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

【XH】 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基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
  • 策略
  • 历史
  • 兵法
  • 古典
  • 战争
  • 智慧
  • 精装
  • 典藏
  • 孙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9284736
商品编码:2948828390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百战奇略-精装典藏本

定价:35.00元

作者:刘基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39284736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军事典籍
  上起春秋,以战讲兵,兵家之大成;下讫五代,以兵论战,战例之典范
  明朝军神刘伯温传世巨作,影响后世六百年军事理论主线,全新超值精装典藏本,全新译注

内容提要


《百战奇略》是一部专门以阐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要特色的古代军事论著,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大明军师的刘基著,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在继承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典兵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战争实践经验所综述和总结的内容丰富的军事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研究战争的思想方法,不仅对宋以后军事思想的应用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今天研究现代战争规律及其指导原则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它采用以单音词设条立目的编纂体例,以古代兵法为立论依据、以古代战例为论证事例的论史结合、正反对比的著述方式,是现存古代兵书早的,在我国军事学术发展史上起着发凡启例的重要作用。
  本书为精装典藏本,经过全新译注,超值放送,是收藏、研究、礼品之佳品。

目录


卷一
一 计战……………………………………………………(2)
二 谋战……………………………………………………(6)
三 间战……………………………………………………(9)
四 选战……………………………………………………(12)
五 步战……………………………………………………(15)
六 骑战……………………………………………………(19)
七 舟战……………………………………………………(23)
八 车战……………………………………………………(24)
九 信战……………………………………………………(27)
十 教战……………………………………………………(30)
卷二
十一 众战……………………………………………………(34)
十二 寡战……………………………………………………(36)
十三 爱战……………………………………………………(39)
十四 威战……………………………………………………(41)
十五 赏战……………………………………………………(46)
十六 罚战……………………………………………………(47)
十七 主战……………………………………………………(49)
十八 客战……………………………………………………(52)
十九 强战……………………………………………………(55)
二十 弱战……………………………………………………(58)
卷三
二十一 骄战……………………………………………………(62)
二十二 交战……………………………………………………(66)
二十三 形战……………………………………………………(68)
二十四 势战……………………………………………………(70)
二十五 昼战……………………………………………………(74)
二十六 夜战……………………………………………………(76)
二十七 备战……………………………………………………(77)
二十八 粮战……………………………………………………(79)
二十九 导战……………………………………………………(81)
三 十 知战……………………………………………………(83)
卷四
三十一 斥战……………………………………………………(88)
三十二 泽战……………………………………………………(90)
三十三 争战……………………………………………………(93)
三十四 地战……………………………………………………(95)
三十五 山战……………………………………………………(98)
三十六 谷战……………………………………………………(101)
三十七 攻战……………………………………………………(102)
三十八 守战……………………………………………………(105)
三十九 先战……………………………………………………(108)
四 十 后战……………………………………………………(109)
卷五
四十一 奇战……………………………………………………(114)
四十二 正战……………………………………………………(118)
四十三 虚战……………………………………………………(120)
四十四 实战……………………………………………………(122)
四十五 轻战……………………………………………………(124)
四十六 重战……………………………………………………(126)
四十七 利战……………………………………………………(129)
四十八 害战……………………………………………………(130)
四十九 安战……………………………………………………(133)
五 十 危战……………………………………………………(136)
卷六
五十一 死战……………………………………………………(142)
五十二 生战……………………………………………………(146)
五十三 饥战……………………………………………………(147)
五十四 饱战……………………………………………………(149)
五十五 劳战……………………………………………………(151)
五十六 佚战……………………………………………………(153)
五十七 胜战……………………………………………………(155)
五十八 败战……………………………………………………(157)
五十九 进战……………………………………………………(159)
六 十 退战……………………………………………………(162)
卷七
六十一 挑战……………………………………………………(166)
六十二 致战……………………………………………………(168)
六十三 远战……………………………………………………(171)
六十四 近战……………………………………………………(173)
六十五 水战……………………………………………………(174)
六十六 火战……………………………………………………(177)
六十七 缓战……………………………………………………(179)
六十八 速战……………………………………………………(182)
六十九 整战……………………………………………………(184)
七 十 乱战……………………………………………………(186)
卷八
七十一 分战……………………………………………………(190)
七十二 合战……………………………………………………(192)
七十三 怒战……………………………………………………(194)
七十四 气战……………………………………………………(196)
七十五 逐战……………………………………………………(198)
七十六 归战……………………………………………………(200)
七十七 不战……………………………………………………(202)
七十八 必战……………………………………………………(203)
七十九 避战……………………………………………………(207)
八 十 围战……………………………………………………(209)
卷九
八十一 声战……………………………………………………(212)
八十二 和战……………………………………………………(214)
八十三 受战……………………………………………………(216)
八十四 降战……………………………………………………(218)
八十五 天战……………………………………………………(220)
八十六 人战……………………………………………………(222)
八十七 难战……………………………………………………(224)
八十八 易战……………………………………………………(227)
八十九 离战……………………………………………………(228)
九 十 饵战……………………………………………………(231)
卷十
九十一 疑战……………………………………………………(234)
九十二 穷战……………………………………………………(236)
九十三 风战……………………………………………………(238)
九十四 雪战……………………………………………………(240)
九十五 养战……………………………………………………(244)
九十六 畏战……………………………………………………(247)
九十七 书战……………………………………………………(249)
九十八 变战……………………………………………………(252)
九十九 好战……………………………………………………(255)
一 百 忘战……………………………………………………(257)

作者介绍


文摘


一计战
  【概述】
  《计战》是《百战奇略》的开宗首篇,它取义于《孙子兵法·计篇》,着重从战略高度阐述实地战争谋划对于赢得作战胜利的重要性。这里的“计”与原文中的“计料”义同,是分析、判断情况的意思。战争是敌对双方在客观条件下,运用主观指导的一种以武力解决胜负的斗争活动。战争双方的任何一方,要想战胜对方,必须首先分析和研究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并根据这种客观实际,制订出正确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只有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才能较多地打胜仗。本篇能够认识
  到这一点,并且进一步揭示了“用兵之道,以计为首”的道理,这是非常可贵的思想。
  本篇所举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讨论天下大势而传为历史佳话的《隆中对》,乃是我国古代战争谋划发展史上的突出典型之一。当时,诸葛亮依据对曹操、刘备、孙权三方以及刘表、刘璋等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诸种条件的精辟分析,为刘备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联孙抗曹”的总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发展,夺取荆、益二州以建立稳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加强实力;然后待条件成熟时,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夺取中原,统一中国。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稳健而又有进取精神的战略构想。刘备后来虽因条件所限而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计划,但他的确是依据诸葛亮“联孙抗曹”的战略谋划,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足鼎立者之一。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①汉末,刘先主②在新野③,三往求计于诸葛亮④。亮曰:“自董卓⑤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⑥比于袁绍⑦,则名微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⑧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⑨据有江东⑩,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阜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注释】
  ①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
  ②刘先主:即三国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东汉远支皇族,字玄德。谥昭烈皇帝,史称“先主”。
  ③新野:诸本皆作“襄阳”,与史载相违,今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校改。
  ④诸葛亮:三国政治家、军事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字孔明。
  ⑤董卓: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汉灵帝时,任并州牧。灵帝死后,他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太师,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后为司徒王允等人设计所杀。
  ⑥曹操:(155—220)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小名阿瞒。
  ⑦袁绍:东汉末封建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字本初。
  ⑧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这里指汉献帝刘协。
  ⑨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今属浙江)人,字仲谋。
  ⑩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东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岸地区为江东。
  三世:指孙坚(孙权父)、孙策(孙权兄)、孙权三世。
  荆州:汉武帝时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一部分地区。东汉沿袭西汉地域,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
  汉、沔(miǎn):即今之汉水。古时,汉水有二源,北源为沔水,西源称汉水。
  南海:泛指南方沿海一带,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二郡,合称“吴会”,其地辖今江苏、浙江地区。
  巴、蜀:即巴郡、蜀郡,辖境为当今四川地区。
  其主:指荆州统治者刘表。
  益州:汉武帝时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四川全境以及云南、甘肃、湖北、贵州部分地区。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刘璋: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中山王刘焉的后代,字季玉,继其父职为益州牧。后刘备率军入川,刘璋出降。
  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阜: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作“殷”;《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太祖赵匡胤父名(弘殷)而援引时改“殷”为“阜”。
  览:通“揽”,采摘、收取的意思。
  戎:我国古代中原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
  越:我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宛、洛:即今河南南阳、洛阳地区。
  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因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
  箪食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民众慰劳所爱戴军队时用以犒献的酒饭食物。
  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译文】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一般将战略谋划放在位。在尚未开战之前,首先要判明将帅贤明愚钝,敌人力量的强大与弱小,兵员数量的多少,战区地形的险峻和平坦,粮草的供应是否充足。只要把敌我双方这些基本情况都了解清楚,然后再出兵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恰如《孙子兵法》所说:“高明的将帅在指导作战时都会有一套很好的法则:判断敌军的实际情况,研究作战取胜的策略,对作战地形和道路远近进行详细的考察。”
  东汉末年,刘备屯兵新野时,曾经三次亲往隆中拜访诸葛亮,向他请教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说:“自从董卓进京以来,豪杰之士纷纷起兵,称雄一方,因此地跨州郡的割据者一时之间数不胜数。曹操跟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实力弱小。但是曹操终能战胜了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天时的便利,也是谋划正确的结果啊。现在曹操已经拥兵百万,挟制皇帝向四方诸侯发号施令,实在不能够直接和他较量。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占有江东,统治时间历经三世,地形险要,民心归附,贤能的人都愿意辅佐他,可以作为今后的盟友,而不可以图谋。荆州北方有汉水、沔水作为屏障;南方临海,资源非常丰富;东连吴郡、会稽郡;西边通往巴郡、蜀郡。真是一个适合用兵的要地啊,但荆州太守刘表却不能守住它。这或许就是上天赠送给将军的,你有意于占据此地吗?益州地势险要,土地广袤肥沃,物产丰盈,天然富饶,高祖就是依托这里而成就了汉室帝业。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在北边虎视眈眈。虽然益州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刘璋不知爱惜民力,有才能的人都对他很失望,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你是大汉皇室之后,信义广播四海,并且广募天下英豪,求贤若渴。如果将军占领荆、益二州,占据险要的地势,对西边和南边的少数民族都友好相处,对外和孙权结盟,对内励精图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你就可以乘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驻扎在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地区挺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兵马北上,行军途中所过州县的百姓,有谁不敢争先恐后地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呢?如果真能做到这些,那么,将军一统天下的大业就能够成功,汉朝统治也就可以复兴了。”刘备听后非常高兴:“说得太好了!”刘备后来为兴复汉室所采取的策略,果然是根据诸葛亮的谋划进行的。
  二谋战
  【概述】
  本篇以《谋战》为题,旨在阐述如何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本篇引自孙子“上兵伐谋”一语,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换言之,也就是运用谋略打破敌人的战争企图,把战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孙子所强调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说不以兵力直接与敌人交战而又能够战胜敌人。可以认为,这是孙子对战争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但是,必须看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力量上处于优势,形势非常有利,并且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主观指导,才有可能不经流血牺牲而达成“全胜”这一理想目标。
  春秋时晋平公为了进攻齐国,先派范昭考察齐国政情。齐相晏婴运用其智谋于宴饮之间挫败了范昭的多次挑衅,从而阻止了晋国即将攻齐的战争图谋。这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个例证。晋国之所以打消进攻齐国的战争企图,固然是晏婴以其聪明才智和计谋挫败晋使范昭肆意挑衅的结果,但也不能不看到,齐国自桓公开创的霸主地位,虽然到了景公时期已经丧失,但齐国仍不失为中原大国之一。晋平公要发动攻齐战争,对此是不能不有所顾忌的。这也正是他首先派人考察齐国政情,尔后决定进攻与否的根本原因。
  【原文】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①。
  春秋时,晋平公②欲伐齐,使范昭③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④觞⑤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⑥。公曰:“寡人之樽进客。”
  范昭已饮,晏子⑦彻⑧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⑨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⑩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观范昭非陋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
  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得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注释】
  ①上兵伐谋: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篇》。
  ②晋平公:春秋晋国国君,悼公之子,姬姓,名彪,前557年到前532年在位。
  ③范昭:春秋晋国大夫。
  ④齐景公:春秋齐国国君,庄公之弟,姜姓,名杵臼,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觞(shāng):古代盛酒器。这里作动词,以酒招待的意思。
  ⑥樽酌:樽(zūn),本作“尊”,酒杯;酌,斟酒、饮酒的意思。
  ⑦晏子:即晏婴。春秋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
  ⑧彻:通“撤”。
  ⑨太师:同“大师”,中国古代乐官名。
  ⑩成周之乐:诸本皆作“成周公之乐”,与史载不符,故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校改。成周,古地名,即西周的东都。成周之乐,谓周天子之乐曲。
  瞑臣:谓眼睛失明之臣。春秋晋国乐师师旷生而目盲,善辨声乐。齐国乐官太师以“瞑臣”自称,自谦之意,未必也是盲人。
  仲尼:即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樽俎:俎(zǔ),古代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樽俎,即盛酒肉的器具,这里指筵席。
  本篇史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

序言



《兵学十八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 《兵学十八篇》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谋略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并非某位单一军事家的独著,而是汇集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军事智慧,经过历代军事家和学者的提炼、补充和发展而成。它犹如一座军事思想的宝库,囊括了从战略全局到战术细节,从治军方略到心理博弈的方方面面,为后世的军事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 《兵学十八篇》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军事思想也随之蓬勃发展。孙子《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朴素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吴起《吴子兵法》的严明军纪和训练方法,以及孙膑《孙膑兵法》的奇谋诡道,都为《兵学十八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历代兵事,以及东汉的曹操,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也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如《孙子略解》等,他对兵法的理解和应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军事理论研究更加活跃。军事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经典的兵法进行阐释和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制度的完善,《兵学十八篇》逐渐趋于定型,成为一部集大成的军事著作。许多军事家和文人都曾对其进行注释和评论,使得这部著作的思想更加丰富和系统。 元明清时期,《兵学十八篇》更是成为了兵家必读之书,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教育和实践。许多重要的军事著作,如《武经总要》、《历代军事名臣传》等,都对《兵学十八篇》的思想有所借鉴和吸收。可以说,《兵学十八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历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所积累的军事智慧和经验。 十八篇的宏大视野,全景式的军事学 《兵学十八篇》的名称“十八篇”,顾名思义,包含十八个章节或篇章。每一个篇章都聚焦于军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虽然具体的篇目名称和侧重点在不同的版本和解读中可能略有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战略谋划与全局观: 战略篇章往往着重于战争的全局性、整体性和长期性。它强调“庙算”的重要性,即在战争爆发前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利弊、决心等进行周密分析和预判。这包括对国家政局、经济实力、民心士气、地理环境等大局因素的考量,以及如何制定长远的总战略,确立战争的目标和方向。战略篇章也深入探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以及如何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在战争爆发前就取得优势,甚至避免战争的发生。 兵力运用与战役指挥: 这是《兵学十八篇》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合理地组织和调动兵力,如何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作战方式。这包括对兵种的配置、部队的编组、行军布阵的原则、兵力迂回包抄、分割围歼等战役战术的论述。篇章中还会涉及如何利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如何实施伏击、奇袭、诱敌等作战手段,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将帅之道与领导艺术: 优秀的将帅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兵学十八篇》深刻地探讨了将帅应具备的品质、能力和领导艺术。这包括勇、谋、仁、智、信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如何有效地指挥军队,如何激励士气,如何与士兵建立信任,如何做出艰难的决策。篇章还强调了将帅的责任感,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 情报侦察与信息战: 在古代战争中,情报的价值不亚于刀枪。《兵学十八篇》对情报侦察给予了高度重视,详细阐述了如何获取敌方情报,包括使用间谍、侦骑、以及通过观察敌方动态等方式。同时,它也强调了信息的保密和反侦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虚假情报来迷惑敌人。信息战的思想在其中也有所体现,即通过传播有利于己方的消息,扰乱敌方的军心和判断。 后勤保障与军需供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学十八篇》认识到后勤保障是支撑战争持续进行的基础。它关注粮草、军械、医疗、运输等各个方面的后勤需求,并提出了如何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后勤,如何保障军队的供给,以及如何应对后勤可能出现的危机。 军纪、训练与士气: 严明的军纪、刻苦的训练是打造精锐之师的基石。《兵学十八篇》详细论述了军纪的重要性,如何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军纪,以及如何通过严格的训练来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同时,它也深刻理解士气对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如何通过政治教育、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方式来提升军队的士气。 地形、天时与地利: 自然条件对战争的影响至关重要。《兵学十八篇》深入分析了地形、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如何影响作战,以及如何利用地利、避开天时不利。它强调“知天知地”的重要性,并为如何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进行作战提供了指导。 心理博弈与“攻心为上”: 战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意志和心理的较量。《兵学十八篇》深刻地认识到“攻心为上”的道理,即通过瓦解敌人的斗志、动摇敌人的决心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它探讨了如何利用心理战术,如制造恐慌、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等,来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 军事伦理与战争的正义性: 尽管古代战争常常伴随着残酷,但《兵学十八篇》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军事伦理思想,强调战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以及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反思。一些篇章可能探讨了战争的起因、目的,以及如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杀戮。 谋略与奇策: 除了常规的战术运用,《兵学十八篇》也包含了大量关于奇谋诡道的论述,即如何在特殊情况下,通过出人意料的手段来取得胜利。这包括各种计谋、圈套、陷阱的运用,以及如何利用敌人的弱点来实施出奇制胜的打击。 思想的精髓,历久弥新 《兵学十八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弥新,在于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它并非僵化的条文,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和灵活的原则。 “道”的哲学思想: 《兵学十八篇》深受中国传统哲学“道”的影响,强调顺应自然、符合规律。它主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将战争置于国家命运的高度来审视,并强调战争的决策需要审慎和深思熟虑。 辩证的思维方式: 书中充满了辩证的观点,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虚实”、“奇正”、“攻守”等。它认识到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强调在战争中要灵活应变,避免执迷于一种模式。 以人为本的思想: 尽管是军事著作,但《兵学十八篇》并未忽略人的因素。它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视民心向背,也强调要关心士兵、激励士气。在某种程度上,它也体现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整体的系统观: 《兵学十八篇》将战争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战略到战术,从政治到经济,从后勤到心理,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它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要求指挥者具备全局观和系统思维。 强调“智”的运用: 孙子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充分体现了《兵学十八篇》对运用智慧和谋略的推崇。它认为,最高的胜利是通过智谋取得,而非单纯的武力对抗。 《兵学十八篇》的当代价值 尽管《兵学十八篇》诞生于古代,但其思想精华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战略决策的智慧: 在国际关系、商业竞争、甚至个人发展中,都需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周密的谋划能力。《兵学十八篇》提供的关于全局分析、风险评估、以及制定长期目标的思想,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具有重要启发。 组织管理的能力: 《兵学十八篇》对军队的组织、管理、纪律、士气等方面的论述,可以转化为现代组织管理的宝贵经验。如何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情报分析与信息运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收集、分析和运用信息,如何辨别真伪,如何进行信息战,都是《兵学十八篇》所强调的。 危机应对的智慧: 面对突发事件和危机,《兵学十八篇》中关于灵活应变、果断决策、以及稳定人心的思想,可以提供宝贵的指导。 领导力的培养: 《兵学十八篇》对将帅品质和领导艺术的探讨,对于培养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如何建立威信、如何激发团队潜能,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兵学十八篇》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军事经典,它所蕴含的深刻智慧和普遍原则,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更是世界军事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阅读《兵学十八篇》,不仅仅是了解古代的战争,更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应对挑战的智慧,一种通往胜利的哲学。它如同一个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等待着后人去发掘和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大致领略了这本书深层次的战略构架,它的论述角度之刁钻,思维之缜密,简直令人叹服。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兵书解读,这里的分析是真正深入到了古代军事家们的“心法”层面。作者仿佛是一位深谙人性与局势的智者,他剖析的每一个“略”,都不是孤立的技巧,而是与大局、与时机、与士气紧密相连的系统工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虚实相生”的那几章,其阐述的辩证关系,拿到现代商业竞争中去印证,也同样是金玉良言。这种跨越时空的洞察力,才是真正高手的标志。它不是教你如何打一场胜仗,而是教你如何构建一个“必胜”的战略框架。读完之后,感觉看待问题的方式都开阔了许多,思考问题的深度也提升了一个量级。

评分

这本《百战奇略》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套需要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心法秘籍,而不是一目十行、读完即忘的快餐读物。它的价值在于长期的浸润和内化。我甚至专门为它设置了一个固定的阅读时间,通常是在清晨,在万籁俱寂之时,去细细品味其中关于谋略的微妙之处。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更注重内在修为的培养,它强调的不是战场的血雨腥风,而是运筹帷幄之时的心境和洞察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道”的追求,而非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层次的地图。它不愧是能被奉为经典的传世之作,值得每一个追求深度思考的人拥有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皮质封面的纹理细腻,那种复古的油墨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内页的纸张选得极佳,厚实又不失光泽,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汉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字体和排版,古朴的风格与书名《百战奇略》的气质完美契合,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要知道,现在很多精装书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在细节上总会偷工减料,但这本书显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光是看着它安静地陈列在书架上,就觉得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更别提它蕴含的那些智慧结晶了。收藏价值极高,不仅仅是内容,单是这份实体带来的满足感,就值回票价了。那种触手可及的质感,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些担心,认为这种“精装典藏本”往往徒有其表,内容上可能会做删减或者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过度“润色”。但阅读深入后,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忠实度非常高,保留了原典的精髓和语言的原始张力,没有那种为了“通俗易懂”而牺牲掉的棱角。相反,它通过高品质的载体,反而将那种久经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和力量感更好地传递了出来。比如在阐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时,那种坚实的防御姿态和主动等待的战略耐心,通过精装本的沉稳气质被完美烘托,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踏实和自信。这种对文本原意的尊重,是真正的典藏版应有的风骨。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非军事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如何高效地吸收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古代典籍,是一个挑战。然而,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注释部分详略得当,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遗漏关键的背景知识,让我在理解那些晦涩的古义时,始终能保持顺畅的阅读体验。更妙的是,它在关键段落后附带了现代案例的简要对比,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抽象的“奇略”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古书,而是在听一位耐心、学识渊博的老师,将尘封的智慧一一剥茧抽丝地呈现在眼前。这套注释系统,本身就值得称赞,体现了编者对普及和传承的极大诚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