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与火的撞击
定价:49.00元
作者:叶子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5043560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08北京奥运会是一个“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盛会。以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文明杂志社出版的《奥林匹克与科技》 (新北京·新奥运珍藏特刊)为蓝本,在国家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隆重推出由四十位影视演播名家、电台主持人联袂共同讲述的百集系列故事《科技奥运之光燃亮百年梦想》。
《光与火的撞击》是以2008年5月17日至8月24日的一百天——恰是国家科技活动周开幕式至北京奥运会闭幕式,讲述见证北京奥运会举办历程中一百个精彩故事。每集由中英文报题、奥运福娃的北京祝福、奥运体育新闻、虚拟情景再现、科技奥运故事等广播艺术的多元素构成,用声音塑造了北京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卡通声音艺术形象。
科技之光与奥运圣火在这里——我们的广播空间里相遇了。光助火势,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圣火燃烧得如此恢弘壮美、五彩斑斓,撞击出科技与广播的和谐联手创新;火借光威,在科技之光强有力的助推下,奥林匹克圣火点燃了四十位影视演播名家、广播主持人的激情合作,撞击出各显声音风格魅力的百集科技奥运故事……
本书以独特的方式——百集系列故事《科技奥运之光 燃亮百年梦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文艺(小说连播)委员会50家会员台隆重推出;又以迅捷高效的广播与出版联手的新创意,奉献给2008北京奥运会一份广播版的精美礼物,奉献给广大读者一本可听可看可欣赏并回味无穷的珍藏读本。
目录
序:光与火的撞击——写在百集广播故事《科技奥运之光燃亮百年梦想》出版开播之际
科技奥运之光燃亮百年梦想
科技的盛会
好运2D08
永不熄灭的圣火
向火炬传递者致敬
科技为火炬传递保驾护航
传播中华文明的”祥云”
圣火传递在世界高峰
科技有多高舞台就有多灿烂
全球都能观看的盛会
奇幻的投影技术
梦想的舞台
奥林匹克的警钟
O01秒我就认出你
奥运场馆中的科技之光
科技点亮场馆:建筑技术与水资源
科技点亮场馆:新型能源的广泛应用
国家体育场:科技炼钢骨的“鸟巢”(01)
国家体育场:科技炼钢骨的“鸟巢”(02)
国家体育场:科技炼钢骨的“鸟巢”(03)
国家体育场:科技炼钢骨的“鸟巢”(04)
游泳中心:蕴含东方灵性的“水”建筑(01)
游泳中心:蕴含东方灵性的”水”建筑(02)
游泳中心:蕴含东方灵性的“水”建筑(03)
国家体育馆:“折扇”中的玄机(01)
国家体育馆:“折扇”中的玄机(02)
北京射击馆:“栋”中取静(01)
北京射击馆:”栋”中取静(02)
五棵松篮球馆:科技幕墙中的秘密(01)
五棵松篮球馆:科技幕墙中的秘密(02)
老山自行车馆:飞驰中的科技(01)
老山自行车馆:飞驰中的科技(02)
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动静生辉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错落的科技之美
北京大学体育馆:飞扬的“中国脊”
北京大学体育馆:与古建筑和谐相处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将阳光请进场馆
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轻穹中的科技(01)
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轻穹中的科技(02)
网球中心:绿色环抱球场(01)
网球中心:绿色环抱球场(02)
丰台垒球场:细节成就的精彩(01)
丰台垒球场:细节成就的精彩(02)
曲棍球场、射箭场:森林中的临时场馆
沙滩排球场:公园中的“阳光沙滩”(01)
沙滩排球场:公园中的“阳光沙滩”(02)
奥运会的“心脏”: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01)
奥运会的”心脏”: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02)
……
点燃激情 传递梦想
附录
后记
作者介绍
叶子,本名叶咏梅,笔名叶子。新中国同龄人,曾在陕北插队2年,文艺兵创作6年。从事广播文学编辑30余年。 先后录制过受听众喜爱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我的父亲邓》、 “中国新教育风暴》、《Ca俱乐部》、《野葫芦引》、“贞观长歌》及世界名著《安娜·
文摘
序言
我很少读到能将哲学思辨与纯粹的动作场面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作品。这本书并非空谈理论,它把“存在意义”、“道德相对论”这些宏大的命题,通过角色一次次生死攸关的抉择来体现。你看到一个角色为了捍卫心中那一点微弱的光明,付出了多少近乎毁灭性的代价。这不是那种非黑即白、高歌猛进的故事,它充斥着妥协、遗憾和那些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那些动作场面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推动情节和揭示人物内心裂痕的关键手段。每一次搏斗,每一次逃亡,都伴随着角色心智的煎熬。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牺牲”这个概念的处理,它被描绘成一个巨大的、沉重的名词,而非一个轻飘飘的形容词。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胜利”的真正含义,也许真正的胜利,是在彻底的失败中,依然保有不屈服于黑暗的勇气。它更像是一部史诗般的挽歌,既悲壮又充满力量。
评分这本新书简直是场感官的盛宴,我从头到尾都被那种近乎原始的、磅礴的力量感所震撼。作者似乎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选择。情节的推进如同慢镜头下的爆炸,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宿命般的张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场景氛围的营造,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阴森潮湿的地下密室,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人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尘土和血腥味。叙事节奏的把控堪称一绝,时而如疾风骤雨,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突然沉寂,留给读者巨大的留白去消化那些沉重的主题,比如牺牲、背叛与救赎的复杂纠葛。我必须承认,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放下书,需要时间平复内心的波澜。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人类意志极限的残酷探索,它挑战了我们对于“英雄”和“恶棍”的传统定义,留下的回味是悠长而复杂的,像一根烧焦的木头,表面漆黑,内里却依然燃烧着微弱却坚韧的火种。
评分这套书的细节处理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作者似乎做足了功课,无论是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运作机制,还是某些专业领域(比如古老的密码学或者某种失传的冶炼技术)的描述,都展现出惊人的专业度和可信度。这种扎实的基础为虚构的故事构建了一个极其稳固的骨架,让读者能够完全沉浸其中,不会因为逻辑上的跳跃而抽离出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信物”的描写,每一个小小的物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情感记忆,作者通过这些实体,巧妙地串联起了跨越数代人的恩怨情仇。这种“见微知著”的叙事手法,让整个世界观显得立体而饱满。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着书中的某个精妙的物理设定或者文化习俗进行搜索,想确认其真实性,这本身就说明了作者构建世界的功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慢读,并且值得反复研读的作品,每一次都会发现新的纹理。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开篇稍微有点慢热,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适应作者搭建的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和人物群像。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仿佛被一股巨大的水流卷入,身不由己。作者的叙事视角转换非常高明,时而是局外人的全知视角,冷静地剖析大势;时而又瞬间拉近到某个配角的内心深处,体会到最微小的个体情绪波动。这种广阔与细微之间的无缝切换,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试图给出简单的答案。当故事到达尾声,很多谜团似乎解开了,但更多的伦理困境却被抛给了读者。它不像很多通俗小说那样提供一个明确的道德标杆让你站队,反而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在心里争论不休: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持续的互动性,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关键指标。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文学领域中,少有的能同时满足智性需求和情感共鸣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宏大叙事题材有点敬而远之,总担心会陷入故事情节的庞杂和人物关系网的错综复杂中迷失方向。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在复杂性中找到了惊人的清晰度。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用词考究,但绝不晦涩,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像是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对心理描写的细腻程度,那种角色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恐惧和渴望,都被毫不留情地剖开,呈现在读者眼前。比如,有段描写真实身份暴露前的那个漫长午后,环境描写几乎是静止的,所有的冲突都内化在了角色的每一次呼吸和眼神交流中,那份压抑感,简直让人手心冒汗。这本书的结构也设计得非常巧妙,多条时间线并行推进,最终汇聚于一个必然的高潮,这种结构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线性叙事作品难以比拟的。读完后,我立刻想回去重读那些早期设下的伏笔,因为现在一切都串联起来了,那份作者的缜密心思让人由衷佩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