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运动与情绪反应研究

正念运动与情绪反应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剑春 著
图书标签:
  • 正念
  • 运动
  • 情绪
  • 心理学
  • 健康
  • 行为科学
  • 神经科学
  • 身心健康
  • 运动心理学
  • 压力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74456
商品编码:29564634090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尹剑春 著 定  价:68 出 版 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页  数:13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0874456 前言
第1章研究概述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研究思路
1.4研究假设
第2章文献综述
2.1情绪理论
2.1.1早期理论学家
2.1.2行为主义理论
2.1.3激活/唤醒理论
2.1.4认知理论
2.1.5神经解剖理论
2.1.6基本情绪理论
2.2听觉眨眼反射
2.2.1听觉眨眼反射的神经通路
2.2.2影响惊跳反射的神经递质
2.2.3听觉眨眼反射与情绪反应
2.2.4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与SAM情绪反应量表
2.2.5听觉眨眼反射与情绪反应的基本特征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综述性地介绍了情绪理论、听觉眨眼反射、运动与眨眼反射、西方运动与心境变化、正念运动与心境变化、锻炼心理学领域情绪测量方法及急性运动与情绪反应,并采用两个研究:正念运动对焦虑、抑郁影响的Meta回归分析及正念运动对不同图片刺激下情绪反应的影响研究,揭示了正念运动改善情绪的科学性及其神经机理,为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数据。本书可作为体育行政人员、体育研究人员、体育教师及医学工作者等的参考用书。
踏浪而行:身心灵的觉察之旅 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声音裹挟,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潮起潮落。我们追逐着外在的成就,却在不经意间与自己渐行渐远,情绪的起伏如同没有锚的船只,在生活的海洋中颠簸。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行动指南,更非宣扬任何一种“正确”的情绪处理模式。相反,它是一扇敞开的门,邀请您一同踏上一场深入自我觉察的探索之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与身体、情绪、以及周遭世界的关系。 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出发——身体的语言。我们的身体,是情绪最直接的载体,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误读。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身体视为一个单纯的工具,驱动我们完成各种任务,却鲜少倾听它发出的细微信号。紧张时,肩膀是否不自觉地耸起?焦虑时,胃部是否隐隐作痛?喜悦时,全身是否洋溢着轻盈?这些身体的感受,并非无意义的杂音,它们是我们内在状态最真实、最原始的表达。 本书将带领我们学习如何重新连接身体,从一种“他律”的模式转向一种“自律”的觉察。我们将探讨身体的感知能力,如何通过专注于呼吸、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放松、以及识别身体姿态与情绪之间的微妙联系,来培养一种更深的身体意识。这并非要求我们成为身体的主宰,而是学习成为身体的伙伴,理解它的需求,回应它的信号。我们会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身体练习,例如有意识的伸展,缓慢而深沉的呼吸,以及在日常活动中保持身体的觉察,比如在行走时感受脚掌与地面的接触,在用餐时品味食物的质地与味道。这些练习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打破思维与身体之间的隔阂,让身体成为我们认识自我的一个可靠的窗口。 当我们开始倾听身体的声音,我们也会更容易触碰到情绪的河流。情绪,是人类情感世界的丰富色彩,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波涛汹涌。然而,我们往往对负面情绪感到恐惧,试图压抑、逃避,或是被它们吞噬。这种对抗,不仅耗费精力,也阻碍了我们理解情绪的真正意义。 本书将深入探讨情绪的本质,理解情绪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抛弃“好情绪”与“坏情绪”的二元对立,认识到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信息。愤怒,可能是在提醒我们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悲伤,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失去与哀悼;恐惧,可能是在预示着潜在的危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而非对抗这些情绪。 我们将学习一套关于情绪的“观看”与“体验”的技巧。这不是要求我们沉溺于情绪的漩涡,而是以一种更具距离感、更客观的态度去观察情绪的来去。我们会介绍如何识别情绪的早期信号,如何在情绪升温时及时介入,以及如何允许情绪自然地流淌,而不被其所裹挟。这并非要我们变得麻木不仁,而是培养一种“身处其中,但不被淹没”的能力。我们将通过一些引导性的练习,比如情绪日志的记录,情绪的命名与标签化,以及在安全的环境下分享感受,来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健康的情绪应对模式。我们将强调,情绪并非需要被“解决”,而是需要被“理解”和“整合”。 当身体的觉察与情绪的理解交织在一起,我们将开启与世界的连接。我们的情绪和身体感受,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时刻与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互动。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如何解读自己的内在体验,反之亦然。 本书将探讨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具觉察力的方式与世界互动。这包括倾听,不仅仅是听取语言的表面含义,更是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非语言信号;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体会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回应,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与他人的互动。 我们将审视那些潜藏在我们行为和反应背后的信念系统和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解读,并非基于事实本身,而是源于我们过往的经验、习得的观念和内在的预期。这些思维模式,如同滤镜,影响着我们看到的世界。本书将鼓励读者去识别和审视这些自动化的思维模式,质疑其真实性,并尝试用更开放、更灵活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 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挑战时,是首先浮现“我做不到”的念头,还是“我可以尝试”的念头?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是倾向于指责对方,还是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些思维模式,直接塑造着我们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选择。本书将提供一些方法,帮助读者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培养一种更具弹性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以更平静、更有效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我们还将探讨关系的动态。人际关系,是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我们如何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挑战,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本书将鼓励读者去培养一种“高质量的在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放下评判,全心全意地聆听和回应。这并非要求我们成为一个“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而是学习在维护自我边界的同时,也能够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和理解。 更进一步,本书将触及存在的觉察。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以更开放的心态与世界连接时,我们会逐渐开始触碰到存在的更深层意义。这并非宗教性的教义,而是关于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与感恩。 我们将引导读者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关注了内在的丰盈?在经历人生的起伏时,我们是否找到了那份内在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旅程,是从被动反应走向主动创造的转变。它不是一个速成的秘诀,而是一个持续的练习,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您: 建立更深厚的身体连接: 重新认识身体的智慧,倾听身体的语言,让身体成为您内在世界可靠的向导。 培养健康的情绪智慧: 理解情绪的本质,学会观察和体验情绪,将情绪视为信息而非敌人。 发展清晰的思维模式: 识别并审视阻碍您成长的自动化思维,培养更具弹性和开放性的认知方式。 深化与世界的连接: 以更具觉察力、同理心的方式与他人和环境互动,建立更有质量的人际关系。 探索存在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培养一种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与生命体验。 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同行者,不强迫,不评判,只是默默地陪伴您,在您探索内心世界的旅途中,点亮一盏灯,提供一面镜子,让您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最终,与自己和谐共处。它邀请您,放慢脚步,回归当下,在这场身心灵的觉察之旅中,重新发现生命的丰富与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封面和宣传语来看,它似乎定位在一个非常前沿且交叉的领域,将两种看似独立的概念并置在一起进行探讨,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猜测作者在这本书中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分析框架,可能涉及到认知科学、生理学反馈机制,以及社会情境对个体内部状态的调控作用等多个维度。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从微观的神经层面过渡到宏观的行为表现,并试图描摹出一条清晰的、可被量化的因果链条。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供实践的视角,那么它的价值将不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我很好奇它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那些介于清晰定义之间的模糊体验——时,会展现出怎样的洞察力,是选择简化处理还是深入挖掘其内在矛盾性。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显然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需要长期投入的智力马拉松。这种厚度本身就暗示了作者对主题的覆盖面之广和论证的详尽程度。通常情况下,如此篇幅的著作,其结构往往是非常严谨的,前后的呼应和铺垫都相当扎实,每一章的论点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网络。我猜测,作者必然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梳理和批判既有的文献,以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立场。对于读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准备好迎接大量的背景知识梳理,才能真正领会到核心论点的精妙之处。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写作态度,让人感觉到作者对这个研究课题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内敛的知识分子的气息,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鲜艳色彩或夸张的视觉元素,而是偏向于使用深沉的色调和简洁的几何线条,给人一种沉静、内省的视觉感受。这种设计语言本身就在无声地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这本书的内容是需要沉下心来、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被充分消化的。它似乎在鼓励读者暂时脱离外界的喧嚣,进入一个纯粹思考的空间。如果内容能与其外在形象相匹配,那么它应该是一本能够提供深刻自我反思契机的书籍,提供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和自身状态的全新“滤镜”。我对这种注重整体氛围营造的书籍很有好感,因为它们往往更注重阅读体验的完整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的克制与审慎,它似乎刻意避免了使用那些煽动性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学术性的陈述口吻。这种风格对于想要深入理解某一领域理论框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因为它保证了信息的纯粹性和准确性。我留意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运用了精确的术语和复杂的从句结构,这使得整段文字的密度非常高,需要读者投入十二分的专注力去解码。它不追求让你“读得快”,而是要求你“读得深”。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觉略微晦涩,但这恰恰体现了作者对主题复杂性的尊重——有些深刻的洞察,是无法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的。这种对语言精确性的执着,反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仿佛是在雕琢一块未经打磨的玉石,需要耐心去发现其中的光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讲究,封面采用了哑光纸质,手感温润,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的感觉,这对于一本探讨深层心理主题的读物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内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字体选择适中,间距合理,阅读起来不费眼。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过渡时采用的一些留白设计,让人在读完一个段落后能稍作停顿,更容易沉浸到作者构建的逻辑体系中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引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规范和信息呈现上的严谨态度。特别是那些图表和引用的格式,都显得非常专业,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阅读体验会是一场结构精密的知识之旅。这种对形式的重视,往往暗示着内容本身也经过了细致的打磨,让人对书中探讨的复杂议题抱有较高的期待。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而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畅销书,这一点我很欣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