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們內心的衝突-雙語譯林 壹力文庫-093
定價:28.8元
作者:卡倫·霍妮,王作虹
齣版社: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44754149
字數:126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我們內心的衝突
新弗洛伊德主義代錶人物
精神分析心理學傢霍妮成熟之作
直麵矛盾掙紮的內心找迴真實的自我
經典著作中英對照
買一贈一
買中文版送英文版
內容提要
《雙語譯林:我們內心的衝突》討論瞭人內心主要的衝突類型和它們的各種錶現形式,分析並歸納瞭各種相互矛盾的態度和傾嚮,指齣瞭被這些衝突所擾之人旨在解決衝突的努力怎樣導緻失敗並陷入惡性循環,提齣瞭解決這些衝突的切實可行的建議及設想。
目錄
作者介紹
卡倫·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醫學博士,德裔美國心理學傢和精神病學傢,20世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傢之一,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錶人物,繼承並發展瞭弗洛伊德學說。霍妮是社會心理學早的倡導者之一,主張以文化決定論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著有《我們時代的神經癥人格》《自我分析》《我們內心的衝突》《精神分析的新方嚮》《神經癥與人的成長》和《女性心理學》等。
譯者簡介:
王作虹,翻譯傢,緻力於心理學、哲學等方麵的翻譯工作,曾翻譯過榮格、柏格森、卡倫·霍妮等西方哲學傢的作品。齣版的譯著主要有《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人的本性與命運》和《人,學術者》等。
文摘
章強烈的神經癥衝突
首先我要申明:有衝突並非就是患瞭神經癥。生活中總有我們的興趣、信念與周圍的人發生衝撞的時刻。所以,正像在我們與環境之間經常發生這類衝突一樣,我們內心的衝突也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動物的行為主要取決於本能。它們的、育雛、覓食、防衛等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被決定瞭的,不以個體的意誌為轉移。相反,人類能夠做齣選擇,也必須做齣選擇。這既是人的特權,也是他的重負。我們也許必須在兩種相反的欲望之間決定取捨。比如,我們想一人獨處,又想有人做伴;我們既想學醫,又想學音樂。或者,在我們的意願與義務之間有衝突。例如,有人陷入睏難正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卻渴望與情人幽會;我們也許左右為難,既想贊同彆人,又想反對他們。後,我們也許動搖於兩個價值觀念之間。比如,戰爭期間我們相信冒險齣徵是義務,但也認留下來照看親人是責任。
這類衝突的種類、範圍、強度主要取決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文明。如果文明保持穩定,堅守傳統,可能齣現的選擇種類則是有限的,個體可能發生的衝突也不會太多。但即使是這樣,衝突也並沒有消失。一種忠誠會與另外一種忠誠相矛盾;個人欲望會與集體義務相矛盾。但是,如果文明正處於迅速變化的過渡階段,此階段中相互根本矛盾的價值觀念和極為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時並存,那麼,個人必須做齣的選擇就多種多樣而難以決定瞭。他可以人雲亦雲,也可以我行我素;可以依附於某個集體,也可以獨自隱居;可以對成功錶示崇拜,也可以對之錶示衊視;可以堅信有必要嚴厲管束兒童,也可以認為應該放任自流。他可以相信男人和女人應該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也可以認為男女應該有同一個標準;他可以認為兩是人的情感錶現,也可以認為它與情感並無關係;他可以懷有種族偏見,也可以認為人的價值不取決於膚色或鼻形。他還有諸如此類的其他許多選擇。
無疑,生活在我們的文明之中的人,必須經常進行這樣的選擇。所以,在這些方麵,我們有衝突,那是不足為怪的。但令人吃驚的事實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些衝突,所以也拿不齣什麼具體辦法來解決這些衝突。他們一般都是讓自己任隨事件的擺布。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實際狀況,做瞭妥協還不知道,捲入瞭矛盾還不清楚是怎麼一迴事。我這兒指的是正常人,一般的、沒有神經癥的人。
所以,要認識到矛盾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做齣決策,是有前提條件的。這樣的前提有四重性: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願望是什麼,或者更重要的是,明白我們的感情內容是什麼。我們是真的喜歡某人,還是因為我們應該喜歡他於是就自以為喜歡他瞭?假如我們的父母去世瞭,我們是真正悲傷,還是隻照慣例錶示一番感情?我們是真正渴望當律師或醫生,還是因為那種職業在我們眼中顯得體麵和有利可圖?我們是真正想要使自己的子女幸福和有獨立能力,還是隻是口是心非地錶示這種意願?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發現這類問題看來簡單卻不好迴答,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受和需要是什麼。
由於衝突常與信念、道德觀等有牽連,所以,隻有我們已經具備瞭一套價值觀念,纔談得上認識那些衝突。從他人得來的、還沒有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的觀念,很少導緻衝突,也很少能指導我們做齣決策。當我們受到新的影響時,這樣的觀念很快就被放棄,由新的觀念取而代之。如果我們把彆人看重的價值觀簡單地拿過來當作自己的,那麼,本來以我們的利益為中心的衝突就不會發生瞭。例如,假如一個兒子從不對心胸狹窄的父親有所懷疑,那麼,在父親要他從事一項他不喜歡的職業時,他心中就不會發生什麼衝突瞭。已婚男子如果愛上瞭另一個女人,他實際上就陷入瞭衝突之中。在他無力確立自己對婚姻的信念時,他便乾脆選擇阻力小的途徑,而不去麵對衝突做齣決定。
即使我們認識到瞭這樣的衝突,我們必須願意而且能夠摒棄矛盾的兩方麵中的一麵。但極少有人能做到斷然取捨,因為我們的感情和信念是混淆不清的。也許,說到底還因為我們多數人並沒有強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不能有所捨棄。
後,要做齣一項決策,其前提條件是決策人願意並有能力對決策負責。這當然包含做齣錯誤決策的危險,但決策者願意承擔後果而不會怪罪他人。決策者會有這種想法:“這是我的選擇,我自己的事。”他必須首先具有內在的力量和獨立性,我們現在多數人都達不到這一要求。
由於我們當中許多人都陷在衝突的桎梏中(盡管我們沒有意識到),所以我們便趨嚮於以妒忌和羨慕的心情去看待那些似乎悠然自得、毫無這類衝突的人。這種羨慕也許不是沒有道理的。那些人可能是強者,他們確立瞭自己的一套價值。或者,由於時間的流逝,衝突的威力已消失,做決策已無必要,他們便獲得瞭一種從容沉靜的風度。但外錶也可能隻是假象。常常,我們欣慕的人由於他們缺乏熱情、隨波逐流或投機取巧,而沒有能力真正麵對衝突或靠自己的信念去設法解決衝突,所以,他們並無主動意誌,隻是偷懶取巧而占瞭便宜罷瞭。
能夠在體驗衝突時又意識到衝突,盡管這可能叫人痛苦,卻可以說是一種寶貴的纔能。我們愈是正視自己的衝突並尋求自己的解決方法,我們就愈能獲得更多的內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隻有當我們願意承受打擊時,我們纔能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虛假的冷靜植根於內心的愚鈍,絕不是值得羨慕的,它隻會使我們變得虛弱而不堪一擊。
當衝突是關於生活的基本問題時,要認識它和解決它就更加睏難瞭。但隻要我們有足夠的活力,在原則上就能夠正視和解決衝突。教育工作能夠極大地幫助我們獲得對自身的更多的認識,發展我們自己的信念。我們認識到與選擇有關的諸因素的意義之後,就能看到奮鬥的目標,找到我們生活的正確道路。
然而,一般人認識並解決衝突時所固有的睏難,對一個患有神經癥的人來說,則更為巨大瞭。必須說明,神經癥一直是個程度問題。我所說的“神經癥患者”,指的是“已經達到病態程度的人”。他對自己的感情和欲望的意識已經衰退。通常,他能有意識地、清楚地體驗到的感情是恐懼和憤怒,這往往是彆人擊中他的弱點時他的反應。不過,甚至這種反應也可能被他壓抑下去。這樣典型的神經癥患者的確存在,他們受強製性標準的影響太深瞭,失去瞭自己決定方嚮的能力。在那些強迫性傾嚮的支配下,病人連斷然捨棄的能力都幾乎喪失瞭,更不用說完全失去對自己負責的能力瞭。
……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低調而富有哲學意味,書名《我們內心的衝突》更是直擊人心,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的真實狀態。我一直相信,瞭解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瞭解我們內心的衝突,則是認識自我的關鍵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看似無法理解的行為而感到睏惑,比如明明知道某件事是錯誤的,卻還是忍不住去做;比如明明想要錶現得自信,卻總是被內心的不安所睏擾;比如明明渴望親密關係,卻又常常不自覺地推開彆人。霍妮的書,就用一種非常係統和深刻的方式,為我們解析瞭這些“為什麼”。她提齣的“基本衝突”概念,我覺得非常精闢,它概括瞭人類在麵對生活和人際關係時,所産生的幾種核心的、常常是矛盾的驅動力。我特彆好奇書中對於“傲慢”和“自卑”的分析,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情緒,在我們的內心可能有著怎樣的微妙聯係?這本書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審視自己,不再簡單地用“好”或“壞”來評價自己的行為,而是嘗試去理解它們背後的動機和衝突。
評分看到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我就立刻被吸引瞭。譯林齣版社的齣品,加上“雙語”的標簽,就已經預示著這是一本值得深入品讀的作品。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僅僅是翻閱和初步涉獵,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卡倫·霍妮那深邃的洞察力。這本書的名字《我們內心的衝突》本身就極具概括性,它觸及到瞭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曆的、深藏於心底的矛盾與掙紮。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外在的壓力和期望所裹挾,忙於應對工作、人際關係、社會角色的扮演,卻鮮少有機會真正停下來,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些拉扯。霍妮的理論,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視角,去理解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情緒和行為背後的根源。她提齣的“基本衝突”,例如依戀、競爭、獨立等,都非常具有普適性,仿佛就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而持久的內心鬥爭的精準描摹。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理想化自我”的部分感到好奇,這種追求完美的傾嚮,究竟是驅動我們前進的動力,還是束縛我們自由的枷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是我非常欣賞的,雖然是翻譯過來的,但依然保持瞭邏輯的清晰和思辨的深度,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有一種抽絲剝繭、撥雲見日的暢快感。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也更理解身邊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緻,可以看齣是用心製作的。書名【XH】《我們內心的衝突》更是直接戳中瞭我一直以來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好奇。我一直覺得,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有時候,我們想要追求自由,卻又害怕孤獨;有時候,我們渴望被愛,卻又擔心被傷害。這些內心的拉扯,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維艱。霍妮的這本書,聽起來就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理清這些亂麻的指南。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它會深入剖析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易察覺的鬥爭,幫助我們理解這些衝突的根源,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選擇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理想化自我”和“現實自我”的討論很感興趣,我常常感覺自己內心住著一個“我應該成為的樣子”,但現實中的我卻又常常達不到那個標準,這種落差感帶來的焦慮,是我一直想要去理解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一種對人生智慧的啓迪,它讓我相信,通過理解內心的衝突,我們能夠更好地接納自己,也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
評分這本書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份心理地圖,指引我探索自己內心那片復雜而又迷人的未知領域。作為一名對心理學一直保持著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常常在生活中感到一些難以名狀的睏惑,比如為什麼我明明想要改變某些習慣,卻總是難以堅持;為什麼在某些情境下,我會錶現齣與我真實想法截然不同的行為;為什麼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自己活成瞭彆人期待的樣子,而不是真正的自己。這本書的名字《我們內心的衝突》,就如同一個閃爍的信號燈,提醒我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就隱藏在“衝突”之中。霍妮的理論,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說教,而是充滿瞭一種溫和而深刻的關懷,她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剖析瞭那些我們在人際交往、職業發展、自我認知等各個層麵都會遇到的糾結。我尤其對她關於“神經癥性需求”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卻又根深蒂固的渴求,竟然能夠對我們的行為産生如此大的影響。我常常會反思自己,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是不是也存在著過度依賴、過度競爭或者過度疏離的傾嚮?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並非“不夠好”,而是我們內心的某些衝突在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
評分這本書的譯本質量讓我非常驚喜,譯林齣版社的專業性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體現,流暢自然的雙語對照,使得閱讀體驗極佳。我之前也讀過一些心理學類的書籍,但很多時候會因為翻譯的生硬或者理論的晦澀而望而卻步。而《我們內心的衝突》,即便在閱讀英文原版的部分,我也能感受到作者思路的清晰和錶達的精準。書名本身就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它直接指嚮瞭人類內心最普遍、最難以迴避的一個主題——衝突。我們每個人,在生活的洪流中,都在經曆著各種各樣的拉扯: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欲望與道德的衝突,自我與他人的衝突,過去與現在的衝突。霍妮的書,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分析和理解這些衝突的工具,她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潛藏在我們意識深處的矛盾,以及這些矛盾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行為模式和人際關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無意識”的探討所吸引,那些我們自己可能都未曾察覺的動機和需求,竟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原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