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美食纪行
定价:38.00元
作者:周芬娜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534349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爱阅读,爱旅游,爱美食,爱摄影,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上海美食的文化意蕴,看到了上海美食的活色生香。上海美食就这样从时光中走来……
内容提要
书中作者将上海美食分为八大菜系,本邦菜、海派菜、海派杭邦菜、川扬菜、海派粤菜、素斋、小吃、海派西菜,并将她亲自前往的代表性餐馆和亲自尝试的招牌美食向读者做了介绍。细腻的文字,珍贵的图片,让这本书变成了一席文化盛宴。另外,各餐馆还附有详细的资讯信息,方便读者按图索骥。
目录
目 录
推荐序/ 经典沪菜此中寻 朱振藩
自 序/ 再恋上海 周芬娜
总 论/ 迷人的上海菜
本帮菜/弄堂里的家常风味
德兴馆 本帮菜的老大哥
上海老饭店 迷人的八宝鸭
老正兴 青鱼秃肺的发源地
鹭鹭酒家 老菜新吃的本帮菜(浦东店)
瑞金宾馆 级的核桃酥
席家花园 在名人豪宅中做客(东平店)
杨家厨房 台式本帮菜
>>> 其他推荐餐馆
上海人家、老上海弄堂菜、1221
海派菜/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来天华 物美价廉菜色多(虹桥店)
梅园村 弄堂起家的海派菜馆(静安店)
鲜墙房 菜不惊人死不休(虹桥店)
苏浙汇 融合苏浙风味(卢湾店)
美林阁 美林阁,蛮灵格!(四平店)
新吉士 饮食新天地
锦亭 海派菜的始祖(衡山店)
静安宾馆 水晶虾仁的创始店
>>> 其他推荐餐馆 大公馆
海派杭帮菜/清鲜淡雅、原汁原味
小南国 杭帮菜与海派菜的融合(虹梅店)
张生记 独步天下的老鸭煲(徐汇店)
知味观 欲知我味,观料便知
新开元 开创杭帮菜新纪元(卢湾店)
>>> 其他推荐餐馆
红泥大酒店、万家灯火、食为先
川扬菜/化麻辣为醇厚
梅龙镇 级的川扬菜
锦江大饭店 尼克松的爱
绿杨村 绿杨深处是扬州
扬州饭店 独创一格的莫家菜
王宝和 大闸蟹的飨宴
宋记 上海香辣蟹的始祖
新邓家菜 上海辣的川菜(徐汇店)
>>>其他推荐餐馆 洁而精川菜馆
海派粤菜/奇珍异味入馔来
杏花楼 独霸沪上的月饼
新雅粤菜馆 洋味十足的粤菜
美心酒家 咖啡馆起家的粤菜馆
品珍坊 上海政要钟情的新派粤菜
阿毛炖品 上海首富经营的粤菜馆
>>>其他推荐餐馆
竹家庄避风塘、申粤轩、粥天粥地
素斋/手工精细、风味天然
功德林 吃素积功德成林
龙华寺 全中国棒的素斋
玉佛寺 精工细作的素菜
静安寺 风靡上海的净素月饼
圆明讲堂 福建口味的素斋
>>>其他推荐餐馆
春风松月楼、枣子树
小吃/名点如云的上海小吃
绿波廊 名流云集的点心店
沧浪亭 迷人的苏式汤面
吴越人家 吃面听苏州评弹(淮海店)
丰裕生煎 上海麦当劳
小绍兴 皮脆肉嫩的绍兴鸡
鲜得来 排骨年糕历久弥新
老半斋 淮扬汤面的魅力
西施豆腐坊 入口即化的豆花
王家沙 蟹粉小笼与青团
大娘水饺 南方式的水饺
大壶春 三十年代的好滋味
南翔小笼 进军日本的小笼包
>>>其他推荐小吃
阿娘面、北万新、稻香村
海派西菜/十里洋场
上海米氏西餐厅 俯视外滩的乐园
上海马克西姆西餐厅 享受巴黎情调
红房子 经得起时验的西餐馆
君悦大酒店 一百元一杯的咖啡
宝莱纳 白崇禧故居喝德国啤酒(汾阳店)
索列咖啡 现磨意大利咖啡(衡山店)
兰桂坊上海 具上海风味的酒吧
马丁餐厅 徐汇公园中的美食天堂
>>>其他推荐餐馆
德大西菜社、玻璃屋、萨莎西餐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惊叹,它有一种老派的文学腔调,但又没有丝毫的陈旧感,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作者对于细节的观察入微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这种精雕细琢,使得简单的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和张力。比如,描写某家老店的招牌时,他会着重于那块褪色的木牌上斑驳的油漆,和字体边缘被岁月磨损的痕迹,这种“有生命”的细节描写,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空。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赞美食物的同时,并没有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而又充满敬意的审视角度。他会毫不避讳地指出某些传统手艺正在失传的遗憾,也会对新派融合菜进行尖锐而又不失公允的评价。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成熟和深刻,绝非那种浮光掠影的旅游指南可以比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品尝”这个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对匠心和文化的尊重与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处理技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堆砌,转而采用精准、有力的动词和独到的比喻,构建起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味觉场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光影和声音的捕捉能力。比如,描写油锅中食物“滋啦”一声炸开时的清脆,或是清晨弄堂里煤球炉子升起第一缕青烟时的静谧,这些感官细节的叠加,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沉浸感。它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记录”,而是在“重现”那些味道和场景。对于那些从小在那个城市长大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回忆催化剂”,能瞬间唤醒被日常琐事淹没的童年记忆和往昔情谊。对于初次接触这座城市的人而言,它则是一本最好的入门指南,但这份指南的价值远超地图,它教你如何用“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如何通过味蕾去解读它的灵魂所在。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真诚”。这种真诚不是流于表面的赞美,而是深入到食物背后的生活哲学的探讨。他笔下的每一位厨师、每一位小贩,都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坚持有挣扎的鲜活个体。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他们为了一份坚持的口感,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时间,这种对“工匠精神”的深情礼赞,是这本书最动人心弦的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在记录传统做法时,总是会引用一些老一辈人的口述,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土话”,为整本书增添了浓郁的年代感和可信度。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它记录的不仅仅是口味的密码,更是记忆的密码。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中,坚守传统的手艺是多么不易,也更加珍惜每一次品尝到正宗味道的机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妙极了,它并非按照地域划分,也非按菜系分类,而更像是作者一次次随心所欲,却又步步为营的“漫步”。这种松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放松和愉悦,完全没有阅读压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进行的意象跳跃,比如,上一章还在描绘清晨第一笼热气腾腾的早点带来的希望感,下一章可能就转向了午后阳光下,人们悠闲品茗的宁静瞬间。这种情绪和场景的无缝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层次。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它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如诗歌般优美典雅,时而又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亲切诙谐,这种风格的多变性,使得即便是对美食不甚热衷的读者,也会被其独特的叙事魅力所吸引。它成功地将地方志的严谨性与散文的灵动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文字的饕餮盛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街头巷尾。它并非一本枯燥的食谱汇编,而更像是一部细腻的社会风情画卷。作者的笔触极为灵动,无论是对老字号门前排队等候的食客神态的捕捉,还是对某道小吃制作过程中那份专注与坚持的描摹,都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解读,使得每一道食物都不再仅仅是味蕾上的满足,更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厚重记忆与变迁。例如,对于某一种点心的演变过程,作者娓娓道来,从清末的街头小贩到如今精致的连锁店,那种时间的流逝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种独特的香气和味道——虽然我只能“闻到”文字的味道,但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足以让一个美食爱好者热血沸腾。它成功地将“吃”提升到了“生活美学”的层面,让人体会到,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在最寻常不过的市井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