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第2版)
:59.00元
作者:沈庆通,梁文林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1500605
字数:463000
页码:37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 第2版》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本书注重原理阐述,更着眼于应用技术介绍。本书配有丰富的图表与实例,实用性、针对性强。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 第2版》一书是《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的修订版,此次修订版在原版的基础上删旧增新,增加了近年来的感应热处理新工艺与新装备的内容。例如增加了感应热处理节能应用的一些实例;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感应热处理技术等内容,本书内容与时俱进,适应感应热处理行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
《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 第2版》一书适合于从事感应热处理工艺、装备设计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概述
1.1感应加热的发展历史
1.2我国感应热处理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3感应热处理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1.4感应热处理在工业中的应用
第2章现代感应加热电源
2.1概述
2.2晶闸管(SCR)中频电源
2.2.1普通型晶闸管
2.2.2晶闸管的一些派生器件
2.2.3电力半导体模块
2.2.4晶闸管(SCR)中频感应加热电源
2.2.5现代中频感应加热电源的整流器
2.3MOSFET高频电源
2.3.1MOSFET的特性及参数
2.3.2MOSFET高频逆变器
2.4IGBT超音频及高频电源
2.4.1IGBT的特性及参数
2.4.2ICBT超音频逆变器
2.4.3MOSFET与IGBT逆变电源的谐振电容器
2.4.4(全)固态感应加热电源
2.4.5晶闸管(SCR)、IGBT、MOSFET感应加热电源的调功方法
2.5真空管(电子管)高频感应加热电源
2.5.1真空管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组成
2.5.2三相交流调压器
2.5.3高压硅堆三相整流器
2.5.4真空管高频振荡器
2.5.5老式真空管高频感应加热装置的技术改造
2.5.6真空管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2.6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2.6.1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现状
2.6.2感应加热电源的发展趋势
第3章感应加热电源的选择
3.1电流频率的选择
3.2加热功率的选择
3.3感应热处理节能及应用实例
3.3.1我国对感应淬火件的电耗规定值
3.3.2感应热处理节能措施
3.3.3感应热处理节能实例
第4章感应淬火机床与淬火夹具
4.1感应淬火机床的特点
4.2感应淬火机床主要功能的确定
4.3通用型感应淬火机床的发展趋势与典型结构
4.3.1MTV 1000型通用淬火机床
4.3.2变压器升降的UM 1000通用型淬火机床
4.3.3紧凑结构的立式感应淬火装置
4.3.4GCHB双工位数控通用立式淬火机床
4.3.5GCLH系列数控通用立式淬火机床
4.3.6变压器升降式立式淬火机床
4.3.7立式淬火机床
4.4专用感应淬火机床
4.4.1曲轴感应淬火机床
4.4.2凸轮轴感应淬火机床
4.4.3半轴感应淬火机床
4.4.4链轨节淬火机床
4.4.5销套淬火机床
4.4.6驱动轮淬火机床
4.4.7导向轮淬火机床
4.4.8履带销扫描淬火机床
4.4.9齿轮埋油淬火机床
4.4.10油层下感应淬火机床
4.4.11托带轮和支重轮淬火机床
4.4.12缝纫机针杆高频感应淬火机床
4.4.13螺钉头全自动感应淬火机床
4.4.14气门摇臂感应淬火机床
4.4.15气门杆端淬火机床
4.4.16减振器连杆感应淬火回火自动机床
4.4.17锭杆感应淬火机床
4.4.18滚珠丝杠感应淬火机床
4.4.19钟形壳全自动淬火机床
4.4.20导轨及直线导轨感应淬火机床
4.4.21国产曲轴淬火机床及生产线
4.4.22冷轧辊双频感应淬火机床
4.4.23大直径冠齿轮一次加热淬火机床
4.4.24大直径内齿整体加热淬火机床
4.4.25双负载齿轮扫描淬火机床
4.5感应热处理生产线
4.5.1族类零件淬火机床和CVJ钟形壳生产线
4.5.2驱动轴感应淬火生产线
4.5.3PC钢筋热处理生产线
4.5.4双频齿轮感应淬火生产线
4.6感应淬火夹具
4.7机器人在感应淬火机床上的应用
第5章感应淬火机床的主?考爰嗫匾瞧?
5.1中频感应淬火变压器
5.2电热电容器
5.3流量监控仪(流量表与流量开关)
5.4能量监控器与质量监控系统
5.5接地故障断流器
5.6功率分配器
5.7淬火冷却介质管路的控制器件及连接件
5.8淬火机床常用控制系统
5.9测温仪表
5.10折光仪
5.11高精度电感仪
第6章感应加热装置的辅助设备
6.1感应加热设备冷却水系统
6.1.1感应加热电器部件的冷却水质量标准
6.1.2循环系统监控器件与材料的改进
6.1.3采用换热器降低软水的温度
6.1.4典型的配有换热器的冷却水循环系统
6.2淬火冷却介质循环冷却系统
6.3淬火机床的排油烟系统
6.4用机械手或机器人装卸工件
6.5矫正辊与防弯曲变形装置
第7章表面淬火用感应器
7.1表面淬火感应器的设计概念与要求
7.1.1感应器设计要求
7.1.2感应器设计的理论与法则
7.1.3感应器的结构设计
7.1.4提高感应器效率的途径
7.2高频感应淬火感应器的典型结构
7.2.1利用电流途径的蜗杆一次加热感应器
7.2.2利用邻近效应的凹槽侧加热感应器
7.2.3内孔加热感应器
7.2.4端面加热感应器
7.2.5双端面加热感应器
7.2.6法兰端面与圆柱面均能加热淬火的扫描加热感应器
7.2.7盘状多匝感应器
7.2.8分支返回型感应器
7.2.9螺管线圈加热气门端头感应器
7.2.10机床导轨等平面扫描淬火感应器
7.2.11缸套内孔加热扫描淬火感应器
7.2.12斜圈式感应器
7.3中频感应淬火感应器的典型结构
7.3.1半环形曲轴感应器
7.3.2纵向加热的轴类半环形感应器
7.3.3凸轮轴淬火感应器
7.3.4缸套内表面淬火感应器
7.3.5短圆柱体加热感应器
7.3.6钟形壳花键部加热感应器
7.3.7钟形壳内球道感应器
7.3.8三柱滑套内孔加热感应器
7.3.9半轴扫描淬火感应器
7.3.10半轴一次加热感应器
7.3.11带定位夹具的销子感应器
7.3.12多层多匝感应器
7.3.13钢管内孔扫描淬火感应器
7.3.14纵向电流加热的支重轮感应器
7.4集流器与磁通截留器在感应器上的应用
7.4.1集流器的主要功能
7.4.2典型集流器的结构
7.4.3集流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7.4.4磁通截留器的结构与作用
7.5强力感应器与导磁体
7.5.1强力感应器
7.5.2导磁体的应用与发展
7.6感应器快换夹头
7.7感应器制造用材料
7.7.1导电部分材料
7.7.2导电部分的金属材料
7.7.3感应器用绝缘材料
7.7.4感应器用特殊材料
7.7.5感应器用导磁体
7.7.6感应器用软管
7.8感应器制造技术
7.8.1不同坯料制成的高、中频感应器
7.8.2零件制造与组装
7.8.3制造用的模具
7.8.4检验夹具
7.8.5钢丝螺套在感应器组装中的应用
7.8.6感应器的钎焊
7.9感应器的质量检验
7.10感应器的使用与维护
7.10.1感应器的使用寿命
7.10.2半环形曲轴感应器常见加热线圈的损坏形式
7.10.3线圈变形的防止
7.10.4接触板烧伤与偏接触
7.10.5导电板间短路和线圈匝间短路
7.10.6导磁体的镶装技术与失效分析
7.10.7定位块螺钉松动
7.10.8内孔感应器的使用与维护
第8章感应淬火成套设备的组成与布置
8.1感应加热电源的布置
8.1.1电子管式高频电源的布置要求
8.1.2晶闸管与晶体管电源及成套感应淬火设备
8.2高、中频供电电缆与母线
8.2.1中频电缆的布线
8.2.2中频同轴电缆
8.2.3高、中频供电母线
8.3感应加热设备上、下水及水循环系统设计布置时的注意事项
8.3.1工业用水或自来水不同管径的耗水量
8.3.2设备冷却水的水量计算和温度控制
8.3.3冷却水系统换热器的换热量
8.3.4对淬火槽和相关管路的要求
8.3.5工业用水的蒸发冷却系统
8.3.6软水循环水系统
8.3.7淬火槽的布置
8.4国内外典型感应淬火设备及选用
第9章感应热处理工艺
9.1感应淬火工艺的方式
9.2感应淬火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
9.3回火
9.4感应退火或正火
9.5感应热处理件的技术要求
9.5.1感应淬火的目的
9.5.2感应淬火与渗碳淬火技术要求的差别
9.5.3感应淬火件的硬度
9.5.4感应淬火件的淬硬区
9.5.5感应淬火件的硬化层深度
9.6感应淬火件的设计要素与工艺性
9.7感应热处理的工艺调整
9.7.1电规范调整
9.7.2热处理规范调整
9.8感应淬火件的质量检验
9.9感应淬火件常见淬火缺陷及其防止措施
9.9.1表面淬火后硬度不够
9.9.2硬化层剥落、崩落及边棱开裂、掉圈
9.9.3感应淬火件的淬火裂纹
9.9.4感应淬火件的变形与减少变形的措施
9.9.5感应淬火件表面局部烧熔
9.10典型感应淬火件的感应淬火工艺
9.10.1曲轴颈圆角淬火与柔性曲轴淬火机床
9.10.2凸轮轴感应淬火工艺
9.10.3气缸套感应淬火工艺与质量问题
9.10.4飞轮齿圈感应淬火工艺与质量
9.10.5半轴感应淬火工艺
9.10.6等速向节钟形壳感应淬火工艺与质量
9.10.7大回转支承滚道的淬火
9.10.8转向齿条导电或感应淬火回火
第10章感应热处理技术开发
10.1可控淬透性钢的整体加热表面淬火
10.2曲轴颈感应淬火与回火工艺
10.2.1固定式曲轴颈感应淬火与回火工艺
10.2.2曲轴颈旋转感应淬火新工艺的研发
10.3用旋转感应器进行内孔淬火
10.3.1旋转式的变压器感应器组
10.3.2气缸盖阀座双工位旋转加热变压器感应器组
10.3.3现代旋转感应器
10.4螺旋弹簧感应淬火
10.5大功率脉冲感应淬火
10.6超高频脉冲感应淬火
10.7计算机模拟在感应加热中的应用
10.7.1感应加热计算机模拟的特点及过程
10.7.2感应加热计算机模拟软件
10.7.3计算机模拟实例
10.8齿轮双频感应淬火
10.8.1齿轮双频感应淬火的挑战
10.8.2齿轮双频感应淬火试验与对比
10.8.3现代化的齿轮双频感应淬火法
10.8.4齿轮双频感应淬火的工业应用
10.9中碳钢齿轮感应淬火代渗碳齿轮淬火
10.10感应加热模压淬火
10.11弹簧钢丝感应热处理
10.12数字化IGBT感应加热电源
10.13感应器设计与制造新技术
附录
附录A感应加热的常用术语
附录B感应淬火用钢铁材料
附录C常用高频导磁体规格
附录D可加工导磁体选择准则
附录E感应加热常用图表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其主要内容括:现代感应加热电源、感应加热电源的选择、感应淬火机床与淬火夹具、感应淬火机床的主要部件与监控仪器、感应加热装置的辅助设备、表面淬火用感应器、感应淬火成套设备的组成与布置、感应热处理工艺、感应热处理技术开发等。本书注重原理阐述,更着眼于应用技术介绍。此次修订删旧增新,增加了近年来的感应热处理新工艺与新装备的内容。本书配有丰富的图表与实例,实用性、针对性强。
本书适合于从事感应热处理工艺、装备设计的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及研究人员参考。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沈庆通,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汽车、拖拉机零件的感应淬火工艺与工装设计。曾任全国感应加热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协工艺装备委员会委员,洛阳高新升华感应加热有限公总工程师。编写出版《感应热处理问答》、《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等著作。
我之前在工作中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热处理,但总感觉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当我们需要对工件进行局部加热,或者要求非常高的精度时,感应加热 seemed like a magic bullet,但具体怎么操作,我却一窍不通。我手里这本《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 第2版》的目录里提到了“感应热处理技术开发”,这让我特别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感应热处理技术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工件几何形状、材料特性和性能要求,来设计和优化感应加热工艺。这其中会不会涉及到数值模拟或者仿真技术?如果能有相关的案例, showing how a problem was solved or an improvement was achieved through systematic development,那对我来说将是无价之宝。我特别想了解,在感应加热过程中,那些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参数是如何被识别和控制的?有没有一些通用的方法论或者流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技术开发?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经验性的指导,比如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常见误区,或者说一些性能提升的技巧,那将大大节省我们摸索的时间和成本。
评分我一直觉得,热处理不仅仅是设备和工艺的堆砌,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厚的物理和材料科学原理。我的这本《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 第2版》中,“热处理工”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贴近实际操作人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感应热处理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比如电磁感应、涡流产生、焦耳热效应、以及材料的相变过程。我会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述这些原理如何影响最终的材料性能,比如硬度、强度、韧性等。这本书会不会讲解不同金属材料在感应加热条件下的行为差异?比如,碳钢、合金钢、不锈钢在感应淬火时,温度控制、冷却速度有哪些关键的区别?如果能包含一些关于微观组织变化的图谱,并解释其与宏观性能的关系,那将极大地提升我的理解。我想知道,一个经验丰富的“热处理工”,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操作感应热处理设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人来说,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我的这本《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 第2版》中,“感应淬火机床与淬火夹具”这一章节的标题就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好的设备和精密的夹具是感应淬火成功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介绍各种类型的感应淬火机床,比如它们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在不同生产场景下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关于淬火夹具的部分,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一些详细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好的夹具不仅能保证工件在加热过程中的定位准确,还能影响冷却效果,甚至避免工件变形。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不同类型工件的夹具设计实例?例如,对于形状复杂的工件,如何设计出既能满足加热要求,又能方便装卸的夹具?我更想知道,在夹具的设计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才能保证淬火过程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如果能有一些关于夹具材料选择、加工精度、以及日常维护方面的指导,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我一直对感应加热的“高效”和“环保”特性感到好奇,尤其是在节能减排日益重要的今天。我的这本《现代感应热处理技术 第2版》的名称和目录,让我觉得它会深入探讨“现代”的感应热处理技术,这其中一定包含着技术革新和发展趋势。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最新的感应加热电源技术,比如固态电源的优势,以及它们在效率、控制精度、和稳定性方面的提升。另外,感应加热的“可控性”是我一直很看重的,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先进的温度测量和反馈控制系统?比如,非接触式测温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实时反馈来精确控制加热过程,避免过热或欠热。我更希望了解,在感应热处理领域,有哪些前沿的研发方向或者新兴的应用领域?例如,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或者医疗器械等领域,感应热处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或者一些创新的应用案例,那将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科技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色的字体,一眼看过去就感觉是那种硬核的技术专著。我当时在书店翻看的时候,被它厚实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所吸引。书中的纸张触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内容充实的感觉。我一直对金属加工的奥秘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改变材料性质的神奇过程。市面上关于热处理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偏向于理论,看得我云里雾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更实际的操作层面,比如感应加热到底是怎么实现的?电流是如何产生热量,又是如何精准控制温度的?它里面会不会详细介绍感应加热设备的工作原理,比如电磁感应线圈的设计、电源的类型和控制方式等等。还有,感应淬火过程中,淬火介质的选择、淬火冷却速度的控制,这些对最终的材料性能影响有多大?书中会不会给出一些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不同材料在经过感应热处理后,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工艺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甚至能学到一些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