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体育行政奖励体系研究
定价:36.00元
作者:卢志成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4424480
字数:
页码:1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体育行政奖励体系研究》从行政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及科学发展观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项系统、法规系统、管理系统及监督系统四个维度,遵循理论研究——历史回顾——现状研究——发展研究四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研究思路深入对我国体育行政奖励制度及实施进行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卢志成,福建南靖人,1979年生,广东嘉应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入选广东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培育项目、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育苗工程项目等各1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节 研究背景
一、行政奖励成为各国施政的新宠
二、行政奖励已在我国各领域普遍施行
三、体育行政奖励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助力器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节 行政奖励基本理论研究
一、行政奖励研究的缘起
二、行政奖励理论研究的深化
三、行政奖励研究议题的拓展
第二节 体育行政奖励研究
一、体育行政奖励研究文献
二、体育行政奖励研究议题
三、体育行政奖励研究评述
第三章 体育行政奖励基本理论
节 体育行政奖励概述
一、体育行政奖励的内涵
二、体育行政奖励的性质
三、体育行政奖励的功能
四、体育行政奖励的分类
第二节 体育行政奖励体系架构
一、体育行政奖励奖项系统
二、体育行政奖励法规系统
三、体育行政奖励管理系统
四、体育行政奖励监督系统一
第四章 体育行政奖励的发展历程
节 新中国成立初至“”:体育行政奖励的发端
一、体育行政奖励发端的背景
二、体育行政奖励的初步建立与中断
第二节 “”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体育行政奖励的恢复与不断发展
一、体育行政奖励的恢复
二、精神奖励一如既往并全面发展
三、物质奖励开始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
四、以奥运会为重心的竞技体育奖励形成
五、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群众奖励得到重视与发展
六、体育科技奖励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法制化与围绕两个《纲要》稳定发展
一、体育行政奖励向法制化发展
二、竞技体育奖励围绕奥运争光计划
三、群众体育奖励指向全民健身计划
第五章 体育行政奖励体系运行
节 体育行政奖励的奖项系统运行
一、奖项的层次结构
二、奖项的类别结构
第二节 体育行政奖励的法规系统运行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对体育行政奖励的规定
二、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对体育行政奖励的规定
三、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制定的体育行政奖励规章 与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及部门制定的体育行政奖励规章 与规范性文件
第三节 体育行政奖励的管理系统运行
一、自上而下设奖
二、管理系统相互独立
三、机构和人员的兼管、现象普遍
四、具体管理工作细致繁杂
五、奖励程序差异较大
第四节 体育行政奖励的监督系统运行
一、各级行政机关监督
二、媒体监督
三、民众监督
第五节 体育行政奖励体系运行的缺陷
一、奖项系统的缺陷
二、法规系统的缺陷
三、管理系统的缺陷
四、监督系统的缺陷
第六章 体育行政奖励体系完善
节 体育行政奖励奖项系统的完善
一、加强高层次奖励建设
二、明确体育行政奖励的等级与类别序列
三、丰富奖励内容形态
第二节 体育行政奖励法规系统的完善
一、将体育行政奖励置于“国家行政奖励法”框架体系内
二、制定“体育行政奖励办法”
三、制定配套制度,保证按律施奖
四、改进立法技术,提高立法质量
第三节 体育行政奖励管理系统的完善
一、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二、深化体育行政奖励理论研究
三、建设与培养奖励的业务骨干队伍
四、完善奖励的救济制度
五、重视奖励程序的薄弱环节
第四节 体育行政奖励监督系统的完善
一、建构内部监督体系
二、强化外部监督力量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全书的收尾部分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简单地做一个总结,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未来,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面对数字化转型和全民健身战略深化的大背景,现有奖励体系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重构方向。作者提出了几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例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来确保奖励分配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更具柔性和适应性的动态评估体系来取代僵化的年度考核。这种“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收束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和讨论空间。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状的钥匙,更像是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更优治理模式的灯塔。读完最后一页,我感到意犹未尽,这本书更像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结论,引发了我对未来体育治理模式的诸多思考和讨论欲望。它确实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读完中间的几章后,我发现作者对于“激励”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近乎哲学的深度。他没有将奖励仅仅视为物质层面的回馈,而是将其拆解成了精神激励、职业发展激励、社会认可激励等多个维度。尤其是在探讨基层教练员的长期职业留存问题时,书中提出的那种“非物质性激励组合拳”的思路,真的让人茅塞顿开。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认为“多发奖金就能解决问题”的简单化认知。作者深刻指出,在体制内,荣誉感、归属感和向上流动的预期,往往比一次性的物质奖励更具持久的驱动力。这种对人性深层需求的洞察,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它不仅仅是在“研究制度”,更是在“研究人”,研究如何激发体制内工作者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潜能。这种将管理科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完美融合的分析视角,使得本书的理论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政策解读范畴。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标题,我立刻被其中那种横跨历史与现实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对现有制度的简单罗列,而是着力于挖掘那些深藏在制度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早期探索阶段的政策萌芽”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时间线叙事,而是通过几个关键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成功地还原了当时决策者们所处的复杂环境和面临的困境。这种叙事手法极富张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去理解那些政策制定的“为什么”而非仅仅是“是什么”。此外,书中对国际经验的引入和比较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它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体育文化背景下,某些奖励机制的适用性差异。这种跨文化、跨历史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对体育管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国内的狭隘视角。这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写作风格,使得全书的理论基石异常坚实,论证过程也显得无比有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大气的封面配色,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氛围。我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入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体育管理和政策解读的书籍汗牛充栋,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超出了我的预期。纸张的质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那些图表和数据的呈现方式,清晰、直观,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感觉。很多复杂的概念和框架图被设计得非常巧妙,让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脉络。比如,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研究背景的梳理,那种条理分明的逻辑推进,就让人感觉到作者对整个学科领域的深度掌握。这不仅仅是一本干巴巴的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质量的尊重。我感觉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位的体现,让人忍不住想时不时地拿出来把玩一番,去感受那种纸墨交香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后续的内容阅读奠定了极佳的基础,让人更加期待深入探索其内在的学术价值。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和严谨性,着实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都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依靠定性的描述或者案例分析,而是大量运用了扎实的计量经济学工具来支撑其论点。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某项政策实施后对基层体育机构绩效的影响,作者构建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模型,对多个变量进行了精确的控制和回归分析。看到那些严密的数学符号和统计学检验结果时,我立刻意识到,这不是凭感觉写出来的东西,而是建立在科学实证基础上的真知灼见。对于那些试图在体育管理领域进行深度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数据分析完美结合。即便我不是专攻量化研究的,阅读这些章节时,也能感受到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推导过程带来的智力快感。它有力地证明了,即便是看似偏向于人文社科的体育管理研究,也完全可以做到像硬科学一样精确和客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