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断裂与重构——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研究
定价:48.00元
作者:钟秉枢,张建会,刘兰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1222665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身为现代人,如果身上没贴一个大大的“忙”字标签,总觉得对不起旁人,也对不住自己。
因为一直“忙”着,所以忽略了自己,
因为一直“忙”着,所以疏远了亲人,
因为一直“忙”着,所以陌生了家乡。
城市中的人因为来自五湖四海,人与人之间陌然已经逐渐被习惯,
乡村中那些令人艳羡的邻里和亲缘关系却也逐步淡化,甚至濒临灭绝。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篮球,成为了牵系外出务工的人与家乡的纽带,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篮球,让已经淡漠的亲情、友情重燃“爱”火。
初读《断裂与重构》文中收录的的采访手记就印象颇深,
再读采访手记,还是会被那些人、那些事所感动,
如果你也怀念那份久违的亲情,不妨翻开《断裂与重构》,
回味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人和人、事与事、血浓于水的味道。
内容提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这项覆盖全省的农村基层赛事如何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村重新构建起新的价值认同与社会秩序。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赛事,它的兴起与普及有着深刻的社会学、人类学价值。因此本研究采用跨界整合的研究思维,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运动进行多方探讨。
目录
**章 谁来拯救断裂的乡村
**节 问题的提出2
第二节 研究综述7
第三节 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与创新13
第四节 田野调查点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19
第五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22
第六节 本书主体结构26
第二章 时空交错中的广西文化
**节 空间表述:地理环境29
第二节 时间叙事:历史追叙32
第三节 文化阐释:人文特征36
第三章 万村农民篮球赛在这里兴起
**节 赛事举办情况47
第二节 各地市行政村参赛规模48
第三节 各地市比赛场次52
第四节 各地市经费投入57
第五节 相关媒体宣传61
第四章 为什么是篮球?为什么在这里?
**节 篮球规则:乡村秩序重构的价值基础65
第二节 篮球魅力:村民价值认同的核心68
第三节 体育传统:万村比赛形成的根基71
第四节 篮球赛事:价值认同与秩序重构的平台83
第五章 它们通过篮球整合到了一起
**节 主导,协调整合87
第二节 共建共享,群众参与89
第三节 组织管理,五位一体103
第六章 价值认同就这样被建构起来
**节 仪式符号111
第二节 赛事符号116
第三节 媒介符号119
第七章 乡村社会秩序重构的意义
**节 实践了的管理理念132
第二节 搭建了伦理秩序的平台135
第三节 吸引了民间资本赞助138
第四节 传承并创新了村规民俗文化143
第五节 激发了村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147
第六节 创新了基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150
第七节 创设了民族“想象的共同体”153
第八节 塑造了和谐的新农村风貌157
第八章 断裂后的重构162
参考文献165
附录采访手记173
作者介绍
钟秉枢,首都体育学院,校长,教育学博士,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大体联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传播学会体育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学校体育》主编、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多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及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专家,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训练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高教管理方面的研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基层文化研究的一扇新大门。我一直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活动是如何承载和重塑社区认同的。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紧紧抓住了“万村农民篮球赛”这个具体的切片,深入挖掘了它背后复杂的社会肌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对田野调查的呈现既生动又富有洞察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球场上的汗水、欢呼和那些微妙的人际互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断裂”与“重构”这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讲述比赛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更是揭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群体如何在新的媒介和经济环境下,重新定义自己的“在场性”和集体记忆。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我们习惯性地用城市化的标准去衡量乡村的“进步”,却忽略了这些草根性的文化实践本身所蕴含的巨大韧性和创造力。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远超出了一个体育社会学的范畴,它触及了身份政治、地方性知识和青年文化等多个前沿议题。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农民篮球赛”这个主题的深度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展示了底层社会如何通过高度仪式化的集体活动来达成社会粘合,这简直是一本关于“社会润滑剂”的教科书。书中关于“面子”和“人情债”在赛事运作中的隐形作用的分析尤其精妙,它揭示了在正式制度之外,有一套更为强大的非正式契约在支撑着这项活动的持续运转。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去观察和记录那些非比赛日,比如赛前的筹备、材料的采购、甚至是球迷之间的八卦流言,正是这些边缘信息的堆砌,才最终构建出宏大叙事的真实底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稳和克制,即使在描述最激动人心的瞬间,作者的笔调也保持着一种学术的距离感,但这种距离感反而增强了描述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小题大做”的主题,拓展成了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能力和地方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观察视角。在主流媒体和学术界热衷于追逐城市精英文化或宏大政策效果时,作者毅然决然地将聚光灯打向了广西的万村篮球场。这种聚焦于边缘群体的勇气和坚持令人钦佩。书中关于“文化资本”的继承与流失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老一辈对传统规则的固守,与新一代渴望展示自己、模仿城市潮流的矛盾,是如何在赛场上具体展现的?作者通过对不同代际球员采访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了这种代际间的价值冲突和文化断层。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面体,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青年亚文化、国家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对篮球赛进行剖析,使得论证立体而饱满。读完后,我感觉对中国基层社会的运作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社会生命力,往往隐藏在那些我们最容易忽视的角落和活动之中。
评分这本书对社区动态的捕捉达到了惊人的细致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体育赛事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部关于广西特定区域社会变迁的“人类学快照”。我原以为研究篮球赛会比较聚焦于竞技层面,但这本书的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细致地描绘了赞助体系的演变——从早期的宗族资助到后来的私营企业介入,以及这种经济模式转变对村庄内部权力结构带来的微妙冲击。此外,书中对女性在篮球文化中的边缘化与参与度的讨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作者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性别议题,而是将其视为理解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线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那种近乎侦探般的求证方式,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追溯,比如某次著名的“罢赛”事件,分析得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信服于其扎实的文献和口述资料基础。它成功地将一个地方性的文化符号,提升到了可以与任何主流文化研究并肩讨论的高度。
评分读完这本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字的张力和历史的厚重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时而像纪录片一样写实,记录下那些赛场边家长里短的对话和乡镇干部的角色转换;时而又跳脱出来,进行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将广西某个小村落的篮球赛置于全球化和国家政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本书没有给我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的枯燥感,相反,它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作者似乎对篮球这项运动本身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热爱,这种热爱使得他对比赛规则的演变、裁判的争议、甚至是球员球衣颜色的选择都能挖掘出深层的文化含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处理“精英”与“草根”之间的张力,比如,当县级文化局尝试将这项赛事“标准化”时,农民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既有的规范进行“反制”和“挪用”,这种博弈的细节写得极其精彩。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实践从来都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日常的碰撞与协商中不断被创造出来的动态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