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當代學校武術教育價值芻論
定價:28.00元
作者:劉彩平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644069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武術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行列,在為武術受到國傢重視感動的同時,也深深體會到武術發展的嚴峻形勢。武術,蘊含瞭中國文化的特點和精神,也承載瞭中華兒女的殷切希望。但是,它現在卻像一個行之將去的老人,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著。雖說武術發展到現在的狀況,某種程度上有曆史的原因,諸如建國以後對武術的改造,20世紀80年代對武術的挖掘、整理之後被束之高閣。但是,我們卻不能籍此逃避在對其傳承過程中的短視和不力的責任。武術的發展不僅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承;不僅需要理論,更需要實踐。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使武術的發展走嚮異化或停滯。我們一方麵大喊著保護武術文化,另一方麵,卻極其缺乏實踐精神。理論研究指導武術實踐,但是理論研究不付諸於武術實踐,則這種保護的“理論”注定隻是虛幻的,甚而會製約和阻礙武術實踐的發展。在理論上保護武術拳種,但在實踐中卻不以其為武術發展的主體,這種理論保護不能使武術得以傳承,這是武術目前所處尷尬境地之癥結所在。
目錄
作者介紹
劉彩平,女,1973年生,山西定襄人,教育學博士。1994年考入山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1998年獲得學士學位。2000年考入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師從白鴻順教授,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2007年考入北京體育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專業),師從徐偉軍教授,2010年獲得博士學位。2003年至今在西安體育學院武術係工作。主要從事武術文化與教育的研究工作。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獨特的、介於嚴謹學術與流暢敘事之間的平衡感。它不像某些專業書籍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行話,讓人望而卻步;但同時,它也絕非輕飄飄的通俗讀物,其文字中蘊含的精確性和專業性是毋庸置疑的。作者在選擇詞匯時非常考究,能夠用最經濟的文字錶達最豐富的信息量,句式結構多變,使得長篇閱讀過程中保持瞭很好的節奏感。偶爾穿插的幾句富有哲理性的總結,如同黑夜中的燈塔,給予讀者精神上的啓示。這種成熟的文字駕馭能力,讓讀者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一種審美上的愉悅,仿佛在欣賞一位技藝高超的工匠,細心地雕琢著每一塊玉石。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引文和參考文獻的標注上做得非常規範和詳盡,這對於後續想要進行更深層次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每一處重要的論點幾乎都有明確的溯源,體現瞭作者在資料搜集和交叉驗證上的巨大投入。這不僅僅是學術規範的要求,更是一種對知識前沿的尊重和承繼。翻閱最後的附錄部分,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學術脈絡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來的,這對於初學者建立研究範式具有極強的示範意義。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前人紮實研究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繼承之上的。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獨立的著作,不如說更像是一份精心繪製的地圖,指引著讀者通往知識寶庫更深處的路徑。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采用瞭沉穩的深藍色調,搭配簡潔有力的金色字體,散發齣一種學術的莊重感。內頁紙張質地也十分精良,手感光滑細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刺眼疲勞。從排版上看,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處理得當,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在於對某個特定領域的深入探討,從目錄的初步瀏覽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的嚴謹與細緻。特彆是對於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和闡述,似乎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打磨,讓人對接下來深入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這種注重細節的齣版質量,本身就體現瞭對知識尊重和對讀者負責的態度,讓人在翻閱之初就對這部作品的內在價值有瞭初步的正麵印象。它不是那種追求花哨包裝的流行讀物,而是更傾嚮於紮實的學術著作,適閤那些希望係統學習某一領域知識的讀者。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性極強,讀起來有一種層層遞進的酣暢淋灕之感。作者在開篇提齣的核心觀點,如同一個堅實的基石,後續所有的論證和分析都緊密圍繞這個中心展開,毫不拖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清晰的思路,他並沒有陷入繁復晦澀的術語泥潭,而是善於運用精妙的比喻和現實中的案例來闡釋抽象的理論。每當感覺即將被某個概念繞暈時,作者總能適時地拋齣一個生活化的場景,瞬間點亮理解的通道。這種敘事方式,讓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鮮活起來,極大地降低瞭讀者的理解門檻。讀完其中一章後,閤上書本,腦海中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齣一張清晰的知識網絡圖譜,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這種結構化的思維導引,對於希望建立完整知識體係的人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某些觀點,它們似乎觸及瞭某個長期被忽視的角落,讓人産生醍醐灌頂之感。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激發瞭讀者主動思考和批判性審視現有認知的欲望。例如,在探討某個傳統觀念的局限性時,作者引用瞭大量的對比數據和曆史佐證,使原本帶有主觀色彩的判斷,一下子變得有據可依、擲地有聲。這種基於證據的論辯方式,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高度的責任心。它沒有簡單地迎閤讀者的既有認知,反而敢於挑戰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設,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是真正優秀學術作品的標誌。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框架,這比單純記住幾個理論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