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分册) 梁瑜,杨秋林 9787030281531

病原生物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分册) 梁瑜,杨秋林 978703028153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瑜,杨秋林 著
图书标签:
  • 病原生物学
  • 人体寄生虫学
  • 寄生虫学
  • 实验指导
  • 医学
  • 生物学
  • 教材
  • 梁瑜
  • 杨秋林
  • 9787030281531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281531
商品编码:293739170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病原生物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分册)

定价:25.00元

作者:梁瑜,杨秋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0302815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病原生物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分册)》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为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设计的实验教材,重点在于人体寄生虫学的实验教学。全书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都围绕着人体常见寄生虫的形态学、生命周期、诊断方法以及防治原则展开。实验内容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的寄生虫辨认,到复杂的诊断技术,再到实际的临床应用,力求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实验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实验章节详解 第一章 寄生虫形态学观察 本章是寄生虫学实验的入门,主要学习如何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和辨认各种寄生虫的形态。 原生动物(Protozoa) 肠道原生动物: 重点介绍阿米巴(Amoeba)、滴虫(Trichomonas)、鞭毛虫(Flagellates)和纤毛虫(Ciliates)等。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粪便涂片或沉淀法,在显微镜下识别这些单细胞寄生虫的滋养体、包囊等不同发育阶段。特别关注其细胞器结构,如伪足、鞭毛、纤毛、核等,以及不同种类之间的形态差异。例如,区分溶组织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的致病性滋养体和非致病性滋养体,以及其包囊的特征;辨认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特有的运动方式和形态。 血液及组织原生动物: 重点介绍疟原虫(Plasmodium)、锥虫(Trypanosoma)、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等。学生将通过观察人血涂片,学习识别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不同发育阶段(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大殖体),以及识别其在血液中的其他形态。此外,还将介绍锥虫的运动方式以及利什曼原虫在吞噬细胞内的形态。 其他原生动物: 简要介绍如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等,这些寄生虫的诊断可能需要特殊的染色技术。 蠕虫(Helminths) 线虫(Nematodes): 重点观察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Necator americanus)、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丝虫(Filaria)等。学生将学习辨认它们的成虫、虫卵以及幼虫。通过放大镜或解剖镜观察成虫的外部形态、消化系统、生殖系统;通过显微镜观察虫卵的形状、大小、卵壳厚度、内容物特征等,这些都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例如,蛔虫卵的特征性纹饰,钩虫卵的早期分裂胚,蛲虫卵的半透明扁平状。 吸虫(Trematodes): 重点介绍肝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血吸虫(Schistosoma)、肺吸虫(Paragonimus)等。学生将重点观察虫卵,因为在临床诊断中,虫卵的检出是主要依据。学习辨认肝吸虫卵的“瓶盖”,血吸虫卵的侧棘或尾棘,肺吸虫卵的肩状突起。 绦虫(Cestodes): 重点介绍带绦虫(Taenia)、链状绦虫(Diphyllobothrium)、棘球绦虫(Echinococcus)等。学生将学习辨认虫卵、孕节、未孕节以及头节(如果有)。特别强调不同绦虫虫卵的形态差异,如带绦虫卵的放射状纹饰,以及孕节的子宫分支数。 第二章 寄生虫的常用诊断技术 本章将重点介绍临床上用于诊断寄生虫感染的各种常用技术。 粪便检查法: 这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直接涂片法: 快速,适用于检出活动性强的寄生虫,如阿米巴滋养体、滴虫等。 饱和盐水漂浮法(Willis法)和饱和糖水漂浮法(Sheather法): 用于浓集虫卵,提高检出率,尤其适用于低虫卵密度的感染。学生需要掌握不同漂浮液的配制和操作步骤。 沉淀法(如Formalin-ether沉淀法): 适用于各种寄生虫卵和包囊的浓集。 粪便涂片染色法: 如改良希氏染色法(MIF staining)、Lugol氏碘液染色法等,用于增强寄生虫结构的对比度,便于观察。 特定寄生虫的检查方法: 如蛲虫肛拭法,用于检出蛲虫卵。 血液及组织标本检查法: 血液涂片法: 用于诊断疟疾、丝虫病、锥虫病等。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薄血片和厚血片的制作、固定、染色(如Giemsa染色)以及镜检方法,识别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不同形态。 淋巴结穿刺液、骨髓涂片: 用于诊断利什曼原虫病和某些血液寄生虫。 尿液、阴道分泌物检查: 用于诊断泌尿生殖道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尿沉渣检查,滴虫阴道分泌物检查。 影像学检查: 简要介绍X线、B超、CT、MRI等在诊断某些具有影像学特征的寄生虫病中的作用,如肝囊虫、棘球蚴病等。 免疫学检测方法: 介绍ELISA、免疫荧光、PCR等方法在寄生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其原理和优缺点。 第三章 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与传播途径 本章将结合实验,深入探讨常见寄生虫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以及传播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阻断传播链。 肠道寄生虫: 详细阐述如蛔虫、钩虫、鞭虫、蛲虫、带绦虫、肝吸虫等在人体内外的发育过程,包括虫卵的感染性、幼虫的移行、成虫在肠道的寄生部位和发育周期。重点讲解其传播途径,如“病从口入”(粪-口传播)、经皮肤浸入等,以及预防措施,如讲究个人卫生、食物煮熟、饮用开水等。 血液及组织寄生虫: 重点讲解疟原虫、丝虫、锥虫、利什曼原虫等。例如,疟原虫的蚊媒传播,丝虫的多种媒介昆虫传播,锥虫和利什曼原虫与昆虫媒介的关系。深入理解这些寄生虫在宿主和媒介体内的复杂生命周期。 异位寄生虫: 讨论某些原本寄生于肠道或其他部位的寄生虫,由于偶然因素进入了非正常部位,如肺吸虫在肺外的异位寄生,或者某些幼虫在组织内的移行。 第四章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与防治 本章将介绍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改变,并强调预防和控制措施。 疾病分类: 根据寄生虫种类或感染部位,将常见的寄生虫病进行分类介绍,如肠道线虫病、吸虫病、绦虫病、疟疾、血吸虫病、利什曼原虫病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结合前几章的实验内容,讲解不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强调实验诊断在疾病确诊中的关键作用。 防治策略: 药物治疗: 介绍常用的抗寄生虫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以及用药原则。 预防措施: 详细阐述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媒介生物控制等方面的预防措施。 公共卫生干预: 讨论寄生虫病流行区采取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疫苗开发(如果可能)、监测等。 耐药性问题: 简要提及抗寄生虫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及其应对策略。 第五章 实验技能与安全 本章是对实验过程中所需基本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的总结。 基本实验操作: 详细介绍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载玻片和盖玻片的准备、溶液的配制、消毒方法、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等。 实验器材的使用: 介绍离心机、水浴锅、恒温箱、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等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安全: 强调实验室内操作的安全规范,如个人防护(佩戴手套、口罩、实验服)、废弃物处理(消毒、分类)、生物安全柜的使用、化学品安全储存与使用等。尤其强调在接触血液、粪便等生物样本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感染控制原则,防止交叉感染和意外暴露。 实验记录与报告: 指导学生如何规范地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数据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设计特色 本书的实验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个实验项目都紧密联系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寄生虫形态、生命周期、致病机制的理解。 2. 循序渐进: 从最基础的形态观察到复杂的诊断技术,实验难度逐步提升,适合不同阶段的学习者。 3. 临床导向: 实验内容聚焦于临床上最常见、最重要的寄生虫及其相关疾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安全性与可操作性: 实验设计充分考虑了实验室条件和安全性,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操作的安全性。 5. 鼓励探究性学习: 部分实验项目鼓励学生思考和设计改进方案,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将来从事医学、公共卫生、兽医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封面上的字体选择和排版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严肃的专业教材。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图文排版既规整又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查阅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初次翻阅时,我注意到章节的划分非常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验操作的流程介绍,层层递进,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引导学生一样,让人感到踏实。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实验步骤,配图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明确的指导方向。这本书的装帧也颇为结实,看得出来是为长期使用而设计的,不用担心翻几次就会散架,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整体而言,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就扑面而来,它不像市面上许多轻薄的读物,而是实实在在地想把知识“塞进”读者脑海里的那种老派的、可靠的感觉。

评分

我是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寻找可靠的实验参考资料时偶然发现这本被同行高度推荐的参考书的。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预期的入门级教材,它在许多前沿的检测方法和病原体鉴定的最新进展方面,都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和对比分析。我特别欣赏它在“方法学”部分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罗列步骤,更深入地探讨了每种技术背后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不同临床样本中的适用性,这种深度的剖析对于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验证的科研人员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每次遇到实验瓶颈时,我都会翻阅这本书,往往能在其中找到启发性的思路,或者发现自己先前忽略的潜在误差源。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停留在死板的“是什么”,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做更有效”以及“如果出现异常结果该如何排查”,这种解决问题的导向性,让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是真正的“案头必备”良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毫不拖泥带水的学术陈述,非常高效。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或冗余的铺垫,每一个句子都紧密地围绕着核心知识点展开,这对于追求效率的专业读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发现自己在阅读需要快速吸收信息的章节时,可以几乎不间断地读下去,因为作者的逻辑链条非常紧密,总能把复杂的概念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清楚。当然,这也意味着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要求,如果读者完全没有相关的生物学背景,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搭配其他更基础的读物辅助理解。但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钻研实验细节的人来说,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恰恰是最佳的沟通方式,它尊重读者的智力,直接递送干货,省去了大量无关的背景介绍,让人感觉时间都花在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吸收上。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学术研讨会上,从一位资深教授那里听说了这本书的价值。他提到,这本书的编写团队在实验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难以见到的。经过我自己的实践检验,我深有体会。在进行一些敏感度要求极高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时,书中提供的质控点和内外部标准对照的设置建议,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实验重复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我曾经因为一个实验结果波动较大而苦恼了很久,后来对照书中关于试剂新鲜度和孵育环境的详细要求进行了逐一排查,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某个缓冲液的配制浓度偏差了微小的百分比,而书中恰恰对这些“边际效应”的细节做了强调。这种对操作“艺术性”的捕捉和文字化,远非一般教材能及,它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记录了无数次失败教训总结出的黄金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做得相当人性化,这一点常常被阅读体验评价所忽略,但对于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书后的术语索引还是章节之间的交叉引用,都做得非常到位。当我需要快速定位到某个特定病原体的培养条件或特异性抗体的生产流程时,几乎总能通过索引在几秒钟内找到相应的页面,这极大地节省了我在实验室赶时间时的焦虑感。有时候,我甚至会好奇地翻看它的一些附属章节,比如关于实验室安全和废物处理的详细规范,发现即便是这些看似次要的部分,也写得极为详尽和负责任,体现出作者在构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上的雄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做实验”的书,更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安全、规范、高效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百科全书式的指导,是能陪伴我度过整个研究生涯的伙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