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材 名 称 | 新课标小学生古诗词辞典 彩图版 | ||
| 主 编 | 版 次 | 2017年9月 | |
| 出 版 社 | 华语教学出版社 | 开 本 | 64开 |
| I S B N | 9787513814034 | 页 数 | 全2册 |
| 定 价 | 37.60 | 重 量 | |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惊喜的话,那就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体贴。我注意到,即便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常识性文言词汇,它也做了非常细致的辨析,避免了孩子们对古今异义词产生混淆,这对于后续接触更深层次的古文阅读至关重要。比如,对于“少”这个字,它会根据上下文区分出“年幼”和“数量少”的不同含义,并且用具体的例子来佐证。这种严谨性在少儿读物中是难能可贵的。同时,这本书在“实用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它既是工具书,能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又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它就像一位耐心、知识渊博又风趣幽默的“老学究”,用最温和的方式,把中华文明的瑰宝一点点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让人由衷地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封面色彩鲜明,一看就知道是给小学生准备的,那种活泼又不失典雅的感觉拿在手里就让人心情愉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厚实不易透墨,即便是用了彩笔做标记也不会影响到背面的阅读体验。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明了。每一首诗词的字体大小、间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大号的宋体字对于刚开始识字的孩子来说非常友好,既能保证辨识度,又不会因为字太小而感到吃力。而且,每首诗词旁边的配图真的太用心了!那些彩色的插图不仅精美,而且与诗词内容高度贴合,仿佛能把孩子们瞬间拉回到诗词描绘的场景之中。比如读到“春眠不觉晓”时,那幅阳光明媚、花鸟环绕的田园景象跃然纸上,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诗歌意境至关重要。总而言之,从外在的质感到内在的编排,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读者极佳的初印象,绝对是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颜值担当”。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编纂思路,它真的体现了对小学阶段学习特点的深刻理解。它不像有些古诗词选集那样堆砌篇幅,而是非常精准地抓住了不同年级段孩子认知水平的差异。从一年级开始接触的那些韵律感强、意象简单的启蒙篇目,到高年级需要开始品味哲理和意境的篇章,都有清晰的梯度划分。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就感,而不是一开始就被难度劝退。特别是一些学习工具性的设计,比如那些标注在旁边的注释,用词极其精炼,完全避免了成人化复杂的学术语言,都是用孩子们能懂的大白话来解释古义,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这种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处理方式,让家长在辅导时也省去了大量重新解释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它不是简单地把古诗文搬过来,而是真正构建了一座通往古典文学宝库的“无障碍桥梁”。
评分这本书在拓展性上做得非常到位,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词典”的传统认知。很多同类书籍只停留在字词解释的层面,而这本却巧妙地融入了文化背景的熏陶。它不仅仅告诉我们“什么意思”,更努力去挖掘诗词背后的“为什么会这样写”。比如,在介绍一些特定主题的诗歌时,会穿插一些关于当时社会风貌或者诗人生活的小故事,这些小小的“花边新闻”往往是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关键点。此外,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月亮”“柳树”“竹子”,这本书似乎有一种潜意识的引导,让孩子们能在不同诗篇中串联起这些文化符号的含义演变,这对于培养孩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非常有帮助。这种点滴渗透式的文化教育,远比死记硬背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它在培养“小读者”的同时,也在悄悄培养未来的“小文人”。
评分作为一名注重阅读习惯培养的家长,我必须点赞它在“诵读”方面的功能设计。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强调朗朗上口和语感培养,而这本书的编排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在排版上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方便孩子们在诗词旁边进行批注和圈画,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标记”那些读起来特别有韵味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诗词都标注了建议的朗诵节奏和停顿,虽然没有附带音频,但这些明确的标点符号指导,已经能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语流感。我们尝试着跟着书上的建议进行诵读练习,发现孩子的发音和情感投入度明显提高了,不再是机械地念出声,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诗句中的情绪起伏。这种“动口”的学习方式,对于强化记忆和内化诗词的艺术魅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真正把“读”从静态阅读转化成了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体验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