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奥运会与世界杯
定价:36.00元
作者:郑也夫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77054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系的学者、社会学家郑也夫所著,历时26年写就,主要发布在《体坛周报》《足球报》等媒体。本年度世界杯期间郑老师也会继续作文评论足球及体育。本书由史铁生(作家,已去世)、薛涌(旅美学者)、罗振宇(逻辑思维、罗胖)等联合推荐。本书出版恰逢里约世界杯期间,至少十家主流媒体会给予推荐、报道。
内容提要
本书运用大量的体育数据来分析描述历届奥运会的精彩赛事、片段,并对每一场精彩比赛以及运动员的表现做了客观、精彩的评论。全书共计20万字,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体育制度的困惑和遗憾。既有对每一位奥运建功立业运动员的崇敬,也有对落寞光辉英雄的缅怀。全书充满了对奥林匹克体育的纯粹情感以及单纯的执着。
目录
目录目 录上编?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断想遗憾不是雅典 3感念希腊 3成败之间 4的退出方式 4田径的地位 5无法垄断解释权 6大能不乱吗 6奥林匹克精神之变异 7中国梦 8
悉尼奥运断想奥运开幕式观感 9射击手,自控师 10孙雯任意球的意义 11为送行 12举重的美学内涵 13中国体操的性别谜团 14的比赛,的人格 15看奥运,想全运 16又见三国鼎立 17外控与内控 18牌子?票子?乐子 19为中国男人撑门面的人 20鱼与熊掌 21女垒的魅力与危机 229月25日,奥运中长的一天 23田径明星剪影 24的含金量 25老战士没有死 26有根有梢,上下兼顾 28梦之队安在 29中国是体育强国吗 30走入心碑的悉尼奥运 31
雅典奥运断想写大体育 34办奥运也赚也赔 34如何减少王治郅现象 35风大,豪赌,还是我行我素 36脾气和霸气 37白色的流星 38人性的镜子 39美国文化的阐释者 39在自虐中躲避平庸 40等待卡尼吉亚 41奥运的源头与重镇 42再铸中华铁人 44垄断小项目还是缔造大游戏 47篮球队员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48与主义 48刘翔与华人田径 49民族和人种的证明 50盘点,战略反思 51
我的奥运观一、人文学者与现代奥运的诞生 54二、政治对奥运的影响 57三、业余奥运的破产 63四、大型化的困境 66五、反对派存在的理由 69
北京奥运断想奥林匹克是游戏 73欣赏敌人 74谁是奥运的VIP 76欢哥奥运 78拉线木偶与拉线人:张艺谋的败笔 80姚明幽默,刘翔智慧 80奥运该对男足说不 82看全球版《说唐》 84摆脱拉线木偶的把戏 86足篮王位之争 88短项长了,长项短了 89电视台的变更和遗忘 91冷的热门 93游戏人掌控了赛场 95垃圾话,一箩筐 97东方田径偶像走在钢丝上 99抗议央视歧视田径 100完善乒乓礼仪 102发现了央视的一段伪直播 104反思“脱亚入欧” 105近距离看铁人 107上山容易下山难 108希腊,中国,不列颠 110回首16天 112
伦敦奥运断想欣喜看到了孙朴之战 116旗手的荣誉与激素 116叶诗文与两位天才 117可爱和奇怪的举重人 118此非田忌赛马 119谁过分重视不好 120稀罕的话 120能获主场之利的英国人 121博尔特去跑400米 122柔克刚,弱胜强——写在刘翔出场前 123伦敦奥运悲剧英雄 123长使英雄泪满襟 124田径三巨人 125我赌今晚破纪录 127人山人海 128伺候俗人的闭幕式 128下编?世界杯意大利世界杯断想易学?概率?球经 131神秘的黑珍珠 132安魂曲 132静气与火气 133观球之美学 133南美风格的意大利人 134裁判?黄牌?点球 135点球功夫和日耳曼人 136再会,意大利仲夏夜 137杯赛概观——今不如昔吗 137减色——小世界杯的干扰 139俱乐部与国家队——相生还是相克 141
美利坚世界杯断想大赛概观 143星移斗转 144悲剧、不幸与佳作 147
法兰西世界杯断想起动吧,球儿 148没了马拉多纳 149六点小预测 150你看我看,考生别看 151怪诞的仪式 152广告商胜利了没有 153巴西人打开锣戏 153过年看邻居 154印第安传人 155波查图该回家了 156色彩的魅力 156保加利亚的启示 156冈波斯——换算的尺码 157沙特的风格 157尼日利亚对世界的奉献 158完负,小负和大负 159为亚洲兄弟预卜前途 160小组赛轮回首 162樱桃好吃树难栽 163球票风波与全球化趋势 164纪律,蹴鞠和哥伦比亚队 166普拉蒂尼的偏见与裁判的偏心 166亚洲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67学学冰球 168珍视小组赛 169走出死亡之组 170韩国足球,宁为玉碎 171找替罪羊易,更上层楼难 171政治的伊美之战 172足球化与全球化 173谁告诉我:什么是足球流氓 174安全阀还是 176不忍看他们的脸 176世纪末之人性 177赛制改革——寻找稳定的三角形 178跑了气的啤酒 180喀麦隆人的粗野球风 180无眼杀有眼——说韩国士气 181为伊朗队定位 182不信录像信什么 183瓜分大饼 185倾斜的十六强对阵图 186假球的“后效益” 186中国足球解说员的新生代 187能否登堂入室 189试解尼日利亚 190衰老的日耳曼战车 191积小失成大负 193金球点球都不好 194好个“后现代” 196法兰西与意大利之战 197巴西队的隐患 199背运,阿根廷人 199荷兰足球,卷土重来? 201走了,德国老战士 202美哉,绿茵戎装 203足球和女人 205科学家也不甘寂寞了 206“76人”大战 207秋色平分,抽签决胜 208裁判不助,天助自助 209法国好运,巴西坏球 209攻势足球复活了吗 210国际足联:改革还是守旧 212球星点评 213亚细亚人对球儿说 217
韩日世界杯断想我的“告别赛” 219庄家的声音 220弱者的乐趣与尊严 222换血之统计 224花絮其实是正餐 225人家为什么松弛 227不作沙特第二 228北欧人的位置 230叨陪世界杯之末座 231美丽的罂粟花 233全球化中的世界杯 234上帝按住了锅盖 236衣扮戎装发作旗 238群狼凶猛 239准猴王的陨落 241老了,曾祖父的规则 243请门柱帮助射手 244黄牌小罚与临终决斗 246黑色的盘带 248没有了霸气的巴西队 250妹妹看哥打比赛 251荒诞的裁判制度 253为公子哥减薪 255齐鲁抗韩之梦 258绅士与游戏人 263靠裁判不牛皮 264都是电视惹的祸 267缩小权力空间 268脆弱的强队 270此时输球胜赢球 272两个幸运儿 273死结与活路 275
德国世界杯断想我与世界杯 281心动,所以球动 282说黄健翔:球迷的特权你没有 284放黄健翔一马 286国人不踢球,责任在 289比赛沉闷之梗结 293
南非世界杯断想作非洲的粉丝 296双响炮,谁更响 297三球六月十八星 298身世与生态 300勿蹈南非覆辙 301篮球拯救足球 302东亚何日举起大力神杯 304上苍不让小人得志 305朝鲜的外部性 306贝利和马拉多纳 307萨科齐和 309点球怎比辕门射戟 310十六强的归属和成因 311十六强中的拉丁版图 313游戏:清泉还是浑水 314再骂布拉特 316休以成败论对错 317德西之战还能全攻全守吗 318解开费解的德国队 319西班牙短剑对荷兰长枪 320杯赛落幕,酒醒时分 321
作者介绍
郑也夫,中国学者、社会学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央视《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人。著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等。是中国开放以后早研究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也是一位的体育迷、体育评论人,早年练习长跑和冬泳,曾呼吁取消全运会及提出中国足球要从地皮抓起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引文和注释部分,简直是一部小型参考书的缩影。我是一个习惯于追溯源头的人,对于任何具有深度见解的论断,我都会忍不住想去看看作者的理论基础和参考资料。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注释详尽而专业,横跨多个学科领域,从古典哲学到现代社会科学,从历史文献到田野调查报告,构建了一个极其扎实的学术后盾。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不仅有洞见,更有深度和广度。每次阅读时,我都忍不住会跳到注释去看那些拓展阅读的建议,很多都是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经典之作,这无形中也为我的个人知识体系做了极大的补充。这种“书中有书”的体验,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作者的行文风格在严谨的学术基调下,始终保持着一种迷人的文人气质,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黑话”来故作高深,而是用清晰、富有条理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观点,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更多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攀登,每翻过一页,都感觉自己离山顶更近了一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的堆砌,而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密不透风的逻辑闭环。作者对于概念的界定极为精准,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那些模糊不清、人云亦云的社会学名词,提炼出其最核心、最犀利的定义。我发现,以往那些我自以为理解了的社会现象,在经过作者的重新审视和解构后,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书中对于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的分析,尤其犀利,那些潜藏在日常互动中的不平等关系,被作者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让人不得不正视。我记得有一次,我在阅读一个关于群体行为的章节时,窗外正好传来一阵嘈杂的争执声,那一瞬间,书中的理论仿佛活了过来,与现实场景完美对应,那种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带给我极大的震撼。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反直觉”的论证,它挑战你固有的认知框架,迫使你跳出舒适区,以一个更加批判和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遭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厚度就让人心里一颤,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里面压着的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更是无数个日夜的思考与梳理。我特地挑了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上一壶新茶,打算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封面设计得很有力量感,那种简洁的排版和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学者的严谨,但又不像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开篇的引言就颇具大家风范,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切入点,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在“看”书,而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漫游。作者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的剖析,那种穿透现象直达本质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在讨论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层逻辑时,他总能提供出一种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观察角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阅读带来的最大愉悦。我喜欢他那种不动声色的批判,不激进,不煽情,只是冷静地将事实和逻辑摆在你的面前,让你自己去得出结论,这种留白的艺术,恰恰是最考验读者思考能力的。这本书的体量虽然大,但阅读的流畅度却出乎意料地高,文字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音乐家在指挥一场复杂的交响乐,时而磅礴,时而婉转,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为深度阅读量身定做的享受。我是一个对阅读载体有一定要求的人,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散发出的微弱气味,甚至是书本在手里翻动的那个轻微的“沙沙”声,都是构成阅读体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纸张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材料,而是带着一丝亚光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惫。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那些鲜活的故事和历史片段,被组织得井井有条,仿佛作者手中握着一把精密的刻刀,将那些复杂的社会肌理一刀刀地雕琢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语境的把握,他深知,任何理论的阐述都必须扎根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之下,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观点,都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作为支撑,这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无比厚重和可信。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几分钟,试图消化那些信息量巨大的段落。这本书强迫你慢下来,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满足于“是这样”的表层信息。这种高质量的智力挑战,是如今快餐式阅读时代里极其稀缺的宝贵财富。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从那种高度集中的思维状态中抽离出来。这本书带来的后劲非常足,它不像那些读完就忘的故事书,它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催化剂”,持续在我的脑海中发酵。许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解、不平,现在都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框架去理解和安放。我甚至开始带着这本书里学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过去的一些人生选择和对世界的判断。作者的叙事力量是潜移默化的,他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而是给你一套全新的“工具箱”,让你自己去拆解和重构你所看到的一切。这种赋能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称道的价值所在。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智识上的盛宴,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的思考方式。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会时不时地从这本书中汲取养分,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凸显。这是一部真正值得反复研读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