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朱熹《中庸》学阐释
定价:58.00元
作者:乐爱国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3031870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将朱熹的《中庸》学作为选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把“诚”看作是《中庸》全篇的枢纽,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诚”的境界,从而构成了以《大学章句》的格物致知为出发点、以《中庸章句》的“诚”为归宿的学术体系。本书有助于朱子学研究的深化,是当代朱子学研究的一本添砖加瓦之作,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有的应用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朱熹思想的复述和阐发,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审视当今社会困境的“思维工具箱”。作者在分析《中庸》的“中和”之道时,并没有停留在古代的社会结构上,而是巧妙地将其对照到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极端化和碎片化现象。他论证了为何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今天,重温“执两用中”的智慧,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学著的重要标准。我发现自己读完某个段落后,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思自己最近做的一些决策或与人交流的方式,确实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它更像是作者通过解读古籍,为我们现代人提供的一份精神指南,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装帧和排版也是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它给人的感觉是沉静而内敛的,不是那种花哨的、试图用视觉冲击力来吸引读者的设计。纸张的选择和字体的搭配,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本身的尊重。在学术著作中,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长期阅读下来,眼睛不易疲劳,让人更愿意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此外,全书的注释系统也设计得非常体贴,必要的典故和出处都有清晰的标记,但又不会过于密集地打断主体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阅读的“无感设计”恰恰是最成功的设计——让你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会被阅读的物理过程所干扰。总而言之,从内容到形式,这本书都体现了一种对知识和读者的敬畏之心。
评分初捧此书,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敬佩。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哲思,以一种既庄重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在对核心概念的梳理上,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精准。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诚”与“仁”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往读原典总觉得隔着一层纱,似懂非懂,但读完这一部分,茅塞顿开。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朱熹的原话,而是结合了大量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非常扎实和立体,不偏激,不武断,展现出极高的学术良知和严谨性。读完让人忍不住想立即翻阅一遍朱熹的原文,去印证作者的解读,然后再回来对照,体会那种层层递进的阅读快感。这种深入浅出的能力,在当代国学著作中实属难得,让人对作者的学识深感折服。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就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学术探险之旅。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先介绍生平,后逐章解读”的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式推进的策略。比如,他将朱熹思想中关于“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与宋明理学的社会影响放在了一起讨论,这种关联性的考察,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中庸》的维度。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语境时展现出的细腻。他没有将朱熹视为一个孤立的圣人,而是将其置于北宋以来儒学复兴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解释了为何朱熹的某些观点在当时会产生那样的回响。这种宏观视野的把握,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考据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历史的烟云在眼前徐徐展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走过了一条由概念、历史、现实交织而成的蜿蜒小径,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对于一个并非专业科班出身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阅读晦涩的古典注释往往是一件令人望而却步的事情,但这本书却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可读性超乎我的想象。作者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肃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的韵味。他善于运用类比和譬喻,将抽象的义理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的画面。比如,在解释“慎独”的功夫时,他引用了一个关于镜子如何映照内心世界的例子,一下子就让那个概念鲜活起来,不再是空洞的教条。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行文中时不时地流露出的那种对先哲的深切同情与理解,那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一种带着温度的对话。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心灵交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