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研究:理念嬗变·路径探析·青奥启示 | 作者 | 柳鸣毅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18946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页码 | 171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事业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依据体育健身、健心、益群的价值定位,青少年体育赛事的特点也逐步由“唯**主义”向“多功能、多形式、多元化”转变。《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研究:理念嬗变·路径探析·青奥启示》基于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分享运动的体育思想,从(体育)人类学、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以青少年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体育赛事进行研究,研究主要观点如下:1.目前,青少年休闲生活令人担忧的现状使得发展青少年体育成为必然趋势。在对青少年体育赛事内容体系、演进历程、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指向“锦标性”,区别于成年人阶段赛事没有展现,其目的、过程和功能逐渐偏离青少年体育赛事“以人为本”的本质。由此,呈现出紧迫性、民族性、区域性、层次性和长期性的改革特点。 2.通过对发达国家体育管理体系、政策、理念对青少年体育赛事影响的研究,以英国青少年体育信任组织(YouthSportTrust)和全美大学运动联合会(NCAA)赛事分析为典型案例,给予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启示。 3.以青年奥运会为案例,从创办的时代背景、历史溯源、创办模式,透视出青少年体育赛事回归“参与是目的、竞技是平台、教育是手段”的赛事本质;同时,发现其呈现出“低碳经济、运行、城市互动、精英示范”的理念。 4.通过多学科视角,明确体育赛事应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兼顾教育、娱乐、健身、竞技、文化等功能,成为青少年提高体质、丰富生活的社会平台。 5.基于人本主义视角,青少年体育赛事应展现多样性、趣味性、普及性功能,以体育源于游戏和快乐的理念为宗旨。同时,应从指导思想、项目设置、发动形式、赛事组织、奖励形式五个方面转型,将健康状况、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内容融合进去。 6.从特征、体制、机制、内容、功能、效果六个方面,厘定改革目标;认为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应包括动力、整合、激励、控制和保障五个二级体系。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服务赛事,以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合理资源配置的格局,同时,也可展现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多功能的影响效应。 7.基于价值、理念、路径探析,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包括明确赛事目标、核定赛事层次、制定赛事政策、设置赛事内容、配置赛事资源、吸引赛事组织和组织赛事评价,共7项重要环节。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难点 1.7 研究假设 1.8 研究创新 2 研究的方法体系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路径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释义 3.2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研究 3.3 国外青少年体育赛事研究 3.4 案例分析:顶层——青年奥运会创办的时代背景 3.5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价值定位与理念构建 3.6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改革路径探析 3.7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构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2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期间问卷调查 附录3 全国青少年体育赛事调查问卷 附录4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看这本著作,我立刻被其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扎实的案例分析所折服。它没有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理论高度,而是将研究对象紧密地锚定在真实的中国大地之上。我感受到作者团队在收集一手资料时付出的辛劳,大量的访谈记录、政策文本比对以及历史资料的挖掘,为全书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赛事在资源分配、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效果上的差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讨论赛事体系如何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互衔接时,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复杂交织的关系网,让我对这个体系的实际运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对实践困境的深刻体察,使得书中的建议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指导方针。读罢,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体育教育的现状,有了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学术探讨,但出版社在图文结合和数据可视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复杂的统计图表和流程示意图,使得原本抽象的体系结构变得直观易懂,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特别欣赏它在行文风格上的多变性,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规范,又不乏散文般的流畅和可读性,这使得即便是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普通读者,也能在不感到疲惫的情况下,吸收大量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专家参考的报告集,更像是一部面向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乃至热心家长们的“工具书”。它传递出的那种对中国青少年体育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是能穿透纸张,感染读者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是相当强的,它对术语的界定、理论模型的引用都相当严谨,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有些“硬核”。但正是这种严谨,保证了其论述的权威性。我个人对其中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章节格外感兴趣。过去我们习惯于用成绩论英雄,但这本书似乎在尝试构建一个更全面、更人文关怀的评价框架,将心理健康、团队协作能力、公民意识的培养等“软指标”也纳入考量。这种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视,显然是顺应了时代对体育教育功能重塑的要求。它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提高成绩”,而是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体育塑造完整的人”,这种价值导向,是现代体育教育研究中极其宝贵和稀缺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读起来就让人感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和了解国内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的心态去翻阅的。首先,这本书的结构和逻辑性非常吸引人。作者显然在梳理脉络上下了很大功夫,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层层递进,让人能清晰地把握住整个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演变历程。特别是对于不同阶段理念的变迁,描述得非常细致入微,这一点在很多泛泛而谈的报告中是看不到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探究这些理念变化背后的深层社会和教育动因。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路径探析”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似乎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构建更优化的发展路径。这种开放式的讨论,对于我们这些身处教育和体育相关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能有效避免教条主义的思维定势。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引入了国际视野,尤其是对“青奥启示”的深度解读。在探讨中国青少年体育如何“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将北京(或相关地名)的经验置于全球体育发展的坐标系中进行衡量。他们没有盲目崇拜国际模式,而是精妙地剖析了奥林匹克精神、国际赛事的组织标准,如何能够反哺并优化我们本土的赛事设置和管理水平。这种对比和借鉴是辩证且富有洞察力的,它揭示了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如何提升赛事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对于那些希望未来让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在世界舞台上展现风采的人士而言,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国际平台进行人才选拔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章节,简直就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充满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务实的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