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要看名医吗-一线医生教你看病要领
定价:25.00元
作者:张之申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459008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一本让名医看了汗颜的书!一本让患者触目惊心的书!一本让出版人等了三十年的书!
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何飞鹏、中华中医药学会系统性狼疮研究组组长关大庆、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黄达夫、秀传医疗体系中部院区总院长曾渊如、历史学家张之宇良心推荐。
内容提要
在人们的心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念:生病了要找名气大的医生和医院,非名医不看:医疗事故完全是医生的过错;名医的诊断不容置疑:名医是病人后的依靠。可是,名医就可靠吗看病要看名医吗?
医学博士张之申提供看待名医的另类视角,告诉你名医背后的真相,并就如何与名医打交道,如何找对医生等,为你提供求医治病的要领。
目录
作者介绍
张之申,台湾大学医学博士,现为美州大学医学院肿瘤内科副教授、旧金山青少年妇女医疗中心医务主任、加州亚裔乳癌防治委员会发起人。 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嗜文学。为人谦虚,淡泊名利,热心助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行医数十年,一直坚持“医学即艺
文摘
序言
自从读完这本书,我对医院和医生的看法都有了微妙的转变。不再是那种“神化”或者“恐惧”的态度,而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清晰预期之上的合作关系。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穿透表面的礼节,直达医疗决策的核心。它分析了不同类型医院(比如三甲、专科医院)的侧重点和信息优势,这对我规划就医路线非常有帮助。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化验单背后的故事”,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浮动,但医生仍然会关注,这一下子打消了我对体检报告的很多误解。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像一个分层递进的课程,从最基础的挂号技巧,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治疗方案比较和伦理困境的应对。它培养的是一种长期的“健康素养”,而不是临时的急救知识。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剂强心针!我最近身体一直不太舒服,去医院检查了一堆,结果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但心里总是不踏实。看了这本书,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在问诊时有多么盲目和紧张。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和医生沟通,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怎么去理解医生给出的那些专业术语,让你不再被动地接受诊断,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去。里面的案例分析特别贴合实际,比如关于如何描述病情,哪些细节是医生真正关心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噪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个“医疗沟通的秘籍”,下次去看病,心里有底多了,不再是那个只听不问的小白了。特别是关于如何选择专科医生那一章,简直是解了我多年的疑惑,原来不是所有“症状”都对应同一个科室的专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复杂的医疗系统拆解成了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步骤和逻辑,极大地提升了病人的自我赋权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果敢和直率,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酣畅淋漓。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深夜拉着你,用最接地气的话告诉你圈子里的“潜规则”和高效的办事方法。我尤其喜欢它对“疑难杂症”处理部分的阐述。当常规的治疗手段效果不佳时,很多人会陷入无助和焦虑,这本书则提供了一套冷静的“升级”路径,教你如何识别何时应该寻求更高级别的会诊,或者如何判断当前医疗团队是否已经达到了能力的极限。它毫不避讳地讨论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等问题,并提供了在不同资源条件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策略。对于那些生活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几何级的增长,它教你如何“聪明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不是盲目地抱怨。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我认为是它对“风险认知”的精确校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自媒体上的极端案例裹挟,要么过度恐慌,要么完全麻痹大意。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中立和科学的视角,帮助读者建立对疾病风险、治疗风险以及副作用的合理预期。作者引用了很多循证医学的原则,但用的是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比如,它会详细对比“激进治疗”和“保守观察”在特定情况下的利弊权衡,让读者明白,最好的治疗方案往往不是“最强力的治疗”,而是“最适合的平衡”。这对于那些在治疗选择面前犹豫不决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它教会我们,在医疗决策中,除了科学证据,我们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质量预期,也同样重要,而这本书正是教你如何清晰地表达这些内在需求。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碰运气”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健康的书籍太多了,大多都是老生常谈的养生秘诀。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着重于介绍某种具体的疾病疗法,而是聚焦于“看病的过程”本身。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医患信息差”的剖析。作者用非常平实的语言,揭示了医生和病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本质,以及这种不对称如何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书中提到的一些“陷阱”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过度依赖单一医生的意见,或者在描述症状时“美化”或“夸大”了某些感受。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框架,教你如何准备一份高效的病史摘要,如何提出最有建设性的问题,甚至是如何在面对重大疾病时,建立一个“第二意见”的搜集机制。这对于任何一个长期需要与医疗系统打交道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