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九种体质太极养生(附DVD光盘) | 作者 | 尤虎 |
| 定价 | 23.00元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946984 | 出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数 | 页码 | 17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九种体质太极拳养生》作者师承于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庆州大师,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承人,作者将陈氏尊古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功法精华与中医体质学说相结合,创编了适合九种体质的站桩功和养生功,个性化地指导民众改善体质,以达到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这《九种体质太极拳养生》主要介绍如何通过习练太极养生功法进而改善相应的体质状态,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九种体质太极拳养生》声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可供关注健康养生人士以及患者阅读,也适合太极拳爱好者以及从事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阅读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尤虎,陈式太极拳3代传承人,中国武术段位四段,社会体育指导员,江苏省双节棍委员会徐州分会太极拳总教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主治中医师,中医硕士,国家药膳师资格认证培训师,南京医科大学《中医体质药膳学》《中医饮食美容学》讲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委员,南京自然医学会中医药浴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南京新闻广播、交通广播、经济广播、上海东方都市广播、江苏卫视《万家灯火》主讲嘉宾,南京市中小企业协会医学顾问,国家发改委《管理学家》杂志医学顾问。 |
| 目录 | |
| 章 体质与太极拳 一、体质现象 二、体质分类 三、改善体质的太极拳 四、太极拳源流 第二章 陈氏太极拳概述 一、陈氏太极拳的传承 二、陈氏太极拳基础理论 (一)陈氏太极拳入门须知 (二)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 (三)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 三、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一)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二)练功之前的放松功 第三章 中医九种体质太极站桩功 一、太极站桩功的总体要求 (一)身姿要点 (二)练习要点 (三)功法效果 二、九种体质太极站桩功法 (一)平和质太极站桩功 (二)气虚质太极站桩功 (三)阳虚质太极站桩功 (四)阴虚质太极站桩功 (五)痰湿质太极站桩功 (六)湿热质太极站桩功 (七)气郁质太极站桩功 (八)血瘀质太极站桩功 (九)特禀质太极站桩功 第四章 中医九种体质太极养生功 一、太极养生功的总体要求 (一)功法要点 (二)功法效果 二、九种体质太极养生功法 (一)平和质太极养生功 (二)气虚质太极养生功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九种体质太极拳养生》: 二、陈氏太极拳基础理论 (一)陈氏太极拳入门须知 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圆转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则神意涣散。身外形顺,无形中自增力感;心内中和,无形中自增灵感。练至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灵则身轻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不思可得,无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气顺,虚心实腹,久练自达化境。 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心不静则神不宁,心肾不交则神气不通。心要静,心静神自宁,神宁心自安,心安气自行,神气相通,万象归根,静练出真功,功夫长进快。静养灵根气化神,处处静,时时静,行立坐卧不离静,静中求动生太极,不静不见动之奇。 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达。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以养为本,以慢为宜,慢练为养,养气、养神、养性、养身;快练为伤,伤气、伤神、伤心、伤身。须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太极太和,自然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之境。 不可心存打人念。否则,心动神去无所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妄念一起横气生,肝气不平,阴阳不和,火水不济,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练拳时,一志凝神,主于敬,养其诚,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一念无所思,一物无所著。 不可努气用力,努则力刚易折,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全身拘谨,四肢不活。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则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总要力活形顺,圆满无亏,积柔成刚,一片神行。 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则气逆得而上,不能归于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且心肾不交,神气不合。阴阳不和则万法不至。周身放松,脊柱竖直,松腰敛臀,松胯圆裆,虚心实腹,则中气贯通,太和之气才能浩行。 (二)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① 陈氏太极拳十大理论是对“太极”本源以及太极拳有关问题的抽象概括。学好十大理论,对准确认识“太极”的本质、把握太极拳的特点及练好太极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太极拳论 要知何为太极拳,须先弄清何为“太极”。太字原为大。易经上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是说“大”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后来,当人们想表示比“大”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底下又加了一点,成为“太”,意为无比、无际、无止、无边、无穷…… 极字原意为房屋中间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意为高、巅、上等。 …… |
| 序言 | |
说实话,刚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那种“慢”下来的节奏感。现在很多健康类书籍都恨不得在三天内让你脱胎换骨,这本书却沉稳地引导你认识自我身体的底层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对“体质”的分类,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把人硬性塞进几个框框里,而是描绘了九种体质各自的“气质”和“倾向性”,让我能更灵活地对照自身情况。例如,对于痰湿质的描述,它没有简单地说“要减肥”,而是深入到脾胃运化不佳的成因,这才是根源。在太极的部分,我更看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光盘的出现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但更关键的是,书本文字有没有对光盘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深化。我希望看到的是,当光盘演示某个动作时,书本能立刻在旁侧标注出这个动作对特定体质(比如阳虚质或气郁质)有哪些特殊的调理作用,或者在练习时需要避免哪些容易损伤气血的误区。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种细致的“因人而异”的指导,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养生读物,成为了贴身的健康顾问。我期待它能真正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同样的太极拳,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让我感到惊喜,它似乎是从一个更宏大的中医视角切入到养生层面的,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食疗或运动建议上。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把“内丹”思想的养生精髓,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阐释出来的书籍。看到“太极养生”这四个字,我立刻联想到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哲学内涵。我希望书中的文字能带领我走进这种“动中求静,静中生动”的境界,而不是仅仅教我一些僵硬的招式。对于光盘,我的要求是画质清晰,背景音乐的选取也要符合太极的意境,不能是那种喧闹的背景音打断思绪。此外,对于呼吸法的讲解,我希望文字能与光盘的演示同步进行,清晰地标记出吸气、呼气的节点,以及在哪个动作的转换中,气息需要“提”或“沉”。如果作者能结合九种体质的特点,给出不同体质在练习中如何调整呼吸深度的建议,那就太完美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我的太极练习能从“活动筋骨”上升到“修炼心神”的层次。
评分我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但对文字理解力相对较弱的学习者,所以这本书的“附光盘”对我来说是决定性因素。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光盘的编排是否科学合理。它是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最基础的站桩和调息开始,而不是直接跳到复杂的套路?对于一个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能否在光盘中找到专门针对我们这些“五音不全、肢体不协调”人群的慢速示范?我希望DVD的讲解者,不仅是动作的示范者,更是一位耐心的老师,他能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清楚每个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和经络走向。而书本的作用,就应该在于对光盘内容的“注解”和“巩固”。比如,当光盘演示一个“野马分鬃”时,书本应该配有相应的穴位图解,标明这个动作主要刺激了哪些经络,对哪几种体质的人群特别有益。如果这本书能将“九种体质的辨识”与“太极套路的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让我能清晰地知道,我应该选择哪个套路,以及在练习中应该侧重于哪方面的调理,那才算得上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养生宝典。
评分这本关于九种体质和太极养生的书,我拿到手后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设计非常扎实,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太极的图案结合得恰到好处,一看就知道内容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速成指南。我本身对中医的体质辨识和太极拳的入门都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理论太晦涩,要么练习指导过于笼统。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把“九种体质”这个复杂的概念,用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拆解开来,比如,我是属于哪一种体质,日常饮食、作息应该如何调整才能更契合我的内在平衡。更重要的是,太极的练习部分,我特别关注光盘的质量,因为光盘是学习动作细节的命脉。我希望DVD里的教练讲解能非常细致,每一个起势、过渡、收势,包括重心的转换和呼吸的配合,都能有特写镜头和慢动作回放,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形神合一”,而不是瞎比划一通。如果它能将不同体质的人在练习特定太极套路时需要注意的微调地方讲清楚,那就太棒了,毕竟不同体质的人对运动强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实用的生活指南,让我能真的把养生融入到日常的呼吸和行走之中。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带着一种对传统智慧的敬畏与好奇心。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养生速成秘籍”,而是能够细嚼慢咽、反复研读的工具书。特别是对于“九种体质”的描述,我希望看到更丰富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些体质的人在特定季节容易出现的情志变化或身体不适,然后作者能够给出针对性的太极功法或导引术。光盘的实用性固然重要,但光盘之外,我更看重书籍文字的深度和广度。它是否探讨了太极与五行、与脏腑的深层联系?如果能把太极的“松、沉、圆活”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用具体的身体感受和内视方法描述出来,那就太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养生体系,而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这本书的装帧和厚度都暗示了内容的丰富性,我期望它能成为我未来几年里,关于体质认知和太极练习的权威参考,那种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细节、新感悟的宝贵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