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田径
定价:29.80元
作者:李鸿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40239928
字数:390000
页码:32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田径》分为基础理论、技术教学与训练、田径运动拓展与创新三篇,共十七章。有四个特点:,内容创新,增加了体能训练、田径游戏和新兴户外运动三章内容,既保持田径运动教材经典知识,合理吸收了当代田径运动发展的新内容,又丰富和完善了田径运动教材的科学体系;第二,形式创新,《田径》图文并茂,所选的每一幅图片都起到了“点睛”的效果;第三,通过“相关链接”使田径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相结合,做到点面的有机结合,拓宽了“教”和“学”弹性边界;第四,文字生动简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可读性强。
《田径》主要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也是其他体育专业学生、田径工作者、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以及田径爱好者的参考书。邰崇禧,男,1952年。8月出生,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全国裁判员。目前社会:田径国际一级裁判员,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训练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田径运动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至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10余部,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录
作者介绍
李鸿江,男,1953年出生,教授,博士,现任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曾获*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副组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体育教育训练研究会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
文摘
序言
天哪,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书,那真是一次奇妙的精神漫游。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先秦时期几位大思想家的核心观点,特别是他们对于“道”与“德”的理解,简直让人醍醐灌顶。书里没有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释复杂的概念。比如,书中对庄子蝴蝶梦的解读,就不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了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无为”的章节,它不是教人懒散,而是一种与自然规律和谐共处的智慧,这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细细回味那些精妙的论断,仿佛能感受到先贤们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做得相当考究,那种泛黄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都为这次阅读体验增添了一种沉静而庄重的仪式感。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有些章节的论证链条稍微有些跳跃,需要读者反复琢磨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瑕不掩瑜,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我刚刚放下了一本讲述南美洲雨林生态系统变迁的科普读物,内容之扎实,信息量之庞大,让我感觉像上了一堂高强度的野外生物学课。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常年在一线工作的研究人员,他对亚马逊流域的植物、昆虫乃至微生物群落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书中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有,作者也会在脚注或旁白中给出清晰的解释,这种考虑读者的用心非常难得。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气候变化对当地特有物种影响的章节,作者用详实的数据和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观察记录,描绘了一幅物种快速消失的悲剧图景,那种紧迫感让人坐立不安。配图方面,虽然主要以科学插画和图表为主,但这些图表制作得极其精美和直观,能迅速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生态循环过程。唯一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精力的,是理解其中关于生物地理学迁移模型的讨论,那部分逻辑性极强,需要全神贯注才能把握住其中的微妙差异。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严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态史诗,它让我对这片地球的肺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二十世纪早期欧洲先锋音乐实验的随笔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破碎感和跳跃性,读起来就像在听一首结构松散但情感强烈的无调性音乐。作者似乎不太在乎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将不同的作曲家、流派(如序列主义、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的萌芽)像碎片一样散落在书中,依靠读者自己去建立内在的联系。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那些音乐家在打破传统和追求极致个人表达时的那种“孤独感”和“颠覆欲”。例如,书中对约翰·凯奇的某次著名“沉默音乐会”的描述,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什么是音乐”这一根本问题的哲学反思。作者的文字极富画面感,即使是那些听起来“噪音”般的作品,也被他描绘得仿佛拥有了某种奇特的、非传统的韵律和结构。这本书更像是一系列灵感的碎片集合,而不是一本教科书,它鼓励读者去打破既有的听觉习惯,主动去探索声音的无限可能性。阅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次对自身审美边界的挑战和拓展。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近现代欧洲建筑艺术史的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比如“光影的语言”、“几何的叛逆”、“材料的宣言”等等,这种结构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探索欲。我特别喜欢它对包豪斯运动的解读,书中大量采用了高清的建筑原貌照片,以及当时设计师的草图和手稿,那种原始的创造力扑面而来。特别是对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念的阐释,不仅仅停留在建筑表面的简洁,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工业化时代的哲学背景和社会思潮。我甚至能想象当时工匠们是如何将这些前卫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的艰辛。更妙的是,每一页的设计都充满了现代美感,大量的留白使得那些结构复杂的建筑照片得以充分呼吸,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对于那些对建筑设计抱有一丝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很低,但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中收录的许多稀有资料和深度分析也极具参考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走路时都会不自觉地去留意身边建筑的线条和比例。
评分一本关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赞助人制度的研究专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米开朗基罗或达芬奇的个人天才上,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创作置于强大的美第奇家族、教廷权力网络以及新兴的商业财富背景之下进行剖析。作者的论证方法非常严谨,大量引用了当时的手稿、信函往来以及财务记录,使得整本书看起来像是一部精密的社会经济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美”如何被权力所定义和塑造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视角,艺术不再是单纯的灵感迸发,而是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公关活动。书中对佛罗伦萨不同行会之间的艺术品竞争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那份细致入微的考据,展现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功底。当然,对于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会略显枯燥,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细枝末节和文献引用,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储备。不过,对于想要了解艺术史深层驱动力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