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 日记

曾国藩全集 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国藩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晚清史
  • 历史
  • 传记
  • 日记
  • 人物传记
  • 中国历史
  • 文化
  • 名家名著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111895
商品编码:2940972276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曾国藩全集 日记

定价:226.00元

作者:曾国藩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21118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以书生身份而克平乱世,戎马倥偬间亦为学不倦,并在事业和学问上都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数,而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他解太平军之危,救清廷与累卵之间;有家书传世,著书立说,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然而又有晚年对天津教案的处置不力。这一切使其文韬武略、传奇一生始终为人们评说纷纭,也使他成为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号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体现就是这套《曾文正公全集》。《曾国潘全集》由曾国藩的35位门人编校而成,收录了曾国藩一生主要的学问精华,包括奏稿、批牍、书札、文集、诗集、日记、杂著、十八家诗钞、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位“千古*完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实践,语言平实易懂,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心得。全集的编辑者在原文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图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地呈现出来,将曾国藩的学问传于后世。

内容提要


《日记》自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逝世前终,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在这150余万的文字当中,详细记录了曾国藩每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展现了这位大人物从壮年到老年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日记涉及修身、养性、读书、治学、治家、为官之道、处事之方等诸多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当今读者有借鉴意义。日记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列强环伺,曾国藩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高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高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高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文摘


序言



曾国藩全集 日记 导读 《曾国藩全集·日记》这部煌煌巨著,是研究曾国藩生平、思想、军事、治政、治家等方方面面的稀世珍宝。它以时间为脉络,以日常琐碎为载体,生动立体地还原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曾国藩。这套日记,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生活记录,更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宏大的历史图景,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与担当。 内容概览: 《曾国藩全集·日记》涵盖了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时期,从他青年时期的读书求仕,到中年时期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再到晚年主持洋务、治理地方,几乎无所不包。 青年时期(1821-1840年代): 日记始于曾国藩20岁左右,记录了他在家乡读书的日常、应试的艰辛、以及初入官场的懵懂与摸索。这一时期的日记,充满了对学问的渴望,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以及初识世事的青涩。他时常反省自己,鞭策自己,为日后成就奠定思想基础。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克服惰性,如何坚持读书,如何学习古人。例如,他会在日记中详细记录自己读过的书目、批注的重点,甚至对自己当日的读书效率进行评估。这种严谨自律的学习态度,是其日后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入京为官与沉浮(1840年代-1852年): 曾国藩进京后,在京城担任多个官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日记记录了他在官场中的人际交往、政治斗争、以及对朝廷政治的观察和思考。这一时期,他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也经历了官场的复杂与险恶。他对于官场规则的理解,对于如何与各色人等打交道,都在日记中留下了印记。同时,他也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能适应官场,以及如何保持个人的操守。例如,他会记录自己与同僚的交往细节,对某些政治事件发表看法,甚至会因为某些不如意的事情而感到苦闷,但随即又会自我激励,重拾斗志。 临危受命,组建湘军(1852年-1864年): 这是曾国藩一生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时期。面对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起义,朝廷束手无策,曾国藩被寄予厚望,临危受命,开始在家乡组建湘军。日记详细记录了湘军组建的艰辛,从招募士兵、训练队伍,到筹集粮饷、制定战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他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失败的沮丧,以及胜利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他在战火纷飞中,不断反思军事战略,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从一个文弱的书生,蜕变成一个铁腕的军事统帅。他会在日记中记录每日的军情,分析敌我态势,甚至会因为一次战役的失利而夜不能寐,思考对策。同时,他也记录了与部下的沟通,对士兵的关怀,以及如何维系这支庞大的军队。 平定太平天国与晚清重臣(1864年-1872年): 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曾国藩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成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日记记录了他如何处理湘军的善后事宜,如何参与朝政,以及如何推行洋务新政。这一时期,他不仅要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还要应对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列强侵略。他会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改革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例如,他会记录自己与洋人打交道的经历,对西方科技的初步认识,以及如何在中国推行近代化建设。他也依然保持着对自身道德的严格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圣贤之道。 日记的特色与价值: 《曾国藩全集·日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史料的珍贵,更在于其独特的体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 高度的自省精神: 曾国藩以“不自量力,而志存高远”为人生信条,其日记中无处不体现着强烈的自省意识。他每天都会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进行深刻的剖析,严格要求自己“改过迁善”。他会详细记录自己的缺点,如“好发议论”、“喜居人上”等,并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批评,是他不断超越自我、臻于至善的重要动力。 2. “打仗”式的治学与修身: 曾国藩将读书、做人、做事都视为一场“打仗”,强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日记中充满了与惰性、懈怠、诱惑的搏斗。他会将自己比作战场上的士兵,将困难视为敌人,用坚韧的毅力去克服。例如,他会记录自己每日的读书时间,一旦发现有所懈怠,便会严厉斥责自己,并立刻调整计划。这种“治心如治兵”的态度,是他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 3. “有恒”的实践智慧: 曾国藩信奉“有恒则成”,日记中处处可见他对“恒”的推崇和实践。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做人处事,他都强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他会记录下自己每日的“功课”,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战役中,也尽量挤出时间完成。这种“滴水穿石”的耐心和毅力,让他能够坚持到底,最终取得成功。 4. 思想的演变与成熟: 日记如同一个动态的画卷,展现了曾国藩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过程。从最初对程朱理学的虔诚信奉,到后来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他会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对一些人生道理的感悟,对时局的分析,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思考。这些都构成了他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5. 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和实践者,但同时,他也不是食古不化的。在日记中,他经常引用古人典故,阐述儒家经典,但他也对一些过时的观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寻求创新。例如,他会反思如何将儒家的“仁”运用到军事和政治实践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变革的关系。 6. 非凡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曾国藩的日记,不仅仅是对自我反省的记录,更是对外部世界的敏锐观察。他会细致地记录天气、物价、人事变化,甚至是一些细微的社会现象。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为后人研究晚清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他的观察细致入微,记录条理清晰,展现了他非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细节的把握。 7. 文学价值: 曾国藩的文笔,在日记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又意蕴深远。他能够将深邃的思想,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出来。部分日记片段,其叙事能力、情感表达,甚至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 如何阅读《曾国藩全集·日记》: 阅读《曾国藩全集·日记》,需要耐心和细致。 宏观把握,微观体悟: 可以先从对曾国藩生平的整体了解入手,然后深入到日记的细节中去,体会他每天的思绪变化和行为逻辑。 关注主题,追寻脉络: 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如军事、治政、修身等,去查找日记中相关的记录,梳理其发展脉络。 对照史实,印证理解: 将日记中的记录,与历史文献相互对照,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 体会“人”的复杂性: 不要将曾国藩视为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要看到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挣扎、缺点和成长。日记的真实性,恰恰在于展现了一个立体、有温度的曾国藩。 结语: 《曾国藩全集·日记》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宝库,也是一本关于如何立身处世、修身治学的绝佳教科书。透过这厚重的日记,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去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与挑战。这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其散发出的那种厚重感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很多追求快速传播的通俗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又巧妙地规避了学院派的晦涩枯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大众可接受的阅读体验与历史求真的严谨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内心挣扎的描绘,那种身居高位却又饱受非议和孤独的复杂心境,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这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决策充满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极富戏剧张力。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之一。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史书,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笔下的文字犹如一把精巧的刻刀,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军事谋略以及社会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着那些关于湘军崛起、平定太平天国的论述,我仿佛能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氛围,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将士们的呐喊声。尤其是一些对于关键历史事件的剖析,视角独特,逻辑严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陷入沉思,对历史的理解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史实罗列,更融入了作者对人性和权谋的深刻理解,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张力与深度。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复杂的人心和错综的社会关系,让人在为那些历史人物的抉择而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对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是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采用了某种更为巧妙的内在逻辑将不同的历史侧面串联起来。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作者总能在不经意间埋下伏笔,前文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到后文往往会成为解释某个重大决策的关键钥匙。这种环环相扣的设计,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案般的乐趣。我时常会停下来,回顾前面的章节,试图去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线索,重新梳理作者构建的逻辑框架。它对历史事件的梳理细致入微,即便是对于一些我自认为已经非常了解的片段,书中总能提供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角度,或者指出以往被忽略的制约因素,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图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看历史,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对话。作者的笔触间流露出的,是对传统文化和治世之道的深刻理解与反思。它不只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侧重于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那种情境下,最好的选择可能是什么”。在品读那些关于地方治理、人才选拔和危机处理的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指导意义。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思考问题、解决困境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模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更为持久和深刻,让人读完后,不仅对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连面对现实中的挑战时,也仿佛多了一份从容和定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沉稳内敛,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觉得味道平淡,但细细品味后,那股醇厚的历史韵味便会缓缓渗透出来。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处处透露着一种经得起推敲的学识底蕴。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军事部署或官场斡旋时,往往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的核心脉络,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性格时的那种克制,不褒不贬,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和其背后的动机,让读者自己去衡量和判断,这给予了阅读体验极大的自由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就好像在迷雾中行走,随着情节的推进,视野也随之开阔,最终豁然开朗。这是一种需要静心沉浸才能完全体会的阅读乐趣,急躁不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