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式太极基础22式拳-BOOK+DVD
定价:29.80元
作者:马畅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46410197
字数:
页码:12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易”文化和“道”文化渊源精髓的传承,是一颗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璀璨明珠。它是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其内容博大精深,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使不同人在太极理论的指导下有不同层次的参悟。
内容提要
陈式太极基础22式
中国太极名家、全国冠军示范教学,全套标准演练,多角度展现,
详解动作练习与指导,逐式教学,简洁精要,轻松学练
◎提炼于陈式传统太极拳
◎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的陈式太极拳入门标准套路
◎套路简洁明快,易学好练,灵活性强
◎健身与技击一体,心性与劲力齐增
◎内为意气运动,外为螺旋缠绕运动
◎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虚实相生、动静相合、上下相随
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冠军
陈式太极第十三代正宗传人 马畅示教
技术顾问:马国相(中国太极十大名师之一)
目录
章 中华文化奇葩——太极拳
节 由道至武、至大无极的太极拳
第二节 太极之用——强其体魄,养其性情
第二章 陈式太极拳——包容万家,独树一帜
节 太极正宗——陈式太极拳
第二节 陈式太极拳的拳术特点
第三节 陈式太极拳的练功要领
第四节 陈式太极拳练习前的准备活动
太极拳练习守则
第三章 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
节 太极拳的礼仪
第二节 太极桩功
第三节 太极拳的基本手型与步型
第四章 陈式太极基础22式练功堂
第五章 陈式太极拳功法进阶
节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练习方法
第二节 陈式太极拳内气的练习方法
第三节 陈式太极拳鉴赏
太极名门,高娣——马畅
作者介绍
马畅,
中国“太极名家大讲堂”获邀的年轻名家
陈式太极第十三代正宗传人
全国武术太极拳锦标赛全国冠军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
文摘
特点一 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陈式太极拳强调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攻防含义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不深刻理解,悟不到技击真谛。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特点二 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陈式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知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这是其他拳法和体育运动少有的特点。
特点三 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他模仿的动、摇、屈伸、仰储、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
序言
章 中华文化奇葩——太极拳
节 由道至武、至大无极的太极拳
第二节 太极之用——强其体魄,养其性情
第二章 陈式太极拳——包容万家,独树一帜
节 太极正宗——陈式太极拳
第二节 陈式太极拳的拳术特点
第三节 陈式太极拳的练功要领
第四节 陈式太极拳练习前的准备活动
太极拳练习守则
第三章 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
节 太极拳的礼仪
第二节 太极桩功
第三节 太极拳的基本手型与步型
第四章 陈式太极基础22式练功堂
第五章 陈式太极拳功法进阶
节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练习方法
第二节 陈式太极拳内气的练习方法
第三节 陈式太极拳鉴赏
太极名门,高娣——马畅
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它名字里“陈式”这两个字去的,因为我对陈氏太极那种刚柔并济、螺旋缠丝的特点非常感兴趣。拿到手翻阅后,发现作者在讲解招式时,不仅仅是停留在动作的表面,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阐述每个动作背后的劲路走向和缠丝的运用。比如讲到“野马分鬃”时,书里竟然细致地分析了手臂在运动过程中如何通过腰胯的带动,形成一个由内而外的螺旋力,这点我在其他很多资料里都没见过这么深入的剖析。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似乎还涵盖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方法论,比如如何通过桩功来建立“棚劲”,以及如何配合呼吸来调整身体的松紧度。虽然我还没完全消化书里的所有内容,但光是研究这些深层次的内功心法部分,就已经让我感觉物超所值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武学心法”的普及读本,而非简单的动作手册,对于想真正理解陈式太极精髓的人来说,绝对值得入手。
评分我主要用这本书来指导我日常的晨练,所以对它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最基础的预备势到收尾动作,过渡得非常平滑自然,几乎找不到断裂感。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似乎非常注重运动损伤的预防。在描述一些对膝盖和腰部有较大要求的动作时,它会特别提示“慢练”或者“调整步幅”,这对于我这种中年练习者来说太重要了。我之前练别的套路时就受过伤,所以对安全提示非常敏感。这本书里关于“松沉”的讲解,给出了很多非常具体的身体感受描述,比如“感觉脚底像吸盘一样吸住地面,但膝盖却保持放松”,这种具体到体感的描述,比抽象的理论指导有效得多。而且,书本的开本大小适中,方便我带到公园里,随时对照着练习,查找起来也很方便,不会因为太厚重而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那种淡雅的墨绿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拿到手里就有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我本来只是想找一本比较系统的入门教材,没想到这本书在图文排版上做得这么细致。特别是那些分解动作的图片,光影处理得非常到位,能清晰地看出关节的转动方向和身体重心的转移过程,这对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试着跟着书上的图解比划了一下,发现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细节,比如“掤”和“捋”的区别,都有专门的注解和图示来区分,不像有些书只是简单地画个动作就带过去了。而且,书里似乎还附带了一个播放列表或者二维码,方便我们跳转到配套的视频资源,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自学效率。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拳理时的那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没有过多晦涩的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太极的核心概念,让人读起来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总体来说,光是作为一本工具书来看,它的实用性和美观度就已经非常出色了。
评分这本书的辅助材料,也就是那个DVD的内容,简直是锦上添花。我通常是先自己对着书上的图文研究领会动作的要领,然后立即打开DVD进行比对。视频的拍摄角度非常专业,不仅有远景展示套路的全貌,还有很多特写镜头,专门对准了手掌的翻转、肘部的沉垂这些关键部位。最赞的是,视频的解说语速适中,而且讲解的重点和书本上划出的重点是高度一致的,形成了一种完美的互补。我发现,光看书可能理解不到位的一个细节,只要在视频里看到一次正确的示范,立刻就茅塞顿开。这种“立体化”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加速了我对动作的掌握速度。而且,光盘里的讲解老师声音沉稳,语调平和,听着让人很放松,不会因为急躁而影响练习的心境。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反复观看学习的初学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影音支持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非常执着的人,买书看重的是它的“正宗”和“传承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从开篇的太极哲学概述到具体的拳谱讲解,你能感觉到一股浓厚的传统武术氛围。它在介绍每一式的名称起源和历史渊源时,用词考究,引经据典,读起来很有味道。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个式子旁边标注的“功用提示”,这些提示不仅仅是讲它能防御或攻击哪里,更多的是在提示练习者应该如何用意念去引导气血的运行。比如,在介绍某个转身的动作时,它会提醒读者想象自己是身处水流之中,这样就能自然地做到“松沉”和“顺随”。这种结合了哲学思辨和身体实践的教学方式,非常契合我个人的学习习惯。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很深厚,没有那种粗制滥造的教学口吻,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娓娓道来,让人心生敬畏和亲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