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
定价:58.00元
作者:张世响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64401498
字数: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精)》由两大部分组成。部分为《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精)》的主体部分,包括十一章内容,前两章介绍了日本体育教育的理论以及日本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回顾,第三章~第十一章分别论述了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目标、运动领域、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指导、学习形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评价等。第二部分为《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精)》的补充部分,系统地、完整地介绍了日本自1945~2008年的历次《学习指导要领》中的目标和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均由笔者翻译成汉语,而且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和把握部分的内容十分必要;同时,也可供我国研究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同行们作参考使用。
目录
序言
部分
章 绪论
一、日本体育教育学的学科建立及其性质
二、体育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对象和内容
三、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棚关法律、法规及组织机构
第二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回顾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现行政策与规定
二、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始及其前期的发展
三、战后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回顾
第三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
一、体育教育的学习者——学生的情况及其变化
二、体育教育的指导者——体育教师的变化
三、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一、体育教育目标的设定
二、体育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目标领域
三、战后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
四、体育教育目标的改革趋势
第五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运动领域
一、运动领域的分类
二、战后日本运动领域分类的改革与发展
三、围绕运动领域分类展开的探讨
四、运动项目框架的运动分类理论
第六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教育课程的含义及种类
二、从《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看学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
三、现行《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及2008年《学习指导要领》修订
四、体育教育课时规定与教育课程设置
第七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内容
一、学习内容的概念、性质和意义
二、学习内容构成的改革
三、从《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看体育学习内容的改革
第八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指导
一、学习指导的概念与策略
二、学习指导的具体方法
三、学习指导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实践
四、学习指导的前沿课题
第九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形态
一、学习形态的概念及种类
二、学习形态的特征
三、学习形态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践
四、学习形态的前沿课题
第十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过程
一、学习过程与教授过程
二、体育教育的学习过程及其特点
三、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阶段
四、快乐体育学习过程的研究课题
第十一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评价
一、评价、教育评价、体育评价的概念
二、体育学习评价理论及应用
三、体育的教学评价
四、关于体育评定
第二部分
一、1947年制定的《学校体育指导纲要》中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1949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小学体育编(试行)》中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三、1951年修订的《初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保健体育科体育编(试案)》中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四、1953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体育编》中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五、1956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保健体育编》中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六、1958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1960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七、1968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1969年修订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1970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
体育、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八、1977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1978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九、1989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十、1998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1999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十一、2008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位对亚洲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渴望能有机会深入了解像日本这样经历过巨大社会变革的国家,其学校体育教育的演变轨迹。因此,当我看到《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时,我曾满怀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深入的窗口。我期望的,不仅仅是梳理出从战后至今,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体育设施等方面的点滴变化,更希望能看到这些变化背后,是如何与日本社会思潮、经济发展、乃至政治制度的演进紧密相连的。例如,在不同时期,日本社会对“体育”的理解是如何演变的?它在培养“健全国民”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又如何回应社会对于“升学主义”的过度关注,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体育教学的边缘化?我期待能够读到对这些深层问题的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在浏览一份详尽的报告,它列举了大量的年代、政策和组织机构的变化,但却缺乏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洞见。它就像是一张地图,标出了各个城市和道路,却未能提供关于这些城市居民生活状态、文化习俗的详细描述。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日本教育者、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体育教育的真实想法和经历,而这些,在这本书中显得尤为不足。
评分我作为一名热衷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者,一直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独特性。《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理论上应该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窗口,去审视战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经历变革的。我所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体育教学大纲的修改、体育设施的更新等表层信息的呈现,更希望能看到这些变迁是如何与日本战后的社会转型、经济崛起、以及价值观的重塑等宏大叙事相契合的。我希望能够探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社会对“体育”在教育中的角色有着怎样的期待?它如何从被视为“国技”的传承,到被纳入“全人教育”的范畴,再到如今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更希望能够理解,在具体的学校教育实践中,这些政策和理念是如何被转化和实施的,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来自社会、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阻力。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流水账式的记录,它详细地列举了各个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政策变动,但却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文化语境以及实际影响。我渴望的,是能够从这些变迁中,感受到日本社会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思考深度和实践智慧,而这些,在这本书中却显得尤为不足,未能真正满足我作为研究者的求知欲。
评分我是一名对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演变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当我偶然了解到《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时,我曾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引领我走进战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我所期待的,不仅仅是对体育教育在各个时间节点上发生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调整进行简单的记录,更希望能够深入探究这些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影响,以及日本民众对健康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的转变,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教育在日本国民教育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仅仅作为体能训练的手段,还是逐渐被赋予了更多促进人格发展、培养团队精神、甚至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功能?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发现它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关于“是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而对于“为什么”以及“如何”产生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日本社会和个体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则显得有些泛泛而谈。这让我感觉,我只是在阅读一份事件清单,而未能真正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复杂逻辑和深刻意义,这无疑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遗憾的地方。
评分我始终对日本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其教育体系的演进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我一直认为它是观察一个国家社会价值观和发展方向的重要窗口。《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在我看来,本应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一议题的绝佳机会。我期待的是,它能够详细阐述从二战结束至今,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各个层面的具体变革。我希望能看到,这些变革是如何与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国际体育潮流,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进一步,我希望能够理解,在每一次重要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体育教育是如何被重新定位的?它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乃至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方面,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文献汇编,它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条文、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但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性,以及它们是如何汇聚成一股推动体育教育发展的力量,却显得不够清晰。我渴望的,是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变迁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内涵,理解其背后的教育智慧和时代烙印,而这些,在这本书中却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令我感到些许失望。
评分作为一名对战后日本社会史,特别是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当我接触到《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时,我曾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我期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上的罗列,更希望能够看到体育教育如何与日本战后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的演进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相互交织,并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希望能够探究,不同时期,日本社会对体育教育的期望和定位是怎样的?它在塑造国民性格、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是如何被认知和实现的?我更希望能够了解到,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些宏观的政策和理念是如何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以及体育设施建设中的,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阻碍和挑战。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年表,它准确地记录了各种事件和政策的变迁,但对于这些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内在逻辑以及实际效果,却显得有些意犹未尽。我渴望的,是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学术洞见和分析,而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这无疑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遗憾之处。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社会文化,特别是其教育体系的发展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看到《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时,我曾满怀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战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我期望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索和政策梳理,更希望能够探究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教育理念以及时代精神的演进。例如,我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社会对“体育”的期望和定位是如何变化的?它如何从战后重建时期的工具性角色,逐渐发展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我又希望能够看到,在面对各种社会挑战,例如青少年肥胖问题、学业压力过大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如何作出回应和调整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详实的报告,它记录了大量的政策文件、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及一些重要的事件节点。然而,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推动了体育教育的发展,却显得不够清晰。我渴望的,是能够感受到这种变迁背后的驱动力,理解不同时期教育者、学生以及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真实感受和诉求,而这些,在这本书中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东亚地区的体育文化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日本的体育教育体系,我曾抱有过极大的好奇和期待。我原以为《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审视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在二战后的七十余年间,究竟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演变。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基础的年鉴,它罗列了事件,标记了时间,却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复杂交织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体育教育如何与日本战后的重建、经济腾飞、民主化进程,乃至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产生互动。例如,在战后初期,美国的占领政策对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具体影响?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体育教育又是否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例如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民?在社会价值观发生转变的今天,学校体育教育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转型?这本书似乎只是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缺乏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细致剖析。它像是站在远处眺望一座山峰,看到了山峰的轮廓,却未能深入到山谷之中,感受植被的生长,聆听溪流的潺潺。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理解不同时期日本社会对于体育教育的定位和期望是怎样的,这些期望又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之中。然而,这些深层次的探讨,在这本书中却显得尤为不足,令人扼腕。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日本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其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演进抱有浓厚的兴趣。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个连接个体身心健康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我关注的重点。因此,当我了解到《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时,我曾满怀期待,希望它能够为我揭示战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轨迹。我期望的,不仅仅是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具体措施的罗列,更希望能够深入探究这些变迁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潮、经济发展、政治格局以及国际影响。例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社会对“体育”的定位是如何变化的?它如何从单纯的体能训练,逐渐被赋予了促进人格健全、培养团队精神、甚至增强国家认同等更丰富的意义?我又希望能够看到,在面对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青少年运动参与度下降等社会挑战时,学校体育教育又是如何被动或主动地进行调整和革新的。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年谱,它精确地记录了各种事件的发生和政策的变更,但对于这些变迁的内在逻辑、深层原因以及实际效果,却显得有些泛泛而谈。我渴望的是能够获得更具分析性和洞察力的解读,理解这些变迁所折射出的日本社会价值观的流转,而这些,在这本书中却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评分作为一名对战后日本社会史尤其是教育史抱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在这段关键时期内的发展脉络。然而,手头的这本《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似乎并未能如我所愿,提供那些真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洞见。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日本体育教育如何从战争阴影中走出,如何与社会思潮、经济发展、乃至国际体育格局相互作用的精彩论述。我想看到的是,那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是如何被提出、实施,又在怎样的阻力下被调整或巩固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探究这些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演进——体育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是作为国民健康培养的工具,还是作为塑造集体主义精神的载体,抑或是作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平台?当我对这些问题刨根问底时,这本书似乎只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却未能将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它提供的似乎是“发生了什么”,但“为何发生”以及“产生了何种深刻影响”的探讨,却显得有些浅尝辄止。我渴望的不仅仅是时间线上的梳理,更是那些推动或阻碍这些变迁的深层社会、政治和文化力量的解析。在我的想象中,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应该能够点燃读者的好奇心,引导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激发新的研究课题。然而,这本书未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它的论述方式,如同流水账般平铺直叙,缺乏起伏和张力,使得阅读过程显得略为枯燥。我曾期望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理解不同时期教育政策背后的考量,但最终的感受却是一种信息碎片化的堆砌,而非系统性的知识建构。
评分作为一名对东亚地区教育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读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变迁的著作。当我了解到《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这本书时,我曾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调整等技术层面的信息,更希望能够深入探究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教育理念以及时代精神的演进。例如,我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日本社会是如何看待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的?它如何从战后重建时期的强身健体,逐渐发展为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我又希望能够看到,在面对如青少年学业压力增大、肥胖率上升等社会问题时,学校体育教育是如何作出调整和回应的?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档案,它忠实地记录了各种政策的颁布、文件的出台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但对于这些变迁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以及它们对日本社会和个体产生了怎样的实际影响,却显得有些浅尝辄止。我渴望的,是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变迁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理解教育者、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想法,而这些,在这本书中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让我感到些许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