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杨式太极拳述真
定价:21.00元
作者:顾树屏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644065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谦谨淡名利义务传拳艺——忆念傅钟文老师
义务教拳数十载播撒弟子海内外——忆先师傅宗元
一、太极拳的阴阳之理
二、掌握太极拳理的基本要点
三、练太极拳须知
四、杨式太极拳85式连续动作图示
五、杨式太极拳定式动作图解
六、太极拳单式练习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自然,读起来几乎没有晦涩难懂之处,即便是一些非常精微的内功心法,也被作者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描绘出来。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耳提面命。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心静体松”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教导,而是通过描绘一个习练者在不同天气、不同心情下如何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来达到入静状态的具体情景,让读者身临其境。书中大量穿插的,关于如何在高强度对抗中保持松柔的实战思考,更是点睛之笔。很多太极拳书籍只谈套路,却避而不谈如何在对抗中应用,这本书却敢于直面这个问题,并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这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超越了普通的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本融入了实战经验的“武道修行手册”。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那种古朴而又严谨的学术气质所吸引。装帧设计虽然朴素,但内容组织却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拳谱的汇编,更像是一部关于杨氏太极拳历史源流与技击哲学的微型史诗。作者在引言部分对不同历史时期杨家拳法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这对于想探究太极拳“为什么是这样练”的深度学习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套路时所采用的“原理先行,技法随后”的结构。他首先阐明了某一类动作背后的物理学和人体力学原理,然后再落到具体的招式上。这种自上而下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对武术原理的理解深度,避免了机械模仿的弊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已经从“做动作”上升到了“理解劲道”的层次,这才是真正的武术精进之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透露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它不像某些现代武术书籍那样追求快速见效的“捷径”,而是踏踏实实地引导读者回归到太极拳“修炼性命,以达强身健体,乃至技击防身”的本源上来。作者在讲解一些高深概念时,常常会引用古代的经典语录,并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身体感知进行巧妙的结合,使得这些看似陈旧的理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平和、内敛的气质,这与杨氏太极拳追求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是高度契合的。对于那些真正渴望深入了解太极拳内在精神、而非仅仅想学会一套招式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珍贵参考资料,它给予的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武术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对“推手”技术部分的论述上,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高度。推手往往是检验太极拳功力的一道分水岭,也是最容易流于形式化练习的环节。作者将推手的各个阶段,从定步推手到活步推手,再到散手,进行了极其细致的阶段划分和要领提炼。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听劲”的描述细致入微,它不是简单地教你用手去感知对方的力,而是教你如何通过身体的整体结构去“化解”和“引导”对方的来力。他用了很多篇幅来解释如何保持自身中正安舒的同时,将对方的来力导向虚处,这在其他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深入分析。这本书的推手章节,我已经反复研读了不下十遍,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体会,这无疑是作者深厚内功与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武术经典中的一股清流,它没有大肆渲染那些玄之又玄的理论,而是扎扎实实地把杨氏太极拳的精髓剖析得淋漓尽致。我作为一个常年在练习太极拳的爱好者,深知功法描述的清晰度对于习练者有多么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动作的细节,从起势到收势,都配有极其精准的文字描述和清晰的图解。尤其是对“松沉”和“劲力”的阐述,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拳师,将那些难以言传的身体感受,通过恰到好处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我常常发现,一些困扰我多年的拳架问题,在这本书的指引下茅塞顿开。比如“虚领顶劲”的微妙之处,书里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探讨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让我对身体的垂直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杨氏家传武学的敬畏与传承的热忱,文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沉淀了岁月和汗水的智慧,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武术读物可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