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新中国音乐史 |
| 丛书名: | 新中国艺术史 |
| 出版社: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35618078 |
| 出版年份: | 2002年1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38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160元 |
| 实际重量: | 907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是一本对建国以来新中国音乐发展历史进行而全面的描述的史学著作。作者以丰富的史实和鲜为人知的 手资料,对新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了的梳理,就其历史功过及宝贵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评说,并对纷繁复杂的音乐现象以冷静、客观的分析方法,还历史事实以本相。从而使读者对新中国音乐的发展轨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具有非常实用的文献参考价值。
居其宏,男,1943年生于上海。1961年免试直升本科,1969年本科毕业。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歌舞团,从事音乐表演,兼事创作及评论。1978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音乐理论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当代音乐研究及批评、歌剧音乐剧理论、音乐美学研究,1994年被评为研究员。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音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委员。
著有《20世纪中国音乐》、《歌剧美学论纲》、《谐谑与交响》、《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与重构》等著作。此外,还在国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三百余篇,约二百余万字。
第章 朝气蓬勃的创作年代(1949-1956)
第节 音乐创作:为新中国放声歌唱
第二节 音乐表演艺术:草创时期的初步繁荣
第三节 音乐教育:新中国音乐家的摇篮
第四节 传统音乐:新条件,新局面
第五节 新中国乐坛第次思潮大碰撞:关于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的讨论
第六节 “双百方针”和“全国音乐周”
第二章 在曲折中前进(1957-1963)
第节 “反右”和大跃进中的音乐现实
第二节 “大跃进”和“反右倾”气候下的音乐思潮
第三节 三年困难时期的音乐繁荣
第四节 从《洪湖赤卫队》到《江姐》:中剧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第三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963-1966)
第节 “两个批示”和“三化”讨论中的音乐界
第二节 在“两个批示”和“三化”鞭策下的音乐创作
第三节 戏曲改革的新成果
第四节 舞剧音乐创作的新生面
第五节 大批判中的音乐思潮与理论研究
第四章 “”中的音乐现实(1966-1976)
第章 兽性与神性的双重竞奏:“”早期音乐
第二章 “样板戏”:奇特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三节 三分实绩,七分虚名:“”中的器乐创作
第四节 复苏之后的再堕落:“”中后期的歌曲创作
第五节 疯狂向左:“”音乐理论与思潮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中的阵痛与转型(1976-1988)
第节 复苏时期:起步于止步之处
第二节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
第三节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挡不住
第四节 音乐创作: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
第五节 “回顾与反思”:历史经验不能忘却
第六章 回复时期的音乐思潮与创作(1989-1992)
第节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的音乐思潮
第二节 “回复”中的音乐创作
第七章 当代音乐的再生与腾飞(1992-2000)
第节 “南巡讲话”之后的中国音乐界
第二节 多元发展的音乐创作
第三节 欣欣向荣的音乐表演艺术
第四节 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
第五节 面向新世纪的音乐教育
附录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思想对话。作者的文笔老练却不失温度,他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晦涩深奥的音乐理论和复杂的历史背景,用一种既专业又极具可读性的语言娓娓道来。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或多角度解读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学术克制与洞察力,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构建了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引导读者主动去思考、去辨析。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写作风格,对于想要建立自己独立音乐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启发。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回味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感觉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历史认知都被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一个台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字体排版也显得十分讲究,初次翻阅时便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用心。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很舒服,厚实而细腻,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磨损或泛黄。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段落之间留白恰当,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尤其是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理论阐述部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视觉语言辅助理解,图文的穿插安排得十分巧妙,让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保持视觉上的愉悦。整体来看,这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日常使用,都能彰显出一种低调的品味。装帧的精良,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奠定了非常积极的第一印象,让人对接下来的知识探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内容上,作者的叙事逻辑简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时间旅行”。他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罗列,而是紧密围绕着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脉络,将音乐的发展视为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者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个时期音乐创作所承载的集体情绪和时代使命感。举例来说,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些代表性作品的剖析,其深度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表面介绍,作者深入挖掘了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作品诞生的复杂社会土壤,使得原本静态的乐谱仿佛又重新“奏响”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和张力。这种将音乐史与社会史、政治史紧密交织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特定时期音乐面貌的理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给予我一种踏实而充实的感受。它不像某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即忘,它更像是一坛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老酒,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特别是那些关于音乐家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片段,常常让人在激动之余,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书中对不同流派和地域音乐现象的平衡处理,也显示出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整体性”的追求,避免了地方保护主义或单一风格的偏颇。总而言之,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特定历史时期音乐研究领域中一块重要的空白,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多维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让人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音乐岁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梳理,更在于它对未来研究的潜在指引。资料的详实程度令人惊叹,注释和引文的规范性极高,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在前期资料搜集和考证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每一次提及某个重要的会议、某次里程碑式的演出,背后似乎都有着厚实的档案支撑。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同仁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导航图”,它不仅指明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在不经意间暗示了尚待挖掘的史料空白和研究盲区。这种学术上的严谨和开放的视野,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教材的范畴,真正具有了工具书和研究基石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