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阐释出发,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进行考察和反思,结合制度层面的不足,对当前的衔接理论展开理性思考,最后在衔接制度沿革的基础上就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重构提出设计构想。
目录
序
导论
一、衔接表述方式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视角
第一章基本问题阐释
第一节研究阶段划分
一、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第一阶段)
二、2001年至2011年(第二阶段)
三、2011年至今(第三阶段)
第二节研究主要内容
一、有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难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二、有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适用的规则及原则
三、有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制度设置
四、有关行政刑法的思考
第三节存在问题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二、进一步思考
第二章衔接制度的反思
第一节衔接实践的困境
一、实体衔接上的困境
二、程序衔接上的困境
三、衔接监督上的困境
四、产生困境的原因
五、延伸思考
第二节行政执法边界
一、案情介绍
二、判决理由:行政处罚决定的违法性要件分析
三、案情事实:衔接中若干困惑分析
第三节检察监督的反思
一、人民检察院在衔接中职责的规范分析
二、人民检察院在衔接中职责的合法性分析
三、人民检察院在衔接中职责的司法认定
四、人民检察院在衔接中职责的应然性分析
第三章衔接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刑事优先原则的反思
一、刑事优先原则的渊源
二、刑事优先原则在行刑衔接中的运用
三、刑事优先原则的检讨
第二节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反思
一、问题提出:理论与制度冲突
二、理论渊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三、原则内涵的重新界定
第三节检察性质的反思
一、人民检察院行使力性质的不同学理观点
二、不同理论学说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行刑衔接中人民检察院的职能分析
四、行刑衔接中人民检察院行使力性质的定位
第四章衔接重构的思考
第一节衔接制度的沿革
一、萌芽与探索(1957~2001年)
二、建立与发展(2001~2011年)
三、反思与完善(2011年至今)
第二节重构的理论思考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二、衔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制度重构的理论需求
第三节重构的实践思考
一、对立法形式的思考
二、执法证据衔接思考
附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
参考文献
后记
练育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行政法学会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项目各1项,获第五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参与最高人民法院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司法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以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10多项。已出版个人专著1本,主编3本,并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法学》、《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政法论坛》、《法学》、《法制日报》等、核心期刊以及报纸发表各类论文40多篇。
我对于这本书的封面和整体风格,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学术气息。封面的色彩运用,通常不会过于鲜艳或花哨,而是倾向于选用一些沉静、内敛的色彩,如深蓝、墨绿、或者庄重的灰色,这在视觉上就奠定了其严肃的研究基调。封面上书名和作者署名的排版,也非常考究,字体通常选用衬线体,显得端庄而富有力量,不会采用过于活泼或现代的字体,以避免削弱其专业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本法律类书籍,其封面往往会包含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比如抽象的线条、几何图形,或者非常简洁的图标,这些都暗示着书中对制度、逻辑和规范的深入探讨。出版社的名称也通常以一种低调而稳重的方式呈现,例如“法律出版社旗舰店”,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权威和信赖感。总而言之,从封面的第一眼,我就能预感到这本书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学术著作,它不会流于表面,而是力求触及问题的本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整体色调偏向沉稳的蓝色,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反思”这一主题。封面上方是书名《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之反思》,字体大小适中,清晰易读,没有丝毫花哨的设计,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下方则是作者“练育强著”以及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旗舰店”的字样,信息完整且规范。 我尤其欣赏的是,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封面的纸张质感很好,拿在手中略带磨砂感,既不易留下指纹,也增加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内页的纸张也同样出色,泛黄的处理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不易感到疲劳,也更显书籍的厚重感。书脊部分的设计也很简洁大气,印有书名和作者名,方便在书架上查找。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包装就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翻开阅读之前,就已经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
评分从书籍的整体设计和给人带来的第一观感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为法律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对国家法治建设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它的外观传递出一种“干货满满”的信号,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将重点放在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上。我猜想,这本书的内文编排也会延续这种风格,例如,会采用大量的法律术语、理论分析,以及对相关法律条文的引用和解读。 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理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样的设计恰恰是我所期望的。它表明作者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直面挑战,力求提供一份全面、深入的分析报告。我期待在书中能看到对现有制度的清晰梳理,对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和困境的深刻剖析,以及作者基于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提出的创新性见解。这本书的气质,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份对中国法治进步的有益贡献。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所探讨的议题深深吸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在我国的法律实践中,这两个体系虽然相互关联,但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衔接不畅、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执法效率,也可能导致法律适用的偏差,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切中了这一痛点,让人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剖析这些问题,又将提出怎样深刻的反思和可行的建议。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导致衔接不畅的深层原因,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还是执行层面的障碍?是部门之间协调不足,还是法律法规的模糊地带?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否从宏观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为我们展现出不同环节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对整个法治进程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读一本好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启发思考,这本书显然具备了这样的潜力,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和理解中国法治建设新维度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其内在的编排和排版,给我留下了一种专业而极具学术价值的印象。我注意到,全书的字体选择上,正文采用了较为经典的宋体,字号适中,间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感到拥挤或疲劳。章节标题和副标题则采用了稍粗的黑体,字体醒目,能够清晰地区分不同的论述层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脉络。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引文和注释的处理。每一次引用他人的观点或法律条文,都标注得非常清晰,注释部分则统一放在页脚,格式规范,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也方便了读者查阅和核实。书末可能还会附带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相关课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排,不仅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无需为阅读体验而分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