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跑车 摩托车
定价:68.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0.4元,折扣70
作者:狄玉昭,孙玥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07533658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如果说,轿车是彰显个人财富与品位的标签,那么,跑车和摩托车则是专属于富豪的“超级玩具”,它们承载着拥有者的梦想。它们不仅昂贵,而且稀缺。售价177万美元的法拉利FXX全球限产29辆,价值175万美元的梅赛德斯-奔驰CLK GTR限产25辆,价值55.5万美元的四轮摩托“道奇战斧”全球仅有9辆……
当然,金钱只是一个符号,标榜着它们高高在上,拥有它们所体现出的自信与豪迈,绝不仅仅局限在财富的范畴。每一款超级跑车、摩托车的诞生都富有传奇色彩,它们是手工打造的奇迹,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它们激发出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激情与感动。
法拉利
兰博基尼
保时捷
宾利
宝马
梅赛德断-奔驰
世爵
布加迪
摩根
阿斯顿·马丁
莲花
捷豹
玛莎拉蒂
萨林S7
帕格尼
科尼赛格
哈雷戴维森
宝马摩托
杜卡迪
本田
雅马哈
博思浩斯
Y2K超级涡轮摩托
道奇战斧
Can-Am Spyder
我得承认,我是一个视觉动物,对于任何书籍,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布局都是能否让我坚持读完的关键因素。这本作品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没有那种过度商业化的浮躁感,而是带着一种对事物本质的尊重。那些对于机械部件的分解图,细致到螺纹的走向和材料的纹理,清晰到仿佛能用手指触摸到真实的金属质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复杂技术概念时,所选用的配图和图示,逻辑性极强,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展示专业性而故意晦涩难懂的倾向。比如,关于悬挂系统的阐述,配图直接将不同阻尼设置下的车轮反馈路径直观地展示出来,哪怕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立刻心领神会。我把这本书带到咖啡馆,翻开任意一页,都会立刻吸引旁人的目光,大家都会忍不住凑过来,赞叹于那些精密仪器的美感。它成功地将工程学的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证明了功能性强的物体,本身就可以是极致的艺术品。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色彩还原度极高,油墨的细腻度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速度与激情有着不懈追求的灵魂量身定做的!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没想到,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冒险邀请函。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些冰冷的钢铁机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能闻到轮胎在柏油路上摩擦时散发出的焦糊味,耳边萦绕着引擎高亢的轰鸣声,那种推背感直击灵魂深处,让人热血沸腾。书中对经典车型的剖析,并非简单的参数罗列,而是融入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设计哲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工程师和赛车手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机械美学中最动人心魄的那一部分——那种追求极致性能、挑战物理极限的执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空气动力学的部分,作者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公式来搪塞读者,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流体力学原理描绘得清晰可见,让人在享受速度带来的快感之余,还能领略到科学的严谨与优雅。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内页的插图和照片,每一张都如同艺术品般精美,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出版方的用心。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速度机器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常置案头的珍藏之作。它点燃了我心中那团对机械造物潜能的无限好奇与敬畏。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题材的书抱持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这类“发烧友指南”实在太多,很多都是炒作和口水话的堆砌。然而,这本让我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它不像传统的流水账,而是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将赛道上的荣耀与车库里的寂寥、研发室的攻关与车主的平凡日常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速度”这个主题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类情感、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与机器关系”的探讨,那种人车合一的境界,被描绘得如同禅宗的顿悟一般玄妙而真实。书中提及的那些罕见的改装案例和独特的调校心得,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即便是做了多年机械维修的我,也从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新角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快”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为什么而快”的哲学思考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生词,而是被书中对某一瞬间、某一次突破的精准捕捉所震撼,作者有着把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能力。这本厚重的书,读起来却意外地轻盈,因为它承载的更多是灵感而非负担。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我发现它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虽然主题是关于机械的,但作者的文字功底却非常了得,他成功地将冰冷的机器转化成了充满戏剧冲突的角色。那些关于赛道上的胜负、研发过程中的争吵、以及技术突破时的狂喜,被描述得极富感染力,让人读起来如同在看一部精彩的传记电影。我尤其欣赏作者运用对比和反差的手法,比如将精密如瑞士钟表的齿轮系统与火山爆发般的引擎爆发出力进行对照描写,这种强烈的感官冲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它打破了传统技术读物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界限,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阅读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懂行的人”看的,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人类创造力和极限探索抱有兴趣的人加入这场精神的狂欢。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对机械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对“追求卓越”这件事本身,都有了更宏大和更富有情感的认识。它是一部硬核知识与柔软情感完美融合的佳作,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我通常阅读科技类书籍追求的是信息密度和实操价值,这本书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思考”空间。它没有急于罗列最新的技术参数或最新的车型记录,而是将笔墨集中在了那些定义了时代的经典时刻上。作者仿佛是一位历史学家,用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掩埋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决策背后的“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制约了设计发展的那一段论述,它揭示了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妥协与取舍的博弈。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敬佩——对那些在资源有限条件下,依然能创造出不朽杰作的设计师们的敬佩。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舒缓,带着一种老派的、对细节的偏执,每一个段落的打磨都非常到位,没有一句废话,但又留足了思考的余地。它教会我,真正的速度,不仅仅是快到极限,更是对过程、对历史、对限制的深刻理解。对于想要从根本上理解机械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不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