莫非暴行。他也因此得到了“曾剃头”的称号,一个圣人完人得到民间如此“赐福”,不知道他的圣德如何附丽,大概只及于以他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小圈子内。这也是声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不肖儒生们的真实面目,他们安身立命WQ跟民众无关,跟个体无关;即使有关,也只是吸民脂民膏以成全自家的神圣,故此我们的社会高深莫测谓之神圣,神圣也是以民众血肉筑养而成的。他的弟子兼接班人李鸿章后来访德,与俾斯麦闲谈时,曾夸讲自己打太平军的“功劳”。俾斯麦说:“欧洲人以杀异种为荣,若专杀同种,反属可耻。”
《儒脉斜阳――曾国藩在官场和战场》一书重在讲曾的事功。作者以文人水墨画的笔致勾勒出曾国藩的人生轨迹,既为传主写生,曾的主动性或不得不如此的言行都有了开阔的空间。正是借助于这些边界可以看到,曾的成J确实大哉伟哉,可也确实跟他的个人情感爱憎无关。他跟清廷打哑谜也好,捉迷藏也好,跟左宗棠李鸿章跳杂耍也好,都已经跟原儒情怀大相径庭了。曾国藩的儒家真诚有了一个游字做底色,游儒的真诚跟世道人心无关,只是跟他想象的世道人心有关。作者的史家功力如此深厚,以至于我们借助作者的笔力贴近了曾国藩的内心。他是认真的,又是虚无的;他是严格的,又是赏玩的;是的,正是作者从奏折、日记、对话中翻捡出一个游儒之圣,我们本可以分享他的难处,却Z终发现他跟我们无关。这真是落日满山,是温情,更是阴冷。是圣之老者,是素王,更是雷霆雨露的翻覆游戏。
流沙河说过曾国藩“可怕”,的确,在曾的圣人温情后面,是刀锋的惨烈严苛。流沙河曾感慨:“这家伙,体孔孟思想,用禹墨精神,操儒学办实事,玩《庄子》以寄闲情,由封建文化培养见识,从传统道德汲取力量,也许厉害J厉害在这里吧!”
这大概也是一个现代国民的感慨。 目录 自序 应是鸿蒙借君手 /001
左右时局
曾国藩:圣王们的游戏 /013
张静江:开创革命世纪 /024
宋耀如:缔造宋氏王朝 /031
黄 兴:D立苍茫的国父 /041
宋教仁:渔父不是宋江 /056
黎元洪:自有纯德 /069
唐绍仪:ZL县长 /089
阎锡山:阎公雅望 /103
顾维钧:弱国之幸 /115
林 森:被忽略的“神位” /127
乱世留名
王 五:毁家纾难屠狗辈 /139
林觉民:侠骨柔情革命者 /146
蔡 锷:护国将军 /154
汤化龙:实力卧榻 /165
吴佩孚:秀才猛人 /178
张作霖:登堂入室 /194
杜月笙:帮派优则仕 /208
何凤山:一生只做一件事 /219
吴稚晖:疯怪成牛 /226
王云五:做官不如做书 /231
天意难违
谭嗣同:值不值得 /237
光 绪:苦命的英雄皇帝 /251
毓 鋆:救国不成转救心 /257
陶成章:革命成功以后…… /270
蒋百里:形势比人大 /280
王亚樵:革命者的突围 /287
张学良:浊世公子成人难 /298
戴 笠:没有人格的人 /311
杨 度:有名无实 /318
汪精卫:尤物何其烈 /322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目录
.....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盗火与革命-不懂革命.何以懂中国 江苏书展推荐书目》的具体内容,字数力求详细: ---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演变》 ——一部深度剖析近代中国复杂图景的恢弘巨著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聚焦于1840年至1949年这一波澜壮阔的近代历史时期。它摒弃了将近代中国视为单一线性进步的简化叙事,而是着力于展现这一时期内部的张力、多元的探索以及思想的剧烈碰撞。全书结构宏大,脉络清晰,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侧重于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的瓦解与重塑,下编则深入剖析了各种思潮的输入、本土化过程及其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档案文献、私人书信、报刊杂志以及地方志的细致爬梳,力图还原一个鲜活、充满矛盾的近代中国。它不仅探讨了“西学东渐”带来的知识体系冲击,更关注传统儒家伦理在现代性挑战下的挣扎与调适。从晚清的自强运动到民国的学术争鸣,再到新旧思潮的反复拉锯,本书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不是单一革命力量推动的结果,而是深植于社会肌理的复杂互动与艰难抉择的产物。 【第一编:社会重构与权力转移】 本编首先考察了清朝晚期,在内忧外患之下,传统士绅阶层如何逐步丧失其固有的社会控制力。作者细致描绘了土地关系、农村经济结构在租界扩大和通商口岸兴起后的变化,指出经济重心的转移如何直接影响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基础。 第一章:帝国末期的财政困局与地方权力渗透。 详细分析了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后,地方督抚权力膨胀的内在机制,以及这种半中央集权半地方分权的模式如何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不再满足于对高层政治的描述,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基层——赋税征收、地方治安的实际运作,揭示了国家能力衰退的细微之处。 第二章:城市空间的异化与新兴阶层的崛起。 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不再仅仅是贸易中心,更是文化与社会冲突的熔炉。本书描绘了买办阶层、产业工人群体、以及受过新式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之外,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意识的“城市公民”群体。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都与传统农耕社会产生了根本性的断裂。 第三章:家庭与宗法制度的松动。 思想的变革首先冲击的是最微观的社会单元——家庭。作者引用了大量民初的家庭伦理论战记录,探讨了“孝”与“自由”的冲突,女性地位的初步提升,以及这种微观层面的变革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政治动员的效力。它强调,社会动员的力量,往往源于对旧有社会秩序的彻底解构。 【第二编:思想的角力场与现代性追寻】 本编将焦点转向知识分子群体,探讨他们在面对西方“全盘西化”论与保守主义回潮之间的艰难抉择。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并非简单的模仿与接受,而是一个充满本土化改造与失败尝试的复杂过程。 第四章:早期西学输入及其知识筛选机制。 梳理了从传教士介绍到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的历史脉络。本书特别关注了“体用之辨”的持久影响,指出在技术引进的表象下,如何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焦虑与维护。作者分析了译介过程中的选择性、误读与政治意图。 第五章:新式学堂与知识分子的形成。 晚清至民国时期,新式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批与传统士大夫迥异的新知识分子。本书探究了这些教育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以及他们内部在理论倾向上的分化——从激进的革命派到温和的改良主义者,再到后来的实干家群体。 第六章:意识形态的“本土化”与冲突。 深入分析了二十世纪初以来,几种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的过程。这包括对三民主义的本土化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早期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初步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抵抗和政治审查。作者认为,任何思想的生命力,最终都取决于其解释和解决本土核心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文化保守主义的韧性与反击。 在全盘西化的呼声达到高潮时,另一股强调文化主体性的保守思潮也从未消亡。本章考察了“新国学”运动的兴起,探讨了知识界如何在肯定西方科学进步的同时,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立国之基”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在政治现实面前的脆弱性。 【结语:历史的歧路与未竟的现代性】 全书最后总结道,近代中国并非缺乏“革命的方案”,而是缺乏一个能够统一所有主要社会力量、并成功执行其方案的“革命的主体”。历史在关键的历史性抉择点上留下了多重可能性,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和不可逆转的后果。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和复杂性的历史视角,让读者理解现代中国形态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痛苦挣扎与深刻反思的累积。 【本书特色】 1. 多维度叙事: 突破传统上仅关注政治精英的叙事,将笔触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变迁和城市生活等层面。 2. 思想史的细密梳理: 并非简单罗列思潮,而是追踪其在中国的传播路径、被如何解读和修改的过程。 3. 史料扎实严谨: 引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保证了论述的厚度和说服力,拒绝宏大叙事的空泛化。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演变》,是理解现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历史基石。它提供给读者一把钥匙,用以探寻那段充满未竟之志与深刻教训的复杂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