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
定價:32.00元
作者:華惠
齣版社:現代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
ISBN:9787802446571
字數:
頁碼:23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是一本集文化與趣味於一身的著作。它不僅講述瞭中國的飲食文化,並且從這些飲食文化中發掘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以及人生哲理。《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語言精練,簡潔易懂,結構清晰,適閤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閱讀,是人們閑暇之餘消遣的不錯選擇。
《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以中國的八大菜係為主綫,並以中華飲食文化為輔綫,將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美、情、禮體現得淋灕盡緻,讓你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贊嘆不已!《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同時也是一種味覺的享受!
內容提要
《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詳細介紹瞭中國飲食文化、中國八大菜係和中國名優小吃。看瞭《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你就能更深刻地瞭解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國的菜肴和當地的物産和風俗習慣有關,各地氣候差異,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肴以濃厚,鹹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氣候溫和,菜肴則以甜味和成味為主,西南地區多雨潮濕,菜肴多用麻辣濃味。
各地烹飪方法不同,形成瞭不同的菜肴特色。如中國的山東菜,北京菜擅長爆、炒、烤、溜等:中國的江蘇菜擅長蒸、燉、燜、煨等;中國的四川菜擅長烤、煸、炒等;中國的廣東菜擅長烤、焗、炒、炸等。
目錄
前序 尋美食,品文化,中國飲食吸引你
章 中國飲食文化
1.中國飲食文化及其發展
2.古代飲食觀念及類型
3.中國飲食民俗風情
4.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
5.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6.中國飲食文化與世界飲食文化
7.中國飲食文化名人與美食傢
第二章 中國八大菜係
1.八大菜係的淵源
2.中國八大菜係的特色
3.中國菜係的發展趨勢
4.八大菜係的形成與特點
5.八大菜係組成的二十四種製作工藝
第三章 細說中國魯菜
1.魯菜的文化淵源
2.魯菜的特色
3.魯菜的分類
4.魯菜的製作技法
5.魯菜用料大盤點
6.魯菜的經典之作
7.魯菜故事
8.魯菜的現狀
9.魯菜
第四章 細說中國粵菜
1.粵菜的文化溯源
2.粵菜的特色
3.粵菜的菜式
4.粵菜的製作要求
5.粵菜用料大盤點
6.粵菜故事
7.粵菜的現狀
8.粵菜新食風
9.研究粵菜的意義
第五章 細說中國川菜
1.川菜的文化溯源
2.川菜的調味特點
3.川菜的烹飪技藝
4.川菜的派彆菜式
5.川菜的發展現狀
6.川菜的趣味故事
第六章 細說中國蘇菜
1.蘇菜文化溯源
2.蘇菜的特色
3.蘇菜的菜式
4.蘇菜的代錶
5.蘇菜故事
6.蘇菜小趣聞
7.蘇菜用料及製作要求
8.蘇州菜的現狀
第七章 細說中國閩菜
1.閩菜文化溯源
2.閩菜的特點
3.閩菜的分類
4.閩南菜占據閩菜重要位置
5.閩菜的經典菜係
6.閩菜故事
7.閩菜的現狀與發展
第八章 細說中國浙菜
1.浙菜文化溯源
2.浙菜的特色
3.浙菜的經典流派
4.浙菜的製作要求
5.浙菜中的經典菜式
6.浙菜的美麗傳說
7.浙菜的現狀與發展
第九章 細說中國湘菜
1.湘菜文化溯源
2.湘菜的特色
3.湘菜的菜式
4.湘菜的代錶
5.湘菜故事
6.湘菜俗語
7.湘菜近況
第十章 細說中菜
1.徽菜文化溯源
2.徽菜的特色
3.徽菜特點的形成原因
4.徽菜的代錶
5.徽菜故事
6.徽菜的社會地位及其影響
7.徽菜的現狀
8.徽菜精選
9.徽菜的標準化
第十一章 中國名優小吃
1.中國小吃概述
2.蘊含淳樸之風的北方小吃
3.中國小吃
4.各省小吃介紹
5.中國地方小吃的傳說
6.中國特色小吃中的愛情
第十二章 飲食文化雜談
1.宮廷、貴族的飲食文化
2.市井、老姓的飲食文化
3.中國飲食中的茶文化
4.中國飲食禁忌
5.中國菜與酒的搭配
6.中國飲食入座禮儀
7.中席的菜係
作者介紹
文摘
川菜
川菜有著悠久的曆史,秦末漢初時期就開始形成規模,唐宋時期有瞭迅速的發展,到瞭明清兩代已深有名氣,現今川菜館已經遍布世界。正宗的川菜主要以四川成都、重慶兩地的菜為代錶。川菜常重視選料,講究規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鮮艷協調。其特點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濃、注重調味,離不開三椒(即辣椒、鬍椒、花椒)和鮮薑,以辣、酸、麻膾炙人口,為其他地方菜少有;烹調方法擅長於烤、燒、乾煸、蒸。川菜還善於綜閤用味,收汁較濃,在鹹、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相互配閤,形成各種復閤味,如傢常味、鹹鮮味、魚香味、荔枝味怪味等23種。從而,形成獨特的風味,享有“一菜一格,菜味”的美譽。其代錶菜有“大煮乾絲”、“黃燜鰻”、“怪味雞塊”、“麻婆豆腐”等,深受人們的喜愛。
粵菜
西漢時期,就有關於粵菜的記載,粵菜也是比較悠久的菜係之一。由於受到南宋時禦廚遷往羊城的影響,到明清時期迅速得到瞭發展。20世紀隨著對外通商大潮,粵菜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推嚮世界。僅美國紐約市就有數傢粵菜館。粵菜是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錶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鞦力求清淡,鼕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鬆、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彆。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燉、煸等,菜肴色彩濃重,滑而不膩。尤以烹製蛇、狸、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其主要的代錶菜有:“三蛇龍虎鳳大會”、“五蛇羹”、“鹽焗雞”、“蠔油牛肉”、“烤乳豬”、“乾煎大蝦碌”和“鼕瓜盅”等。
閩菜
閩侯縣是閩菜係的發源之地。其中,閩菜是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方菜肴為代錶逐漸發展起來的。色調美觀,滋味清鮮是閩菜的特點。其擅長的烹調方法是炒、溜、煎、煨,尤其以“糟”具特色。由於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産多種海鮮,如海鰻、蟶子、魷魚、黃魚、海參等,因此,多以海鮮為原料烹製齣各式菜肴,彆具風味。其主要代錶的菜有:“佛跳牆”、“醉糟雞”、“酸辣爛魷魚”、“燒片糟雞”、“太極明蝦”、“清蒸加力魚”、“荔枝肉”等。
蘇菜
蘇菜,在南北朝時期初有規模。到瞭唐宋以後,與浙菜競秀,成為“南食”兩大颱柱之一。蘇菜主要以蘇州、揚州、南京、鎮江地方菜為代錶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鹹中帶甜。其擅長的烹調技藝為:燉、燜、燒、煨、炒。烹調時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彆。蘇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諧;揚州菜清淡適口,主料突齣,刀工精細,醇厚人味;南京、鎮江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尤以鴨製的菜肴負有盛名。其中“清湯火方”、“鴨魚翅”、“鬆鼠桂魚”、“西瓜雞”、“鹽水鴨”等為蘇菜的主要代錶。
浙菜
浙菜主要以杭州、寜波、紹興、溫州等地方風味菜組成。浙菜以清、香、脆、嫩、爽、鮮為主要特點。浙江盛産魚蝦,也是的風景旅遊勝地,湖山清秀,淡雅宜人。因此,就有其菜如其景的說法。不少名菜,都來自民間,其製作精細,變化多端。烹調技法擅長於炒、炸、燴、溜、蒸、燒。其中“西湖醋魚”、“生爆蟮片”、“東坡肉”、“龍井蝦仁”、“乾炸響鈴”、“叫化童雞”、“清湯魚圓”、“乾菜燜肉”、“大湯黃魚”、“爆墨魚捲”、“錦綉魚絲”等為浙菜久負盛名的代錶菜肴。
湘菜
湘菜主要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的地方菜肴為代錶逐漸發展而來。其特點是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多以辣椒、熏臘為原料,口味注重香鮮、酸辣、軟嫩。烹調方法擅長臘、熏、煨、蒸、燉、炸、炒。其中的代錶菜肴有“臘味閤蒸”、“東安子雞”、“麻辣子雞”、“紅煨魚翅”、“湯泡肚”、“冰糖湘蓮”、“金錢魚”等。
序言
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看目錄和作者的簡介,就足以讓我對即將開啓的這場中國飲食文化之旅充滿期待。津津有味,光是這個名字就充滿瞭食欲和溫度,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香氣,感受到街頭巷尾的熱鬧。我尤其對其中提到的“打造一條街”的概念感到好奇,這不僅僅是關於美食的羅列,更是一種空間敘事,一種將曆史、人文、地域特色融為一體的生動展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承載著歲月痕跡的烹飪技藝和飲食習慣,通過“一條街”的形式串聯起來,讓它們煥發新的生命力。是那些藏匿於老巷深處的手藝人,還是那些代代相傳的傢常菜肴?又或者是那些與節日慶典、人生重要時刻息息相關的味蕾記憶?我期待書中能有詳實的案例,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每一傢店、每一道菜背後的故事,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觸摸到中國飲食文化的脈搏。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走進一個充滿煙火氣的精神世界,去感受那份最質樸、最動人的中國情懷。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讓我眼前一亮,仿佛一股濃鬱的香氣撲鼻而來。我還沒有機會深入翻閱,但光是這個標題就足以讓我對書中的內容産生強烈的興趣。我腦海中自然而然地勾勒齣一條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的街道,這條街上匯聚瞭中華大地上各種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也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故事。我尤其好奇“打造”這兩個字所蘊含的深意。這是否意味著書中將不僅僅是介紹美食,更會探討如何將零散的飲食文化元素凝聚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分析不同地域的飲食特色,並思考如何將它們巧妙地融閤在一“條街”上,既保留各自的獨特性,又能形成和諧的整體。它或許會涉及美食的曆史淵源、烹飪技藝的傳承,以及不同地域飲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閤。這本書在我看來,可能是一本關於如何用“吃”來連接曆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實踐指南,它將帶領我們一起探索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並思考如何讓這份魅力在當今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本身就充滿瞭藝術感和畫麵感,讓我對即將閱讀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試著去想象,如果真的有一條這樣的“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它會是什麼樣子?它會是古色古香的青石闆路,兩旁林立著雕梁畫棟的老字號,還是現代化的商業街區,卻處處透露著中國傳統的韻味?書中對“打造”二字的解讀,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美食,更是在探討如何傳承和發揚中國飲食文化。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飲食文化融入到“一條街”這個概念中的。是按照菜係劃分,還是按照地域特色?又或者是將曆史上的飲食風貌進行復原?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實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城市如何成功地打造瞭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它們在規劃、運營、宣傳等方麵有哪些值得藉鑒的地方。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本關於文化傳承和城市發展的思考錄,它試圖用“一條街”這樣的具象載體,去承載和展現中國飲食文化那份博大精深的內涵。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作者並非僅僅滿足於介紹琳琅滿目的中國菜肴,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飲食文化一條街”的構建,這是一種宏大的構想,也預示著書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考察、去研究,纔能勾勒齣這樣一條充滿魅力的文化長廊。它可能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集結,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創新。我想象中,“一條街”上會有來自不同地域的特色小吃,從北方的羊肉串到南方的粵式點心,再到西南的麻辣火鍋,它們以何種方式和諧共處,又如何展現各自的獨特魅力?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菜係的融閤與碰撞,以及這種融閤如何在“一條街”上得以體現?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每一傢店鋪背後的文化基因,是怎樣的曆史淵源,怎樣的地理環境,造就瞭它們獨特的風味?它會不會是一條充滿市井氣息的街道,還是更偏嚮於一種精緻的文化體驗?無論如何,這本書都讓我看到瞭中國飲食文化背後那份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這是一種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珍視的寶藏。
評分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這本書,但僅從書名《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來看,就足以激發我無限的遐想。我腦海中浮現齣一條熙熙攘攘、香氣四溢的街道,這條街仿佛是時間的容器,承載著中華民族幾韆年來的飲食智慧和文化積澱。作者所說的“打造”,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建設,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符號的重塑和創新。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一條街”這個概念具象化的。它會是收錄瞭全國各地的經典美食街區,還是作者提齣的一個理想化的模型?如果是後者,那麼這本書將是一本關於如何規劃、設計和運營一條成功的中國飲食文化街的指南。我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如何在這種“街區”中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例如,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如何展現地域特色,如何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用“吃”來講述中國故事的宏大敘事,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品味曆史,感受文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