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
定价:28.00元
作者:段义农 陈晓宁 马济宏 杜娈英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30221827
字数:
页码:2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新定价链接: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第2版)本书是为了适应医学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根据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和长学制学生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由南通大学医学院和承德医学院合作编写。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是实验指导,包括实验总则、常见寄生虫的实验及寄生虫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鉴定等;第二部分是人体寄生虫学考试题解,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复习迎考。另外,书的附录中还收集了部分寄生虫学网址,可供学生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寄生虫学知识,了解**研究动态,提高学习的兴趣。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是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配套用书。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实验指导,由10章组成,包括实验总则、医学蠕虫实验、医学原虫实验、医学节肢动物实验,以及寄生虫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鉴定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考试题解,由10章组成,题型包括选择题(A型题、X型题)、是非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供学生检查理论学习效果,复习迎考。
本教材适合于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和长学制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临床检验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教学人员及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装帧和实用性设计非常欣赏。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内页的用纸质量很好,即使在实验室环境中频繁翻阅和沾染少量试剂(当然要小心),也不容易损坏。更重要的是,它的版式设计非常注重“可操作性”。很多实验的关键步骤和需要反复查阅的数据表格,都被巧妙地放置在了页面的侧边栏或突出位置,使得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无需费力地翻找。此外,书中附带的光盘或在线资源中,如果包含了标准的操作视频或者高清的病原体图谱集锦,那就更完美了,它能帮助我们弥补某些特定标本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遇到的短板。总之,一本好的实验指导书,必须是能够真正被“用坏”的,而这本书的设计显然是朝着这个目标去的,体现了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关于人体寄生虫学的实验指导,从我这个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角度来看,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详实的内容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实验步骤的描述极其细致入微,即便是对于像我这样理论知识还比较薄弱的新手,也能清晰地把握每一步操作的要点和潜在的风险。比如,在处理肠道蠕虫的虫卵计数实验中,书里不仅给出了标准的台盼蓝染色方法,还对比了不同试剂的优缺点,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大有裨益。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实验失败案例的分析非常到位,不同于那种只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教材,它更像是手把手教你“如果做错了该怎么办”,这种实战经验的积累,是课堂上很难获取的宝贵财富。从最初的镜下观察到后期的血清学检测,每一章的衔接都非常自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技术体系。作者们显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编纂出如此贴合实际需求的指导用书。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寄生虫学的实验部分抱有深深的畏惧感,总觉得那些微小的生物和复杂的染色过程非我所能驾驭。然而,翻开这本实验指导后,我的顾虑大部分都被打消了。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了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比如,在介绍线虫的形态学特征时,配图不仅清晰准确,而且标注系统极为科学,使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显微镜下将书上的图谱与实际观察到的标本对应起来。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工作也做了详尽的清单和注意事项,这对于实验室管理和资源分配至关重要的环节,体现了作者对教学环境的充分考量。我特别喜欢它在每项实验前设置的“理论背景回顾”部分,这使得实验不再是单纯的机械操作,而是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盲目地模仿步骤。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进行毕业设计研究的本科生,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基础的实验手册。它在方法学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对于一些进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寄生虫检测中的应用,书中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这对于我们想要继续深造或者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PCR技术在隐孢子虫鉴定时如何优化引物和反应条件的描述,里面详细对比了几种不同引物组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这种层次感和前沿性,让这本书显得非常“耐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初级实验,更像是为你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以探索的技术路径。这种兼顾基础和前沿的编辑思路,使得它能够陪伴我们度过从初级实践到高级研究的整个学习阶段。
评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的参考价值也是极高的。我观察到,作者们对实验的难度分级和知识点的覆盖范围进行了精心的权衡。基础的、要求掌握的形态学观察被放在最前面,而那些需要特定设备和更高技术门槛的免疫学或分子诊断实验则被安排在后面作为拓展和高阶训练。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完美契合了大学实验教学的规律,即先建立扎实的基础认知,再逐步引入复杂的应用技术。如果我是一名负责课程设计的老师,这本书无疑会成为首选的参考教材,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做什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可操作的、并且与时俱进的实验教学框架,对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编写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学期的系统性实验教学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