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田徑
定價:29.80元
作者:李鴻江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40239928
字數:390000
頁碼:327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田徑》分為基礎理論、技術教學與訓練、田徑運動拓展與創新三篇,共十七章。有四個特點:,內容創新,增加瞭體能訓練、田徑遊戲和新興戶外運動三章內容,既保持田徑運動教材經典知識,閤理吸收瞭當代田徑運動發展的新內容,又豐富和完善瞭田徑運動教材的科學體係;第二,形式創新,《田徑》圖文並茂,所選的每一幅圖片都起到瞭“點睛”的效果;第三,通過“相關鏈接”使田徑基礎知識與拓展知識相結閤,做到點麵的有機結閤,拓寬瞭“教”和“學”彈性邊界;第四,文字生動簡潔,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可讀性強。
《田徑》主要適用於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也是其他體育專業學生、田徑工作者、體育教師和教練員以及田徑愛好者的參考書。邰崇禧,男,1952年。8月齣生,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普通高校體育教師,全國裁判員。目前社會:田徑國際一級裁判員,全國高等院校體育教學訓練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田徑運動協會副會長,江蘇省體育科學學會理事。至今發錶論文90餘篇,齣版教材、著作10餘部,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奬。
目錄
作者介紹
李鴻江,男,1953年齣生,教授,博士,現任首都體育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曾獲*教學成果二等奬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奬1項;教育部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技術學科組副組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體育教育訓練研究會會長、國傢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評審專傢、
文摘
序言
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近現代歐洲建築藝術史的畫冊,簡直是視覺的盛宴!這本書的亮點在於它完全摒棄瞭傳統的編年體敘事,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章節劃分,比如“光影的語言”、“幾何的叛逆”、“材料的宣言”等等,這種結構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探索欲。我特彆喜歡它對包豪斯運動的解讀,書中大量采用瞭高清的建築原貌照片,以及當時設計師的草圖和手稿,那種原始的創造力撲麵而來。特彆是對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理念的闡釋,不僅僅停留在建築錶麵的簡潔,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工業化時代的哲學背景和社會思潮。我甚至能想象當時工匠們是如何將這些前衛的設計理念付諸實踐的艱辛。更妙的是,每一頁的設計都充滿瞭現代美感,大量的留白使得那些結構復雜的建築照片得以充分呼吸,不會讓人感到擁擠。對於那些對建築設計抱有一絲好奇心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很低,但對於專業人士而言,其中收錄的許多稀有資料和深度分析也極具參考價值。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變瞭,走路時都會不自覺地去留意身邊建築的綫條和比例。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二十世紀早期歐洲先鋒音樂實驗的隨筆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充滿瞭後現代主義的破碎感和跳躍性,讀起來就像在聽一首結構鬆散但情感強烈的無調性音樂。作者似乎不太在乎綫性的時間順序,而是將不同的作麯傢、流派(如序列主義、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的萌芽)像碎片一樣散落在書中,依靠讀者自己去建立內在的聯係。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捕捉到瞭那些音樂傢在打破傳統和追求極緻個人錶達時的那種“孤獨感”和“顛覆欲”。例如,書中對約翰·凱奇的某次著名“沉默音樂會”的描述,不僅僅是對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對“什麼是音樂”這一根本問題的哲學反思。作者的文字極富畫麵感,即使是那些聽起來“噪音”般的作品,也被他描繪得仿佛擁有瞭某種奇特的、非傳統的韻律和結構。這本書更像是一係列靈感的碎片集閤,而不是一本教科書,它鼓勵讀者去打破既有的聽覺習慣,主動去探索聲音的無限可能性。閱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次對自身審美邊界的挑戰和拓展。
評分天哪,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書,那真是一次奇妙的精神漫遊。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剖析瞭先秦時期幾位大思想傢的核心觀點,特彆是他們對於“道”與“德”的理解,簡直讓人醍醐灌頂。書裏沒有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典故和生動的寓言故事來闡釋復雜的概念。比如,書中對莊子蝴蝶夢的解讀,就不僅僅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麵,更是深入探討瞭主體與客體、有限與無限之間的張力。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無為”的章節,它不是教人懶散,而是一種與自然規律和諧共處的智慧,這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細細迴味那些精妙的論斷,仿佛能感受到先賢們穿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做得相當考究,那種泛黃的紙張和古樸的字體,都為這次閱讀體驗增添瞭一種沉靜而莊重的儀式感。如果說有什麼遺憾,可能就是有些章節的論證鏈條稍微有些跳躍,需要讀者反復琢磨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瑕不掩瑜,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智慧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我剛剛放下瞭一本講述南美洲雨林生態係統變遷的科普讀物,內容之紮實,信息量之龐大,讓我感覺像上瞭一堂高強度的野外生物學課。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常年在一綫工作的研究人員,他對亞馬遜流域的植物、昆蟲乃至微生物群落的描述,細緻到令人咋舌的程度。書中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有,作者也會在腳注或旁白中給齣清晰的解釋,這種考慮讀者的用心非常難得。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氣候變化對當地特有物種影響的章節,作者用詳實的數據和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觀察記錄,描繪瞭一幅物種快速消失的悲劇圖景,那種緊迫感讓人坐立不安。配圖方麵,雖然主要以科學插畫和圖錶為主,但這些圖錶製作得極其精美和直觀,能迅速幫助讀者理解復雜的生態循環過程。唯一需要讀者投入更多精力的,是理解其中關於生物地理學遷移模型的討論,那部分邏輯性極強,需要全神貫注纔能把握住其中的微妙差異。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嚴肅而充滿人文關懷的生態史詩,它讓我對這片地球的肺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
評分一本關於十五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贊助人製度的研究專著,這本書的學術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沒有將焦點僅僅放在米開朗基羅或達芬奇的個人天纔上,而是巧妙地將藝術創作置於強大的美第奇傢族、教廷權力網絡以及新興的商業財富背景之下進行剖析。作者的論證方法非常嚴謹,大量引用瞭當時的手稿、信函往來以及財務記錄,使得整本書看起來像是一部精密的社會經濟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美”如何被權力所定義和塑造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視角,藝術不再是單純的靈感迸發,而是一場場精心策劃的政治公關活動。書中對佛羅倫薩不同行會之間的藝術品競爭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那份細緻入微的考據,展現瞭作者多年的研究功底。當然,對於非專業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能會略顯枯燥,因為它包含瞭大量的細枝末節和文獻引用,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識儲備。不過,對於想要瞭解藝術史深層驅動力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極富洞察力的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