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
定价:49.00元
作者:梁林,汪巧琴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4415853
字数:
页码:21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共七章,分别从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北京、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功能的分析、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地器材的配置概述、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等方面进行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梁林,博士。1985年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2001年北京体育大学获博士学位。体育人文研究学者,体育赛赛策划、推广人,北京体年体育》杂志常务副主编。现任职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媒体运营与期刊管理分社社长,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没施没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场馆运营和开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学校体育场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策划编辑出版体育专业图书600余种,出版个人出版专10多本,承担多项部委级科研课题,多次在国际体育文化论坛上讲演。2016年度中国网络诗歌“实力诗人奖”获得者。
文摘
序言
章 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背景
节 青少年体质健康与民族复兴
第二节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第三节 校内与校外体育活动设施现状
第四节 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功能的分析
节 活动中心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增强体质
第三节 体育锻炼与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 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思想
第三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地器材的配置概述
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依据
第二节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馆配置要素
第三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的配置布局及规范
第四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的对接
第四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发展
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通用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 活动中心场地器材配置的条件与发展空间
第五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
节 活动中心的管理组织结构
第二节 活动中心的人力资源配置
第三节 活动中心的全责监管机制
第六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运营与管理
节 活动中心的运营服务与管理模式
第二节 活动中心的品牌培育与营销
第七章 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相关配套活动方案举例
节 拓展训练场地器材设施配置及配套活动方案
第二节 体能训练房器材设施配置及配套活动方案
附 件
参考文献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绪论部分就展现了作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们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迅速切入了当前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环境的宏观背景分析。我注意到作者们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前社会对“体教融合”和“素质教育”的双重需求,并将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置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交汇点进行审视。这种将具体实践与国家宏观战略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的立意一下子拔高了。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对于“中心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建设一个实体机构容易,但如何让它真正“活”起来,持续吸引并服务于青少年,这才是核心难题。书中对场地规划、器材引进标准以及安全管理规范的论述,体现了作者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读到这些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一个大型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让人信服。这本书显然不是写给那些只满足于表面功夫的人看的,它瞄准的是行业内的深度思考者。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探讨“发展”这个命题时,着重强调了社会参与和社区化的重要性。这与当前城市规划中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书中对于如何将校外中心打造成真正的“社区体育客厅”,如何有效联动学校、家庭乃至体育产业资源的章节,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体育设施建好后就成了“晒太阳”的摆设?这本书似乎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缺乏与社区需求的深度捆绑和灵活的运营机制。作者们可能通过大量的调研,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合作范本,比如与本地体育俱乐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之间的共建模式,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活教材”。我希望书中能更深入地剖析一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创新性地解决师资流动性差和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毕竟,硬件的投入是有限的,但人的智慧和社区的活力是无限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透露出一种严谨的专业气息,虽然内容是关于活泼的青少年体育,但整体呈现却是非常沉稳大气的学术风格。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这不仅仅是财务上的自给自足,更关乎到整个活动体系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体育潮流不断变化的今天,一个校外中心如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兴趣变化而及时调整其项目设置,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我期待书中能对“数字化转型”在校外体育活动中的应用有所着墨,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精准匹配青少年的运动偏好,如何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训练指导和社群维护。这些前瞻性的思考,能够帮助从业者建立起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有模式的修修补补上。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行业现状,更是在为这个行业的未来绘制一幅清晰的蓝图,充满了建设性的力量和远见。
评分整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来支撑论点,读起来流畅且富有画面感。特别是关于“活动”本身的探讨,作者们似乎不仅仅关注“教什么”,更关注“怎么激发青少年的内驱力”。这在当前很多体育教育中是缺失的一环。他们是否探讨了如何设计更具趣味性、更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体育游戏和竞赛体系?例如,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融入现代的科技元素,提升青少年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效果评估体系”的部分很感兴趣。如何科学地量化一个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长期影响?是单纯的体测指标提升,还是包含了更复杂的非认知能力(如毅力、团队协作)的培养?如果作者们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评估工具或框架,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远超一般的理论探讨,直接为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活力的配色,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体育和青少年的朝气。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目录就觉得内容很扎实,看得出来作者们在选题和结构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特别是关于“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这个主题,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它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在关注,在课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体能的提升,更是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活动中心在运营模式、师资力量建设以及活动课程设计上的具体案例分析。如果能提供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比,那就更好了,能让读者从中汲取到更实际的教训和灵感。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政策解读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对于那些正在规划或运营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针。总之,从初步的印象来看,它似乎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让人对阅读正文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