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养生堂:降血压该怎么吃(你必知的100味降压药食通补方) 9787555212997

百姓养生堂:降血压该怎么吃(你必知的100味降压药食通补方) 97875552129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兴广 著
图书标签:
  • 高血压
  • 降压食疗
  • 药食同补
  • 养生保健
  • 健康饮食
  • 中医养生
  • 食谱
  • 家庭医学
  • 健康生活
  • 慢性病预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12997
商品编码:296380429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百姓养生堂:降血压该怎么吃(你必知的100味降压药食通补方)

定价:32.00元

售价:17.6元,便宜14.4元,折扣55

作者:李兴广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55212997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可怕的高血压,让人难以把持的平衡! 防止血压值太高,小心动脉硬化、心肌梗塞、脑中风找上门! 一味降压中药,让血管变得年轻,让健康不再踩到翘翘板上。

内容提要

《百姓养生堂:降血压该怎么吃(你必知的100味降压药食通补方)》知名中医专家依据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结合典籍验证,总结出100味药房可买到的降压药妙方,便于一般读者居家保健降压时对症使用。

目录

章 降血压——让健康不再走“高空钢丝”
读懂血压值,它是身体健康的风向标
何谓高血压
高血压牵动着“五脏六腑”
你知道吗大部分高血压都是自己“精心培养”出来的!
不可忽视的高血压症状
可怕的高血压,心脏和大脑的杀手

第二章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做自己的保健医生
降血压从平衡气血、协调脏腑开始
老中医教你降血压从养肝开始
治疗高血压,首先要看懂选对你吃的药
择时服药有讲究,阻止血压值升高
打破错误用药观点,有效降压更安全

第三章 对症药疗小病一扫光——专家教你吃对中药稳定m压
大蓟——保持血管弹性,有助降血压
山楂——有效调节收缩压、舒张压,辅助降血压
川芎——降低胆固醇,改善高血压引发的头痛眩晕
天麻——保护心脏,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木耳——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辅助治疗老年高血压
五味子——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高血压症状
车前子——保持血管弹性,有降血压之功效
牛黄——扩张、清理血管,防止血压升高所致的头晕
牛膝一抑制血压上升,缓解高血压早期症状
玉米须——扩张末梢小血管,缓解高血压头晕目眩
石决明——清肝明目,缓解高血压眼底出血症
龙骨——缓解高血压性头痛,帮助高血压患者调养身体
龙胆草——适宜有头晕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食用
生槐花——扩张冠状血管,改善高血压
代赭石——清肝熄风,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
地龙——调整血压,增强血管弹性
地骨皮——稳定血脂,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当归——扩张外周血管,有效降低血压
肉桂——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疾病
全蝎——缓解脑供血不足,帮助控制血压上升
决明子——抑制胆固醇的升高,适用于高血压兼冠心病
防己——扩张血管,调节血压
杜仲——持久降压,适用于单纯性高血压症
芹菜——避免血管收缩引起血压上升
吴茱萸——维持血压稳定,适宜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牡蛎——降低血压和预防前期高血压
牡丹皮——滋养肝肾,用于气滞血瘀型高血压
龟甲——软化血管壁,降压又降脂
青木香——行气疏肝,用于气滞血瘀型高血压
青葙子——缓解高血压诱发的头疼目眩
苦丁茶——有效降低血压,防止血栓
苦参——软化血管,有效降压
刺蒺藜——滋阴平肝,保护和软化血管
罗布麻——改善高血压,预防冠心病
泽泻——改善血液循环和血压状态,缓解“三高”症状
珍珠——缓解血压升高引起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珍珠母——平肝潜阳,防止诱发的高血压
栀子——疏肝理气,有效降压
钩藤——降低血压,防止血液黏性增大引起血压上升
茺蔚子——扩张血管、利尿降血压
莱菔子——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莲子心——扩张血管,主治高血压、冠心病
夏枯草——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压
臭梧桐——预防高血压、冠心病,降低中风概率
益母草——增加冠脉流量,降血压的理想品
桑叶——改善心肌供血,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桑白皮——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预防血管硬化
桑寄生——辅助治疗肝肾亏虚型高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黄芩——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降血压
黄连——降低血管阻力,预防高血压
黄芪——双向调节血压,适合气血两虚型高血压
菊花——有效缓解头晕头痛,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野菊花——有较好的利尿作用,辅助降压
羚羊角——补肾降压,改善微循环
淫羊藿——减少血管阻力,改善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琥珀——活血散瘀,调节血压
葛根——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蔓荆子——降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磁石——降低血脂,有利于维持血压稳定
莶草——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
僵蚕一双向调节血压,缓解高血压

附录1 防止皿管过早老化的6大养生法
附录2 有助于降血压的饮食调养3原则
附录3 有效的降血压巾医简易调养法
附录4 有效的降血压食养及预防速查表
附录5 高皿压患者突发危象救治法
附录6 家庭自救必学的心脏复苏法

作者介绍

李兴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医学综合课程教学中心主任。
  1983年自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20余年来,一直活跃在教学和临床的线,主讲中药学、本草文献学、中药饮片辨识等课程。并坚持临床教学工作,开设特色门诊,针对各种常见病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内科、皮肤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编和参加编写的著作40余部。
  2003年获北京市人民“首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文摘

《百姓养生堂:降血压该怎么吃(你必知的100味降压药食通补方)》:
  
  高血压患者突发危象救治法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多呈现不稳定的特征,轻者会出现剧烈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神智改变、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表现,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掌握高血压急救知识,就能将高血压紧急发作带来的危害降到低。
  情况一:突然出现话说不清楚、活动不便时,高血压患者必须马上服用短效降压药,先将血压暂时稳住,然后就近送往医院就诊,并做相关的检查。
  情况二:饱餐或劳累后产生胸闷、胸痛时,饱餐后引起心绞痛,立即舌下含服,或者含服消心痛。因为血压骤然升高除了会使血管收缩之外,还会诱发心绞痛。
  情况三:高血压患者在夜间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难以入睡的现象时,立即在舌下含服或者口服消心痛,也可口服卡维地洛或者卡托普利。同时,在症状得以缓解时,及时去医院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彻底检查心脏有无病变。
  情况四:当发生心绞痛时血压突然升高极易导致血管收缩而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家人让其舌下含服1片,让患者安静卧床吸氧,等到症状缓解时,再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情况五:高血压诱发脑出血时,要让病人完全卧床,并将其头部垫高,使其侧卧,以便能够将呕吐物及时吐出来,避免呕吐物堵塞咽喉而引起窒息。尽快将病人送往医院,过程中避免震动,尤其不能随意挪动病人的头部。
  情况六:原已有过脑出血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再度升高时,要防止脑出血再发,及时送医院治疗,尽快将血压控制在150/85mmHg左右。家庭自救必学的复苏法所谓的心脏复苏术,是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两种施救措施结合起来的方法。急症高血压患者倘若在施救过程中出现心脏暂时停止跳动的现象,一定要对其实施心脏复苏术,以便为医院救治赢得时间。因此,掌握一定的心脏复苏术,是家庭自救的必备措施。
  步,找准心窝。施救人员先找准被施救者肋骨下缘的位置,然后顺着肋骨上移,找到肋骨与胸骨交会的心窝处,此处即为施救的重点部位。
  第二步,有效的手部位置。将中指放在被施救者的心窝上,然后食指紧靠中指,放在胸骨上并进行定位。用另一只手的掌根紧紧靠在已经定位的那只手的食指旁,使得掌根恰好落在胸骨的中线上,放好后,抽出定位的那只手重叠放在上面。将两只手的手指相扣或者翘起,以免使被施救者的肋骨受到重压而骨折。
  第三步,正确的身体姿势。施救者面向被施救者呈,两腿稍微张开至与肩膀同宽,两手臂要伸直,然后直接下压,将压力推至患者的胸骨上。此时一定要注意,在施救的过程中,下压时施救者的手肘不能弯曲。
  第四步,施压技巧。下压时,要将胸骨往下按压4~5厘米;释放时,手部不用力,但是要保持相对位置不变,这样来回上下,反复按摩15次。
  第五步,结合人工呼吸。在进行完胸外按压后,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80~100次),连续做15次胸外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每5秒一次。
  第六步,重复进行。大约1分钟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胸外按摩和人工呼吸4次,如果这时还是无任何脉搏跳动的迹象,还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患者已经有了呼吸,一定要让其保持侧卧方式,以免由于血压升高,造成堵塞物堵塞喉管的现象发生。
  ……

序言



探索中医的智慧,开启健康生活新篇章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华传统医学的深邃宝库,聚焦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食疗和养生方法,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体系。全书内容旨在提供易于理解、操作性强的养生指南,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从而实现疾病的预防和亚健康的调理。 第一部分:身体的基石——顺应自然,认知自我 本部分着重于建立正确的养生观和健康观。我们倡导“治未病”的理念,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整。 第一章:中医基础养生理念的重塑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阐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讲解如何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调整生活起居、饮食结构和情志活动。例如,春季如何养肝以顺应生发之气,秋季如何润肺以防燥邪侵袭。 五行学说与脏腑对应: 详细解析木、火、土、金、水五行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理解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指导读者如何通过食物和生活习惯来平衡五脏功能。 气、血、津液的运行规律: 深入浅出地解释气(生命动力)、血(濡养物质)、津液(濡润物质)在人体内的生成、运行和储存机制,并探讨气滞、血瘀、津液亏虚等常见失衡状态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章:识别身体的“警报”——辨识体质与偏颇 本书强调个体化养生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学会自我观察和初步判断自身的体质特征。 九种基本体质的详尽描摹: 对平和质、偏颇质(如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典型表现进行细致的图文描述,包括面色、舌象、脉象的初步观察要点。 “舌诊”与“面诊”的入门: 提供简单易学的观察方法,教会读者如何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形状以及面部的光泽、纹理来初步判断身体的寒热虚实状态。 生活习惯与体质的互动关系: 分析不良的饮食偏好、作息习惯如何固化或加剧特定的体质偏颇,为后续的调理提供方向指引。 第二部分:饮食的艺术——五味调和,药食同源的实践 本部分是全书的实践核心,深入探讨食物的性味归经,教导读者如何将药食同源的理念融入日常三餐。 第三章:食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分类 食物的“四气”与“五味”: 系统介绍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气”如何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如何归属于不同的脏腑,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营养与调理价值: 按照传统分类法,详细介绍各类主食、水果、肉类和蔬菜在调理身体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某些谷物如何健脾和胃,某些肉类如何滋阴补肾。 药食两用食材的深度解析: 精选日常生活中常见且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食材(如山药、枸杞、大枣、茯苓等),阐述其药理作用、适宜人群及禁忌用法。 第四章:构建平衡膳食的智慧 “食饮有节”的原则: 探讨进食的时间、数量、速度对脾胃消化的影响。强调三餐的合理分配,以及如何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水湿代谢与食物的选择: 重点讲解如何通过饮食调理身体的水液代谢,避免体内湿气和痰饮的生成。推荐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食物,并警示助湿的饮食陷阱。 情志对消化吸收的影响: 探讨情绪波动(如焦虑、愤怒)如何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提倡“食不言,寝不语”的进食态度,营造良好的消化环境。 第三部分:顺时养生——四季有常,动静结合 本部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规律和运动方式,以达到“顺应自然,与时偕行”的境界。 第五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策略 春季:疏肝升发,调畅气机: 重点讲解春季如何通过清淡、少酸的饮食来帮助肝气升发,同时指导适度的户外活动以舒展筋骨。 夏季:养心清热,避暑祛湿: 阐述夏季心火易旺的特点,推荐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瓜果和粥品,并强调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进行剧烈活动。 秋季:润燥养阴,收敛神气: 讲解秋季气候干燥对肺金的伤害,推荐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并提醒人们收敛浮躁心性,为入冬做准备。 冬季:藏精固本,温煦阳气: 强调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需注意温补而不燥烈。指导如何通过温热的食物和适度的避寒锻炼来潜藏精气,储备来年之活力。 第六章:动静相宜——经络导引与身心放松 经络养生的基本概念: 简要介绍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走向与主要功能,为后续的导引练习提供理论基础。 简易经络导引术: 介绍一套适合普通人日常操作的自我经络疏通方法,例如,特定的拍打穴位、简单的拉伸动作,以促进气血运行。 静功与情志调摄: 强调静坐、深呼吸对稳定心神的作用。教授基础的放松技巧,帮助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形神合一”的养生境界。 本书内容全面覆盖了从中医理论认知、体质辨识、饮食调理到四季顺应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套完整、可实践的非药物性健康维护方案。读者将从中学习到如何真正将“药食同源”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设置上的逻辑性,层层递进,从基础的理论认知到具体食材的深度解析,再到最终的食谱应用,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很多养生书都容易陷入“故作高深”的陷阱,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非常亲民,即便是对养生知识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原理。它成功地把复杂的药理知识转化成了易于理解的日常语言,比如解释为什么某种食物有助于调节血管弹性时,那种解释方式既生动又容易被大脑接受。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季节性食补的建议,非常贴合中国传统的气候变化规律,这点在很多西式健康指南里是看不到的,体现了深厚的本土文化功底。读完几章,我都有种想立刻去菜市场淘换一些书中提到的“宝藏食材”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全面”与“可操作性”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关注了“吃什么”,还巧妙地融入了“什么时候吃”、“怎么搭配吃”以及“什么人不适合吃”等关键维度,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食疗框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推荐的很多食材其实就在我的日常食谱里,只是我过去没有意识到它们具有如此重要的食疗价值。这种“近在眼前,却未曾发掘”的惊喜感,是阅读此书的一大乐趣。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很少出现重复啰嗦的段落,每一页信息密度都很高,阅读效率极高。它成功地打消了我对“食疗”可能过于繁琐的顾虑,反而让我觉得,通过简单的食材组合,就能为自己的健康构建一道坚实的防线,这种掌控感和赋权感是金钱买不到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常备在家里的“家庭医生食谱”。

评分

我通常对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健康秘籍”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在细节上的打磨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显然是经过了深入研究的,在介绍每种食材时,不仅仅是罗列好处,还会提及一些食用禁忌或者最佳搭配,这种严谨性让我对它的专业度深信不疑。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述风格上非常注重平衡,既有传统中医的底蕴,又融入了现代营养学的视角,使得内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尤其是关于食材的“分量”和“周期”的描述,非常具体,这对于真正想要通过食疗来调理身体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中医药讲究辨证施治,剂量和时间都是关键。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菜谱集,更像是一本家庭健康管理手册,可以长期翻阅对照使用。那些关于常见症状的食疗建议,简洁明了,马上就能应用到日常的采购和烹饪中去,大大提高了实用效率。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身健康状况日益关注的中年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进行预防和干预的书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短期的“速效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食疗方案时,所体现出的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它不是一刀切地给出“照做”的指令,而是会引导读者去观察自身身体的反应,从而调整食用的频率和种类。这种“自我觉察”的引导,我认为是健康管理中非常核心的一环。书里对食材的讲解细致入微,比如同样是某种根茎类蔬菜,它会区分不同部位或不同处理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差异,这种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指导,让读者感到非常可靠和专业。读完之后,我不再是盲目地相信网上的流言,而是有了一套基于可靠知识体系的饮食调整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朴实中带着专业的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实用型的健康读物。我本来就对中医食疗很感兴趣,特别是关于慢性病调理方面的内容。拿到手翻阅了一下,感觉内容编排得非常清晰,不像有些养生书那样堆砌理论,这本书更侧重于“怎么做”。比如它介绍各种食材的功效时,不光告诉你它能降血压,还会具体讲到应该怎么烹饪才能最大化地保留营养和药效。我尤其欣赏它用“药食同源”的思路来解读日常饮食,把厨房当成了药房,这理念非常接地气。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试试书里提到的几款食疗方,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操作简单的家常菜谱。对于生活节奏快但又想注重养生的人来说,这种能够快速上手、立竿见影的指导太重要了。它没有空泛地谈养生哲学,而是直接给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这种实在感让我觉得物超所值。这本书读起来很有亲切感,不像是在被说教,更像是有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手把手教你生活小窍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