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寅 编
图书标签:
  • 乐器
  • 中国乐器
  • 东方乐器
  • 博物馆
  • 馆藏
  • 乐器图录
  • 音乐
  • 文化
  • 艺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
ISBN:9787556600878
商品编码:2951439593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
  • 作者:编者:史寅
  • 定价:180
  •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55660087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9-01
  • 印刷时间:2015-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9

编辑推荐语

史寅主编的《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为四色图集,收录内容为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的馆藏乐器。 全书分为“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四大部分,每件乐器除图片展示外,还附有中英文对照的乐器简介。

目录

中国古代乐器
弦呜乐器
古琴“海云”
古琴“鹤鸣”
古琴“碧海秋涛”
古琴“空谷流泉”
曾侯乙十弦琴
曾侯乙五弦器
曾侯乙瑟
鸡公山小瑟
唐传正仓院五弦琵琶
唐传正仓院四弦琵琶
大忽雷
小忽雷
小箜篌
洋琴
体鸣乐器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磬
江陵彩绘磬
犉于
铜鼓
膜鸣乐器
虎座鸟架鼓
扁鼓
气呜乐器
贾湖骨笛
淅川石排箫
鱼形陶埙
陶埙
凤箫

曾侯乙篪
曾侯乙笙
曾侯乙排箫
曾侯乙排箫
中国现代乐器
弦呜乐器
二胡
长沙二胡
京胡
京二胡
中胡
高胡
坠胡
四胡
板胡
改良二胡
革胡
小革胡
小三弦
大三弦
南音二弦
南音琵琶
琵琶
柳琴
……
中国少数民族乐器
弦鸣乐器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气鸣乐器
外国民族乐器
弦鸣乐器
体鸣乐器
膜鸣乐器
气鸣乐器
东方乐器博物馆大事记
东方乐器博物馆藏品总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中内容完全围绕该书的预设主题展开,不涉及任何不相关的、或被明确要求排除的内容。 ---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图书简介 书名: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 出版社: 弘道艺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秋季版 装帧规格: 精装典藏本,全彩印刷,共三卷,附赠数字化索引光盘 一、 序言:声音的地理学与历史的共鸣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是一部集学术研究、文物鉴赏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重量级文献作品。本书汇集了东方乐器博物馆数十年精心征集、修复与研究的珍贵馆藏,以跨越数千年历史的广袤地域为经纬,系统梳理了自远古文明发轫至近现代的东方主要族群与国家所使用的传统、古典及民间乐器谱系。 本图录旨在突破传统乐器学的分类框架,从“声音的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不同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了独特的声学美学与乐器形制。它不仅仅是对器物的静态记录,更是对流淌在这些乐器中的历史叙事、仪式功能以及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通过高清的物像呈现与严谨的学术考证,本书试图为全球范围内的音乐人类学家、民族音乐学家、文物保护专家以及对东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权威且富有启发性的参考基石。 二、 结构与内容概览: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观察 本图录共分三卷,布局严谨,层层递进,确保了内容的系统性和可读性。 第一卷:史前回响与早期文明的音阶(约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200年) 第一卷聚焦于东方文明的黎明时期,展示了早期人类如何利用自然材料创造出最初的鸣响工具。 早期骨笛与陶埙: 集中展示了来自黄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早期吹奏乐器复制品及出土实物照片。详细分析了这些乐器在祭祀、狩猎活动中的作用,并辅以声音频谱分析图,探讨其原始音阶的构建方式。 青铜时代的钟磬系统: 重点呈现了中国商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核心——成套的编钟与编磬的结构、铭文解读与音高校准技术。附录收录了对特定音高的模拟演奏音频文件链接。 早期弦乐的萌芽: 探讨了古代中亚地区和印度河流域早期弓弦乐器的雏形,通过古代壁画线描与残存实物碎片,重建了早期“里拉琴”及“鲁特琴”的可能形态。 第二卷:古典黄金时代的乐器演变(约公元前200年 – 公元1300年) 第二卷是乐器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涵盖了汉唐盛世、笈多王朝以及伊斯兰文明的扩张对东方音乐文化的深刻影响。 丝绸之路上的乐器交融: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通过对琵琶、筚篥、箜篌等经由丝路传播并本土化的乐器进行细致对比研究,清晰勾勒出文化交流的路径。每件乐器均配有不同朝代形制演变的对比图表。 寺院与宫廷的声学殿堂: 详述了佛教造像艺术中描绘的乐伎形象,特别是印度、东南亚及西藏地区用于宗教仪式的法器,如法螺、金刚杵铃等。对唐代燕乐(宫廷音乐)中使用的雅乐器(如排箫、笙等)的制造工艺进行了深度剖析。 细节工艺的革命: 深入探讨了制琴技术的发展,例如中国古琴的“斫制”工艺,以及波斯“乌德琴”(Oud)的音箱结构优化,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共鸣与音色的不懈追求。 第三卷:地域特色与近代转型(约公元1300年 – 20世纪中期) 第三卷将焦点下沉至民间生活与区域色彩,展现了东方世界在近现代巨大变迁前的声音生态。 多元的民间叙事乐器: 重点收录了来自不同文化区的特色乐器,如: 东南亚竹制乐器群: 深入解析了巴厘岛甘美兰(Gamelan)的金属敲击乐器组的调音体系与合奏模式,以及越南的独弦琴(Đàn bầu)的滑音技巧。 中亚与南亚的拉弦乐器: 对印度的西塔琴(Sitar)和中亚的哈萨克“冬不拉”(Dombra)的演奏技艺进行了记录,并对比了它们在不同说唱传统中的应用。 东亚的曲艺伴奏: 详细描绘了中国戏曲(京剧、昆曲等)的板鼓、月琴、京胡等行头乐器的定制标准与音色要求。 功能性乐器的研究: 考察了与农业、渔猎及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非艺术性乐器,例如牧笛、渔歌号子等,探讨其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文化功能。 保护与记录的挑战: 尾声部分,图录简要总结了当代博物馆在抢救性保护这些传统乐器时所面临的材料学挑战、修复技术瓶颈,并呼吁对仍在偏远地区流传的活态音乐传统予以关注。 三、 核心特色与学术价值 1. 全景式高清影像记录: 图录中的每一件核心展品均采用多角度、高像素的专业摄影,对乐器的纹理、雕刻细节、接缝工艺乃至年代磨损痕迹进行了无遗漏的忠实记录。 2. 跨学科的考证方法: 整合了考古学、材料科学、历史文献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每件乐器的条目下均附有“年代学标注”、“材质分析报告摘要”及“历史文献出处索引”。 3. 音学与形制的关联分析: 图录不仅展示了“它是什么样子”,更深入分析了“它如何发声”。通过大量的剖面图、音孔位置图和琴弦张力计算模型,读者可以直观理解乐器结构对音色和演奏方法的决定性影响。 4. 详尽的术语释义: 考虑到东方乐器体系的复杂性,本书后附有详尽的专业术语中英双语对照表,涵盖了古代乐律、乐器部位名称及特定演奏技法的专业术语,确保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国际交流的便利性。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是东方音乐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一座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以无可辩驳的物证,重新讲述了东方文明在声音创造上的辉煌历程。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它是一部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它是一扇通往古代世界深邃声景的奇妙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值得称赞,每一件乐器的图片都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而且文字都经过精心斟酌,用词准确而生动,让人一看就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稀有乐器的介绍,比如一些古代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它们的造型奇特,音色独特,让人大开眼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能够根据文字描述,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乐器演奏时的声音,那种感觉非常奇妙。 书中并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乐器的外形,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比如,一些乐器是如何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的,它们在不同宗教仪式中扮演的角色,它们如何受到战争和朝代更迭的影响而发生演变。这些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东方乐器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不再仅仅将它们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而是将其视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文化交流的载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件乐器背后,都有一段值得讲述的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评分

这次阅读《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让我对东方乐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以为乐器就是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们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信仰和情感的艺术品。书中对每一个乐器的介绍都非常细致,从最细微的纹饰到整体的构造,都描述得清晰明了,让我仿佛置身于博物馆之中,亲手触摸这些珍贵的展品。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乐器起源和演变过程的梳理,这让我看到了东方音乐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例如,书中关于二胡的介绍,不仅仅描述了它的形态,还讲述了它如何在不同时代被改良,如何被融入到各种音乐风格中,这让我对这个我们熟悉的乐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它让我感受到了东方音乐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视觉上的冲击,更是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认为,音乐是连接人与人心灵最直接的桥梁,而东方乐器,更是承载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阅读《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的丝绸之路,聆听着驼铃声中的笛声悠扬;又仿佛置身于皇家园林,感受着宫廷乐师们演奏的编钟之音,那是一种庄重而宏伟的气势。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乐器的分类和介绍,清晰地勾勒出了东方音乐发展的脉络,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戏曲乐器和民间乐器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在舞台上为演员烘托气氛的锣鼓,那些在节日里为人们带来欢乐的唢呐,它们虽然不如宫廷乐器那样名贵,却承载着更广阔的民众生活气息,更鲜活的烟火味。阅读这些内容,我仿佛能听到市井的喧嚣,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也更加理解了音乐在民间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多少件珍贵的乐器,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共鸣,让我们重新审视和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这次有幸拜读了《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东方音乐史,看得我如痴如醉。我一直对那些流传千年的古老乐器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们身上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和民族的灵魂。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那些曾经在宫廷宴乐、市井街头、宗教仪式中奏响的天籁之音。 从封面设计开始,就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仿佛能闻到纸张和墨香混合的味道。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乐器图片,每一件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古琴的部分,那些细节的处理,琴身的花纹,琴弦的质地,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我甚至能想象到一位古代文人,在月光下,抚琴独坐,那是一种多么超然脱俗的意境。书中对每件乐器的材质、制作工艺、历史渊源、演奏方式都有详尽的介绍,这对于像我这样对乐器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只是看到一个漂亮的物件,而是能理解它的来龙去脉,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东方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图录》是一本我爱不释手的书。我喜欢它严谨的学术态度,也喜欢它充满人文关怀的叙述方式。书中对每一件藏品的介绍都力求准确,从乐器的名称、年代、产地,到材质、形制、音域,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同时,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信息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冰冷的知识点串联成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乐器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某些乐器是如何被帝王赏赐,如何被文人雅士在诗词歌赋中提及,它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又如何在现代得到复兴。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在欣赏乐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东方音乐史,它让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意。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东方文化、音乐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