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定价:47.50元
作者:薛文忠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129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怎样将武术这一的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是摆在当今各个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将会以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指出其原因,从学校、学生以及国家等多个视角提出改进的意见及措施。笔者希望通过《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够为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目录
作者介绍
薛文忠,男, 1968年7月24日出生,籍贯海南,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体育学院竞赛训练处副处长、体育健康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武术散打理论与实践,运动能力测评。
1992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1994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工作。曾多次参加世界散打比赛裁判工作,主持广东省散打比赛及公安散打比赛的裁判工作。多次被邀请到各地讲学,2009年被指派代表中国教练到孟加拉国从事散打训练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
现已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课题,等省部委级课题12个;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主编了全民健身指导书《体育与健康教程》,等4部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仿佛一位功力深厚的武术大家在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所论述领域的深刻洞察和敬畏之心。作者似乎对武术精神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执着,他没有采用浮夸的辞藻去渲染“套路”或“招式”的华丽,而是着重探讨了其背后的哲学意蕴和社会功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那种“行如流水,意如磐石”的节奏感,即便是描述较为抽象的理论部分,也总能通过精准的术语和清晰的逻辑链条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使人茅塞顿开。特别是他对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这种近乎“内功心法”般的叙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专注度,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论断的重量和分量,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去体悟其内在“气韵”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摆脱了传统体育学研究中常见的客观化和量化倾向,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观察者”姿态。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很少直接给出“好”或“不好”的简单判断,而是致力于挖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武术精神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得以存续和演变。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讨论,增添了一层鲜活的生命力。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那些坚守传统、默默耕耘的武术传承人的尊重与共鸣。他笔下的“人才培养”,与其说是技术传授,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浸润和人格的塑造,这使得这本书跳脱出了单纯的专业教材范畴,具备了更广泛的文化反思价值,对于任何关心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挑战的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富有古典韵味的宣纸纹理,搭配沉稳的墨绿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翻阅时,我注意到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而又不失韧性,阅读时触感极佳,即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内页的排版也体现了专业性,字体清晰易读,段落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体视觉感受非常舒适。尤其是章节标题和重点内容的加粗处理,逻辑性很强,让人能迅速抓住核心信息。装订工艺也十分牢固,书脊平整,书页之间连接紧密,即便我经常带着它在不同场馆间奔波,它也依然保持着完好的形态,这对于经常翻阅工具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无疑达到了高水准的出版质量,光是捧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让人对内部内容的期待值也随之飙升。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尊重与传承。
评分读完之后,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内容不够,而是因为作者抛出了太多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它们如同散落在棋盘上的重要棋子,引导着我的思绪不断向外延伸。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让读者得以从一个全新的制高点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训练方法和教育理念。特别是书中对于“传承的断裂点”的探讨,虽然没有提供现成的药方,但却精准地指出了病灶所在,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非常可贵。它激发了我去重新审视我们现有教育体系中,哪些元素是真正需要被固化和强化的,哪些又是因为时代变迁而必须被审慎调整的。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具体的拳法动作,而是关于“如何为未来培养出真正具有文化担当的体育人才”这一宏大命题的无尽回响。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展现出一种古典的对称美学,各个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极为巧妙,如同太极推手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绝无生硬的转折。它似乎遵循着一套内在的韵律,从基础理论的奠基,到实践模式的探讨,再到未来发展的展望,每一步都踏得稳健有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阐述理论时,常常会引用一些我从未在其他武术专著中见过的古代典籍片段,这些看似零散的引文,实际上构成了支撑其论点的坚实基座,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和历史厚度。这种“引经据典”的手法,使得全书的论述不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上。这种严谨的“搭骨架”和“填血肉”的过程,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思路前行的同时,也仿佛经历了一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建构之旅,收获远超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