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千问-(精版)

养生千问-(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雅婷,高海波 著
图书标签:
  • 养生
  • 健康
  • 中医
  • 保健
  • 饮食
  • 生活
  • 疾病预防
  • 养生之道
  • 传统文化
  • 家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下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43677
商品编码:294033378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养生千问-(精版)

定价:88.00元

作者:于雅婷,高海波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53743677

字数:

页码:5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养生精华与实用速查宝典,中医养生专家深入解读,从理论到实践,全程指导健康生活,吃穿住用行,掌握养生规律,健康就在你手中。

n

  1.研读经典,古法养生

n

  内经养生、本草养生、易经养生,传统养生精华及名家观点。

n

  2.内容丰富,注重实用

n

  药补、食疗、药膳,传统中医养生秘法及实用讲解,快速简单易上手。

n

  3.插图精解,通俗易懂

n

  配合大量插图全程讲解,更清楚,更直观,诀窍重点一目了然。

内容提要


  养生术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本书以健康养生为主题,分为养生经典和养生实践两个篇章。经典篇主要介绍了《黄帝内经》《易经》《本草纲目》等书中所提出的养生概念、论述观点与建议;实践篇主要从药补、食疗、手诊、面诊、经穴、、拔罐、按摩等方面分门别类地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术。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大家可以参阅本书调和自己身体的阴阳,注意自己的膳食住行,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便达到健康长寿、延年无疾的目标。

目录


上篇 养生经典

n

第 1 章 | 内经养生

n

001 何为养生之道? /20

n

002 养生有哪四种境界? /21

n

003 四季养生规律是什么? /22

n

004 养生的根本是什么? /24

n

005 为什么要顺应四时阴阳来养生? /25

n

006 阳气有什么重要性? /27

n

007 怎样运用阴阳来解释疾病? /27

n

008 四时、五方、五味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27

n

009 过食五味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30

n

010 五脏与五方、四季、五行、五畜如何对应? /30

n

011 人为什么要阴阳调和才健康? /32

n

012 脏腑各有什么功能? /35

n

013 脏腑之经气所出分别在哪里? /38

n

014 脏腑之十二原穴在哪里? /40

n

015 脏腑功能如何在体表上显现? /41

n

016 酸甜苦辣咸跟五脏有什么关系? /43

n

017 怎样“看脸色”知健康? /43

n

018 死亡的大概时间能预先知道吗? /44

n

019 如何从梦境推算健康? /46

n

020 如何从脉象和呼吸推算健康? /50

n

021 疾病在五脏中是如何传播的? /51

n

022 胃有什么重要性? /53

n

023 食物在体内如何运化? /54

n

024 怎样根据五脏与四时、五味、五行的对应关系来治疗疾病? /56

n

025 五脏病变时分别有怎样的症状? /57

n

026 五脏病变在四季会有什么变化吗? /58

n

027 五脏所藏,所主,所伤分别是什么? /59

n

028 脾有什么作用? /61

n

029 四季脏腑血气是怎样分布的? /62

n

030 六气与人体及万物有何联系? /63

n

031 服用药物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65

n

032 药物的性味与五脏、五气有什么关系? /66

n

033 什么是药物的君臣佐使? /67

n

034 十二经脉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68

n

035 营气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 /72

n

036 营卫二气在体内是怎样运行与相会的? /73

n

037 病邪侵入孔窍会造成哪些疾病? /74

n

038 你知道自己脏腑的大小吗? /78

n

039 为什么7天不进食就会死亡? /80

n

040 人体中的四海是怎样的? /82

n

041 人体的五种是如何生成的? /83

n

042 如何根据五官变化来诊断疾病? /85

n

043 五脏的五种变化对应的不同法有哪些? /86

n

044 脏腑与各组织之间是什么关系? /88

n

045 阴阳25种人分别是怎样的? /89

n

046 气血对毛发有怎样的影响? /93

n

047 积病是如何产生的? /95

n

048 阴阳五种人如何辨别与治疗? /97

n

049 人体各部与九野是怎样对应的? /100

n

050 人为什么会发生眩晕? /101

n

051 诊察脉象的方法是什么呢? /103

n

052 缓、急、小、大、滑、涩六种脉象所对应的病状情形是怎样的? /104

n

053 四时阴阳怎样反映在脉象上? /108

n

054 怎样从颜色、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旧病和新病? /109

n

055 如何在尺肤上诊断疾病? /110

n

056 怎样通过脉象来诊病? /112

n

057 如何通过四季脉象来诊病? /112

n

058 寸口脉太过或不及会引起什么疾病? /114

n

059 什么是脉逆四时、脉反四时? /115

n

060 五脏的常脉、病脉和死脉分别是什么? /115

n

061 什么是春季的弦脉? /117

n

062 什么是夏季的钩脉? /117

n

063 什么是秋季的浮脉? /117

n

064 什么是冬季的石脉? /119

n

065 四季顺序的变迁,引起脉象变异,那么脾脉与哪个季节相关? /119

n

066 五脏的真脏脉象如何反映疾病? /119

n

067 脉搏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不一致会怎样? /120

n

068 什么是五实五虚? /120

n

069 什么是三部九候? /120

n

070 如何根据三部九候来诊病? /122

n

071 冬阴夏阳从脉象上怎样区分? /124

n

072 什么是六点诊脉大法? /125

n

073 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都是怎样的? /126

n

074 三阴三阳经脉的雌雄是什么? /126

n

075 如何根据阴阳之气来治病? /128

n

076 不同年份的治疗原则也不同吗? /129

n

077 阴阳脉象的逆顺与生死是怎样对应的? /138

n

078 十二经之间的阴阳表里关系是怎样的? /138

n

079 什么是人体的四经、十二从? /140

n

080 各经脉发病的症状都是什么样的? /141

n

081 如果邪气郁结于经络会产生什么症状? /142

n

082 如何从人迎脉、寸口脉判断病变? /142

n

083 十二经脉气绝时身体是什么样的反应? /142

n

084 怎样根据病变而节制饮食? /143

n

085 五脏所发所藏所主分别是什么? /144

n

086 人体六经的血气多少有什么不同? /145

n

087 三阴三阳经脉的离合指什么? /145

n

088 五脏之间如何互相制约? /147

n

089 不正之气侵入于内脏的情况是怎样的? /147

n

090 什么是诊病的五诀? /148

n

091 什么是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 /149

n

092 地理环境对治疗疾病有什么影响呢? /150

n

093 诊断疾病的关键是什么? /150

n

094 疾病的不同阶段的治疗有何不同? /152

n

095 春三月养生奇方是什么? /153

n

096 夏三月养生奇方是什么? /154

n

097 秋三月养生奇方是什么? /154

n

098 冬三月养生奇方是什么? /154

n

099 怎样推测寿命的长短? /155

n

100 怎样判断疾病的轻重? /156

n

第 2 章 | 本草养生

n

101 什么是七方? /158

n

102 什么是十剂? /161

n

103 什么是气味阴阳? /163

n

104 什么是五味宜忌? /164

n

105 什么是五味偏胜? /166

n

106 什么是五脏五味补泻? /166

n

107 什么是升降浮沉? /167

n

108 什么是四时用药例? /168

n

109 什么是引经报使? /168

n

110 什么是标本阴阳? /169

n

111 暑应怎样治疗? /170

n

112 痰饮应怎样治疗? /170

n

113 湿应怎样治疗? /172

n

114 脾胃疾病应怎样治疗? /172

n

115 诸气应怎样治疗? /173

n

116 吞酸嘈杂应怎样治疗? /174

n

117 伤寒热病应怎样治疗? /174

n

118 噎膈应怎样治疗? /176

n

119 反胃应怎样治疗? /177

n

120 霍乱应怎样治疗? /177

n

121 泄泻应怎样治疗? /177

n

122 痢应怎样治疗? /178

n

123 疟应怎样治疗? /178

n

124 胀满应怎样治疗? /180

n

125 诸肿应怎样治疗? /180

n

126 脚气应怎样治疗? /182

n

127 转筋应怎样治疗? /182

n

128 虚损应怎样治疗? /183

n

129 喘逆应怎样治疗? /184

n

130 诸汗应怎样治疗? /184

n

131 咳嗽应怎样治疗? /186

n

132 痿应怎样治疗? /186

n

133 吐血应怎样治疗? /187

n

134 齿出血应怎样治疗? /187

n

135 咳血应怎样治疗? /188

n

136 惊悸应怎样治疗? /188

n

137 呕吐应怎样治疗? /188

n

138 烦躁应怎样治疗? /190

n

139 不眠应怎样治疗? /190

n

140 多眠应怎样治疗? /190

n

141 消渴应怎样治疗? /190

n

142 遗精梦泄应怎样治疗? /191

n

143 小便血应怎样治疗? /191

n

144 阴痿应怎样治疗? /192

n

145 痒应怎样治疗? /193

n

146 大便燥结应怎样治疗? /193

n

147 脱肛应怎样治疗? /194

n

148 下血应怎样治疗? /194

n

149 淤血应怎样治疗? /195

n

150 诸虫应怎样治疗? /196

n

151 心腹痛应怎样治疗? /196

n

152 胁痛应怎样治疗? /196

n

153 腰痛应怎样治疗? /197

n

154 癫痫应怎样治疗? /198

n

155 痛风应怎样治疗? /199

n

156 头痛应怎样治疗? /199

n

157 耳疾应怎样治疗? /200

n

158 眩晕应怎样治疗? /200

n

159 唇疾应怎样治疗? /201

n

160 牙齿疾病应如何治疗? /201

n

161 音声疾病应如何治疗? /202

n

162 咽喉疾病应如何治疗? /203

n

163 诸物哽咽应怎样治疗? /203

n

164 须发疾病应如何治疗 /203

n

165 面疾应怎样治疗? /204

n

166 狐臭应怎样治疗? /205

n

167 跌仆折伤应怎样治疗? /205

n

168 带下应怎样治疗? /205

n

169 小儿初生诸病应怎样治疗? /206

n

170 胎前应怎样养生? /207

n

171 难产应怎样治疗? /207

n

172 产后应怎样养生? /207

n

173 健忘应怎样治疗? /208

n

174 阴病应怎样治疗? /209

n

175 惊痫应怎样治疗? /209

n

176 痘疮应怎样治疗? /209

n

177 呃逆应怎样治疗? /209

n

第 3 章 | 易经养生

n

178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10

n

179 什么是藏象和藏象五系统? /210

n

180 什么是藏象学说? /212

n

181 藏象学说主要来源于哪三个方面? /212

n

182 为什么说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体系? /212

n

183 藏象学说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212

n

184“六腑”与五行的关系是什么? /213

n

185 根据五行,心与肺、肝、肾、脾的关系是什么? /213

n

186 根据五行,肺、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n

是什么? /214

n

187 根据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14

n

188“五脏”与五行的关系是什么? /214

n

189 如何根据五行解释气血和人体的关系? /214

n

190 如果根据五行关系解释辨证? /216

n

191 根据五行,中医的辨证的过程是什么? /216

n

192 气病与气有什么关系? /217

n

193 什么是脏腑辨证?和五行有什么关系? /218

n

194 如何根据阴阳来解释人体的痰证? /218

n

195 什么是经络?为什么根据经络可以治病? /218

n

196 什么是经络学说?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19

n

197 什么是辨症归经?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20

n

198 什么是针灸治病?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20

n

210 中医里的阴阳是指什么? /225

n

第 4 章 | 儒家养生

n

285 儒家怎样看待食色? /256

n

28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怎样的养身观? /256

n

287 为什么要“食不语,寝不言”? /258

n

288 君子三戒分别是什么? /258

n

第 5 章 | 道家养生

n

294 什么是养生五难? /262

n

295 怎样看待名利? /263

n

296 什么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63

n

297 道家的“无为”为何能养生? /264

n

第 6 章 | 养生名家

n

303 彭祖怎样养生? /268

n

304 张仲景怎样养生? /269

n

305 嵇康怎样养生? /269

n

第 7 章 | 养生专著

n

《老老恒言》

n

312 老人应该怎样才能安睡? /274

n

313 早睡早起也适合老人吗? /275

n

314 什么是长寿12点? /276

n

315 老年男性应怎样正确排尿? /276

n

316 老人在睡眠时应采用怎样的姿势? /277

n

317 老人在睡眠方向上应注意什么? /277

n

《遵生八笺》

n

336 春季怎样养生? /289

n

337 春天为什么应该养肝? /290

n

338 疾病在肝会出现哪些症状? /290

n

339 春天怎样调养肝? /291

n

340 如何用六气法养肝? /291

n

341 正月如何养生? /291

n

下篇 养生实践

n

第 1 章 | 药补

n

375 甘草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06

n

376 人参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07

n

377 知母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08

n

378 肉苁蓉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08

n

379 术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0

n

380 淫羊藿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0

n

381 白头翁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1

n

382 黄连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2

n

383 柴胡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3

n

384 防风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3

n

385 独活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4

n

386 龙胆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5

n

387 细辛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6

n

388 当归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7

n

389 旋覆花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8

n

390 藿香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8

n

391 兰草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9

n

392 白芷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19

n

393 夏枯草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20

n

394 地黄具有哪些养生价值? /321

n

第 3 章 | 药膳

n

570 治疗感冒的药膳有哪些? /426

n

571 治疗哮喘的药膳有哪些? /427

n

572 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药膳有哪些? /428

n

573 治疗肺结核的药膳有哪些? /428

n

574 治疗肺气肿的药膳有哪些? /429

n

575 治疗肺心病的药膳有哪些? /430

n

576 治疗肺炎的药膳有哪些? /431

n

577 治疗腹泻的药膳有哪些? /431

n

578 治疗慢性胃炎的药膳有哪些? /432

n

579 治疗急性肠胃炎的药膳有哪些? /433

n

第 4 章 | 经脉

n

624 人体骨节的长度是多少? /470

n

625 经脉的长度为多少? /472

n

626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是怎样的? /473

n

627 手太阴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是怎样的? /474

n

628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是怎样的? /474

n

629 手阳明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是怎样的? /475

n

630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是怎样的? /476

n

631 足阳明经筋的循行路线、病变与治疗是怎样的? /477

n

第 5 章 |

n

655 一般针法的运用原则是什么? /499

n

656 穴位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500

n

657 九针是什么? /502

n

658 九针如何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对应? /502

n

659 四季时的取穴原则是怎样的? /504

n

660 五脏积病的治疗是怎样的? /505

n

661 对人之阴阳刚柔时如何区分对待? /505

n

662 什么叫缪刺? /506

n

663 缪刺与巨刺有什么区别? /506

n

第 6 章 | 拔罐

作者介绍


  

n

于雅婷,

n

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2008 年、2012 年国家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获“2008~2009 年*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品牌”,荣获“科苑人物”“2008~2009 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中华百业功勋人物”“中国创新人物”等称号。

n


  高海波,

n

  工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知名健康管理师。现任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与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在外重要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

文摘


  《论语·乡党第十》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啈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接下来又讲到,“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意思是说,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粮米霉烂变质,鱼肉腐败发臭就不要吃。食物颜色不正常就不要吃,气味难闻就不要吃,烹调不好不要吃,不到进食时间不要吃,不合礼仪规定宰割的东西不要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要吃。肉即使很多,进食的量也不应该超过饭食。只有酒不限量,然而也不能喝醉。市上买来的酒和肉脯不要吃。斋食时即使不撤掉姜,也不要多吃。国家祭祀典礼的肉不能放过夜。其他祭祀用的肉也不要放过三天,如果过了三天,就不能再吃了。

n

  孔子的这一席话,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有关饮食卫生早的文献记载。孔子认为,不仅饮食的材料要讲求新鲜,而且在制作时也要来精心斟酌,这是因为食材如果粗劣甚至变质,吃了不仅影响口感和食欲,甚至有可能引起肠胃疾患,危及身体健康;此外,烹制的食品如果色味俱佳,还可以促进食欲,让人身心愉悦。与此同时,孔子还认为,饭要定时,而且再美味的东西也不能吃过量。至于孔子所说的“沽酒市脯不食”,可能是因为买来的酒和肉不清洁卫生,所以不食。

n

  ……

序言



品味东方智慧,解锁健康之道 《养生千问-(精版)》是一部蕴含东方传统养生智慧的精粹之作,它并非一本教人急功近利、追求奇效的秘籍,而是一次关于生命、健康与平衡的深刻探索。本书以一种温和而富有哲理的方式,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回归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一、 追溯本源:生命之道的哲学根基 本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到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的源头。它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语言,阐释“道”在养生中的核心地位。“道”非实有,却无处不在,它象征着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暗含着生命活动的根本法则。理解“道”,便是理解生命为何物,理解健康的本质。 作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人的认知中,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因此,个体的健康与否,与天地四时的变化、山川河流的灵秀息息相关。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补品”或“疗法”,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周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规律,更是人体新陈代谢、生长衰老的重要写照。了解并遵循这一规律,便能事半功倍地维护健康,而非逆流而动,损耗元气。 本书还探讨了“阴阳平衡”这一核心概念。阴阳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力量。人体的健康,便是阴阳和谐的体现;疾病的产生,则是阴阳失调的结果。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解释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调整身体的阴阳状态。例如,过度的劳作伤阳,过度的思虑伤阴;寒冷伤阳,燥热伤阴。书中并非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层面,指导读者如何通过饮食、起居、情绪的调节,来达到身体内部的平衡。 二、 智慧养生:从日常点滴到生命升华 《养生千问-(精版)》将养生的范畴,从单纯的生理健康,拓展到心理、情感乃至精神层面的全面关照。它认为,真正的养生,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智慧,是内化于心的生活方式。 1. 饮食的智慧:滋养生命,而非口腹之欲 书中关于饮食的论述,堪称一门精妙的学问。它告诫我们,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滋养生命的能量。然而,并非越名贵的食材越好,也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适度”与“平衡”。 作者强调了“五味调和”的原则。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各具功效,也可能伤身。书中并非一味推崇某种味道,而是教导读者根据时令、体质以及身体的需求,来灵活搭配。例如,春天宜多食辛甘之味以助生发,夏天宜多食苦味以清热,秋天宜多食辛味以润肺,冬天宜多食咸味以固肾。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食物的性味归经,即不同食物对身体不同脏腑的影响。例如,红枣补脾胃,黑芝麻益肝肾,这些并非简单的食疗建议,而是基于对食物能量属性的深刻理解。它引导读者理解,每一口食物,都在与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一场能量的对话。 书中对“食补”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它认为,真正的食补,并非依赖于昂贵的滋补品,而是通过日常的合理膳食,来汲取天地间的精华。对于一些滋补品,也强调了其适宜人群和使用方法,避免盲目跟风,反而伤身。 2. 起居的规律:顺应四时,与天地同频 《养生千问-(精版)》将起居的规律视为养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强调,人体如同自然界一样,有着其自身的生命节律,顺应这些节律,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书中详细阐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这看似是一种奢侈,但书中并非要求读者完全照搬,而是引导大家理解其背后的道理——夜晚是身体休息、修复、储存能量的关键时期。长期熬夜,无异于“竭泽而渔”,透支未来的健康。 对于睡眠,本书提出了“睡以养神”的观点。优质的睡眠,不仅能恢复体力,更能让心灵得到安宁。书中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例如睡前避免思虑过度,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以及一些有助于安眠的食物和茶饮。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动静结合”的养生之道。适度的运动,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而静养,如冥想、打坐、品茗,则能平复心绪,宁静神思。书中并非推崇某种特定的运动方式,而是鼓励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将运动融入生活,将静养化为习惯。 3. 情绪的调养:心平气和,万病不生 在《养生千问-(精版)》中,情绪被视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甚至被认为是“万病之源”的根源之一。书中深入剖析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身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调养方法。 书中认为,每一种情绪,都对应着身体不同脏腑的生理变化。例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思虑过度伤脾,悲伤伤肺,恐惧伤肾。这些并非宿命论,而是强调情绪的过度与失衡,会直接干扰脏腑的正常功能。 本书并非要求读者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引导读者学会“疏导”和“转化”。它鼓励读者接纳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的产生,然后通过一些温和的方式,如倾诉、书写、艺术创作,或者仅仅是接纳与观察,来化解负面情绪。 “乐以治怒,喜以胜忧,淡以制恐”,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富有东方智慧的应对策略。它强调,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提升人体的免疫力,抵御疾病的侵袭。学会感恩,学会知足,学会放下,这些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身心健康的根本。 三、 延年益寿的哲学:探寻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养生千问-(精版)》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引领读者去探寻生命的深度与广度,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更高境界。 书中强调,“养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它需要耐心、恒心和智慧。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养生模板,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所学,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养生体系。 它还引导读者去理解“顺其自然”的智慧。生命的进程,有其自然的节奏,强求和焦虑,只会适得其反。学会接受生命的起伏,欣赏过程的美好,才能真正享受健康的人生。 《养生千问-(精版)》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它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启发,让你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它鼓励读者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养生的乐趣,从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饮食、每一次起居中,体验生命的活力。 最终,《养生千问-(精版)》旨在帮助读者实现一种“活在当下,活出真我”的生命状态。当身心和谐,当与自然融洽,当内心充盈,健康便会如影随形,生命的长度与宽度,都将因此而拓展。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悟的养生经典,它将为追求健康生活、追求生命品质的读者,开启一扇通往真正幸福与长寿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的结构安排上,展现出一种极高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零散的养生小册子,看完一本还想找下一本,而是非常完整地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调心”入手,深入到“节律”、“膳食”、“起居”等各个方面,最后落脚于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仿佛一张精心绘制的养生地图,指引着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特别是它对“未病先防”这一理念的阐述,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观察点和自我评估的工具,让读者能够在中早期就察觉到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在我看来,比事后亡羊补牢重要的多。而且,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过渡得非常自然,不会让人感觉突兀,前一部分的理论支撑了后一部分的操作建议,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非常连贯,读完一个大章节后,会有一种完成了一次小阶段学习的充实感,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大大提升了它的阅读价值和保存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用的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摸上去很舒服,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的出版物,拿了就想扔。那种淡雅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古典美,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追逐潮流的浮夸之作,而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书。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号适中,行距拉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像我这样经常需要对着屏幕工作,眼睛容易疲劳的人,捧着它阅读一段时间也不会觉得特别吃力。当然,这些都只是外在的感受,真正吸引我的是它那种对传统文化中“养生”二字所蕴含的深厚底蕴的尊重。它似乎在告诉你,真正的健康之道,不是那些转瞬即逝的网红偏方,而是需要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智慧沉淀。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老茶馆,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一切都慢了下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缓了呼吸,开始关注身体内部的细微变化,这已经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调适了。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足以见得出版方在制作这本“精版”时所倾注的心力。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沉静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好”的哲学指南。它没有承诺那些不切实际的“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倡导一种持之以恒的、与自然和自身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从内容深度到文字的温度,再到整体的呈现品质,都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很多时候,我们被外界信息轰炸得心神不宁,急于寻找一个能立刻解决所有健康问题的“灵丹妙药”,但这本书却引领我们回归本源——关注日常,尊重身体的节奏。它不属于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常年摆在案边,在不同人生阶段翻阅、体会、领悟的“生活伴侣”。这种耐人寻味、常读常新的特性,是区分优秀书籍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于“个体差异性”的强调,这点在很多大众化的养生读物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它清晰地指出了,所谓的“最佳”养生法,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所处的地域环境等因素进行微调的。书中似乎提供了多套参考方案,而不是“一刀切”的教条。举例来说,在介绍某类食材的益处时,它会附带说明哪些体质的人群应该适量或谨慎食用,这种细致入微的区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对传统医学精髓的掌握。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带着自己的“标签”去对号入座,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部分知识点进行实践,而不是盲目跟风,生怕哪里做得不对伤了身体。这种“个性化定制”的思路,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感觉它不是在对所有人说话,而是在与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进行深入的对话。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避开了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也没有沦为那种过于口语化、轻飘飘的养生“鸡汤”。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书面语的严谨和准确性,又不失生活气息,读起来非常顺畅自然,如同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叙事的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会深入地去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背后的生理机制或是传统理论是怎样的。比如,它在谈到某一节气养生时,会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变化,来解释人体阳气升降的道理,这种由表及里的阐述,让读者不仅记住了方法,更理解了原理。这种基于理解的学习,远比死记硬背要有效得多。很多现代的养生指南,读完后常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道哪些是适用于自己的,但这本书却有一种很强的引导性,它更像是在教你一套“思考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操作手册”,非常值得那些追求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深入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