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服飾通史
:68.00元
作者:黃能馥 著
齣版社:中國紡織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506439886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服飾通史》按曆史順序,以服飾製度、服裝款式、服裝麵料、服裝紋樣、首飾配飾等為主綫,依據人類文化學、史學以及考古學的翔實確鑿資料,全方位地介紹中國從始社會到現代社會服飾文化的發展、演變、交融、傳承的軌跡。著重對考古科學的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與考古發掘材料及多幅首次發錶的彩色傳世圖片相印證,展示瞭中華服飾文明的輝煌燦爛與博大精深。
《中國服飾通史》主要適閤各層次服裝及相關院校的服飾類和藝術設計類師生閱讀,更是服裝及服飾設計者的靈感來源。
目錄
章 始社會的服飾(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
節 中國服飾的起源
第二節 中國新石器時期服飾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服飾(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771年)
節 夏、商、西周服飾的背景
第二節 服飾資料的階級壟斷
第三節 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 服製度
第四節 商、周時期的首飾、佩飾
第三章 春鞦戰國時期的服飾(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節 中國服飾文化變革的個浪潮
第二節 春鞦戰國時期的服裝款式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期的首飾、佩飾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服飾(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節 秦朝的服飾
第二節 漢王朝的服飾製度
第三節 秦、漢時期的首飾、佩飾
第五章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公元220~589年)
節 華夷服飾文化交融的火花
第二節 南北朝時期流行的服裝
第六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公元589~960年)
節 隋代的服飾製度
第二節 唐代的服飾
第三節 唐代女裝的演變
第四節 唐代的甲衣
第五節 五代時期的服飾
第六節 隋、唐、五代時期婦女的發型
第七節 隋、唐、五代時期的首飾、佩飾
第七章 宋代的服飾(公元960~1279年)
節 封建衰退期服飾文化的背景
第二節 宋代的服飾製度
第三節 宋代的甲胄
第四節 宋代命婦的服裝
第五節 宋代男女的一般服飾
第六節 宋代婦女的頭飾
第八章 遼、金、西夏與元代的服飾(公元907~1368年)
節 遼國服飾(公元907~1125年)
第二節 金國服飾(公元lll5~1234年)
第三節 西夏服飾(公元1032~1227年)
第四節 元代服飾(公元1206~1368年)
第五節 遼、金、西夏及元代的首飾、佩飾
第九章 明代的服飾(公元1368~1644年)
節 明代的服飾製度
第二節 明代服裝的基本款式
第三節 明代的巾帽
第四節 明代的履製
第五節 明墓齣土的首飾、佩飾
第十章 清代的服飾(公元1616~1911年)
節 清代服飾的曆史背景
第二節 滿洲族入關以前的服裝
第三節 清代的冠服製度
第四節 清代冠服配飾
第五節 清代一般服飾
第六節 清代盔甲
第十一章 中國服飾文明邁嚮平民化、大眾化(公元1911年以後)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如果是2012年之前齣版的書籍,請聯係客服確定圖書庫存。以免拍下無貨,謝謝閤作。
我原本以為這本“通史”可能會因為追求廣博而犧牲深度,尤其是在對少數民族服飾的介紹上,往往成為許多通史類書籍的薄弱環節。然而,《中國服飾通史》在這方麵的處理,簡直是令人贊嘆。它沒有將少數民族服飾簡單地歸類或邊緣化,而是給予瞭相當的篇幅和細緻的圖注,去描摹和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服飾的獨特構造、材質選擇及其與自然環境、遊牧或農耕生活方式的緊密聯係。這種平視的、尊重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人文關懷。我記得書中對西南少數民族的銀飾和蠟染工藝的介紹,那些復雜的幾何圖案和獨特的佩戴方式,展現瞭極高的社會功能性和藝術性。這些內容對我啓發很大,讓我認識到,真正的服飾研究,必須紮根於其生存的土壤。閱讀這些章節時,我仿佛能聞到遠方山間的草木氣息,感受到那些服飾所承載的生命力和部落的凝聚力。這種飽滿的地域文化信息,是純粹的設計資料庫所無法提供的。
評分這本《中國服飾通史》的裝幀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翻開扉頁時,撲麵而來的曆史的厚重感,著實讓人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期待。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正在為我的畢業設計尋找一些靈感,希望能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但苦於找不到一個係統、全麵、又能兼顧細節的參考資料。市麵上很多服飾史的書籍要麼過於側重理論分析而缺乏直觀的圖像資料,要麼就是圖冊性質過於濃厚,缺乏對時代背景和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而這本書,完美地平衡瞭這兩者。它不僅僅羅列瞭不同朝代的服飾樣式,更像是一位資深學者帶著我穿梭於曆史長河,從先秦的簡樸到唐朝的雍容,再到明清的繁復,每一步都講解得鞭闢入裏。特彆是那些對特定服飾部件的解析,比如腰帶、冠冕、甚至是最細微的紋樣刺綉的演變,都配有高清且考究的插圖或實物照片,這對於我們做設計的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那種清晰度和細節的豐富程度,遠超我的想象。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看”,更是“懂”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編年體流水賬,而是巧妙地將服飾演變融入到宏大的曆史背景敘事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跨文化交流對服飾影響時的細膩筆觸。比如,書中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鬍漢服飾交融的論述,那段描述生動地展現瞭文化碰撞下服飾所經曆的陣痛與新生,那些吸收異域元素的創新是如何最終沉澱為漢族服飾體係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閱讀起來,絲毫不覺得枯燥,更像是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在娓娓道來傢族的興衰史。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史詩。我過去總覺得曆史書讀起來很費勁,但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即便是涉及一些比較專業的服飾形製名稱,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解釋,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曆史知識。對我來說,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風格”的理解邊界,讓我意識到我們文化寶庫的深度遠超我想象。
評分作為一名在校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我最大的睏擾就是如何將書本上的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的、可操作的設計語言。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古代服飾的圖樣,總覺得與現代審美存在一道無形的鴻溝,難以把握其神韻和精髓。《中國服飾通史》在這方麵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復刻”,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時期服飾背後的社會結構、審美變遷乃至技術限製。例如,書中對宋代服飾“理性美學”的闡述,精準地指齣瞭其清雅、內斂的風格是如何與當時的理學思潮相呼應的。這種由內而外的解讀,讓我豁然開朗。我開始明白,服飾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品,它是特定時代精神的載體。在翻閱的過程中,我幾乎是強迫自己放慢速度,仔細揣摩那些文字描述與配圖之間的對應關係,思考為什麼某個朝代的衣袖會變寬,為什麼某種色彩會被皇傢壟斷。這種深度的思考訓練,對於提升我的設計理念和文化自信,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教會瞭我如何“有邏輯地”藉用曆史,而不是盲目地堆砌符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細節”和“應用”層麵所展現齣的專業度,這無疑是麵嚮專業人士的標誌。對於一個希望將傳統服飾元素“活化”的設計師來說,最怕的就是那些不閤時宜的、生硬的挪用。這本書中的很多配圖,不僅展示瞭服飾的全貌,更細緻入微地展示瞭褶皺的打法、麵料的垂墜感以及不同光綫下紋樣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探討古代紡織技術的章節中,對經緯綫的密度、染色工藝的酸堿度等技術細節的描述,雖然非服裝專業的讀者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但對於我們這些需要精確製版和麵料研發的人來說,簡直是金礦。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技術基礎,讓我們能夠更科學、更可靠地去復原或創新。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手中的設計工具箱得到瞭極大的充實,不僅僅是靈感的汲取,更是思維方式的重塑——學會用曆史的深度去衡量當代設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它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不斷被翻開,在不同創作階段提供新的解讀和支撐的案頭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