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百年电影歌曲概述 |
| 丛书名: |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
| 作者/主编: | 冯坚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50084 |
| 出版年份: | 2010年9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07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19元 |
| 实际重量: | 2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章 中国百年电影歌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二章 中国电影歌曲的产生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歌曲
第四章 建国初期的电影歌曲及音乐的特征
第五章 “”时期的电影歌曲
第六章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电影歌曲
后记
参考文献
这是一部专门研究电影歌曲发展和音乐特征的书籍。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电影音乐资料,收集了大量的电影歌曲,对中国大陆电影歌曲的发展和电影歌曲的音乐特征做了一次总结和分析,刻画了中国大陆电影歌曲较为的发展状况。本书仅供研究电影歌曲的音乐工作者和喜欢研究电影歌曲的人参考。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它成功地避开了传统教材那种枯燥、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反而采用了一种更接近文学评论的笔法来推进。在讲述那些激动人心的、突破性的音乐成就时,文字充满了激情和赞美,仿佛能感受到创作者们面对困境时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而在讨论那些因政治环境或市场压力而产生的平庸之作时,笔锋则转为冷静的分析和遗憾的叹息,措辞得体而又不失客观。这种情感上的张弛有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不会轻易产生阅读疲劳。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关于某个“黄金时代”的章节后,会暂时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艺术创作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存法则,这种深度的代入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拿到手里就知道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花了多少心思。封面设计沉稳大气,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让人一翻开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清晰得令人赞叹,无论是文字部分的疏密布局,还是关键名词的加粗处理,都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尤其让我惊喜的是,有些章节的配图,虽然只是黑白照片,但那种历史的颗粒感和人物的眼神,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接与那个时代的电影人对话。我特别留意了注释和引文部分的格式,非常规范,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装订也非常结实,感觉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这对于一本可能会被反复参考的工具书或教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用性考量。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把玩一番。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选材和聚焦的视角非常具有独特性,它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那些广为人知、已经被无数评论家反复剖析的经典大片上,而是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具有实验性质或者地方特色的电影音乐作品中。这种“向下挖掘”的努力,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中国百年电影音乐”这一宏大命题的理解边界。通过对这些“冷门”作品的细致梳理,读者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工业在不同阶段,是如何在模仿、借鉴和创新之间艰难求索的。尤其是一些关于特定地域戏曲元素融入电影配乐的章节,简直是知识的宝库,它揭示了中国电影音乐在探索民族化表达道路上的那些勇敢尝试和独到贡献。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述而不作”的平衡,既提供了详尽的史实支撑,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些被遗忘的艺术工作者的深切敬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访谈,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歌曲名称和年代,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是如何参与塑造和表达中国电影的集体记忆和时代情绪的。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年份的几首主题曲的分析,我原以为只是对旋律的简单赏析,结果发现作者巧妙地将音乐结构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电影叙事策略联系了起来,那种层层剥开的逻辑推理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动听旋律之下的复杂文化密码。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去寻找并重温那些被提及的电影片段,音乐一响起,那种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立刻被重新唤醒,这说明作者的文字功力已经达到了“以文载乐,以乐显史”的境界。这绝不是一本让你听着背景音乐就能翻完的书,它需要你全神贯注,去解码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时代心声。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从它对待史料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或音乐家的归属问题时,并没有采取武断的结论,而是非常审慎地列举了不同的观点和旁证,并清晰地说明了自己采信哪一派的理由。这种开放而又克制的叙述方式,非常符合高等教育教材应有的姿态。特别是对于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资料匮乏这一难题,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文献搜集能力和考证精神,很多细节的考证,比如某位早期作曲家的生卒年或某部电影配乐首次演出的记录,都做得非常扎实,这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可信度。对于任何想将中国电影音乐作为研究方向的学生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坚实基础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其价值远超其本身的价格标签。它教会的不仅是“知道什么”,更是“如何去验证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