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乒乓球
定价:28.00元
作者:肖树新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3031107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乒乓球》是高校体育教育等专业技能必修课程,本教材为该课程学生用书,是由西南区(云、贵、川、渝、藏)体育教材教法研究会《乒乓球》教材小组根据西南三省一市一区体育院校本科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乒乓球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分工负责撰写和串编完成的。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社会发展需要和西南三省一市一区地域特征以及体育教育等专业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多年以来学生学习、掌握、应用乒乓球基本知识、方法以及各院校乒乓球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在继承前人不同时期出版的乒乓球教材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吸收了外乒乓球学科领域内先进的理论和实用知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运动心理学非常感兴趣的人,所以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其实是对技术讲解的部分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技术层面的东西,看书本总感觉隔了一层。然而,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不仅详尽地介绍了各种技术要领,更用相当大的篇幅探讨了如何在比赛中保持专注度和控制情绪。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失误后的快速调整”,这一点对我这种容易因为一两个失误就心态爆炸的选手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用了很多贴近实战的例子,比如关键分时如何处理压力,如何利用暂停来打断对手的节奏,甚至是赛前如何进行自我暗示来建立必胜的信心。这些心理建设的内容,比单纯的教科书式的技术讲解要实在得多。我试着用书里提到的“锚定点”技术来稳定自己的情绪,发现在训练中确实能更快地从失误中抽离出来。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赛场心法秘籍”。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应用性真是绝了,它真正做到了“从基础到高阶”的全覆盖,但最棒的是,它没有止步于业余爱好者的水平。我最欣赏的是它关于“战术组合与对手分析”的部分。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可复制的分析框架,教你如何在比赛中快速摸清对手的“套路”和“弱点”。比如,它提到了“双向不平衡测试法”,即通过连续试探性地打出两个极端方向的球,来观察对手在处理不同旋转和落点时的反应延迟和习惯性回球线路。这比我过去那种“随便打几板试试水”的方式要高效得多。书里还提供了一些针对特定打法(如快攻结合弧圈、削球手)的应对策略清单,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光有蛮力而没有头脑的运动员,而是带上了一套完整的“作战手册”进入球馆。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乒乓球的魅力在于“智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非常具有现代感,完全没有那种老旧体校教材的刻板印象。色彩运用得非常克制和专业,主要突出关键的动作线条和受力分析图。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不同旋转(如侧旋、下旋、不转)时所采用的“三维轨迹模拟”图示,那种动态的视觉效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一万倍。例如,在讲解如何判断和处理“乳胶”强烈的下旋球时,文字描述了“球触板后会有一个明显的下沉和摩擦感”,但配上的那个剖面图清晰地展示了球拍击打接触点与球心的高度差,让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需要压板和迎前。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通过视频和图片来学习的人来说,这种高质量的视觉辅助材料是至关重要的。看完这一部分,我回家练习时,立刻就能在“感觉”和“理论”之间找到精准的对应点,效率大大提升。
评分我一直认为,打好乒乓球,最难的不是进攻,而是对“旋转的理解和控制”。这本书在“旋转的生成与解码”这一块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它不仅仅告诉你“要摩擦”,而是详细分析了击球瞬间,球拍胶皮与胶粒如何与球体表面的接触角度、速度和压力共同决定了最终旋转的轴心和强度。书中有一段关于“逆旋转”的分析,解释了当来球带有强烈侧上旋时,如果完全顺着其方向摩擦,反而会使球飘出界外,必须采取一种特定的“微小对抗性摩擦”来中和或引导旋转。这种对物理学原理的巧妙融入,使得技术动作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更像是一种基于科学原理的工程学实践。这本书让我开始用“物理学家的思维”去审视每一次触球,这无疑是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的书籍,简直是为我这种业余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正手拉球总差点火候,那种旋转的深度和弧线的控制总是捉摸不透。不过,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自己过去的发力方式有多么僵硬和低效。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术动作时,都配有非常细致的图解和步骤分解,仿佛教练就坐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指导。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关于步法和身体协调性的那几个章节。以前我总以为力量来自手臂,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力量核心在于腿部和腰腹的转动,手臂只是一个传递的媒介。书里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转体来产生更具侵略性的旋转,而不是单纯依靠手腕的“搓”。对于接发球的处理,这本书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策略,不再是盲目地“捞”过去,而是学会了根据对手旋转的强弱,选择性地使用搓、拧、挑等技术,让球的落点和旋转变化多端。这本书让我对乒乓球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满足于仅仅“能打起来”,而是开始追求“打得有质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