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究 9787503888908

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究 97875038889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兵 著
图书标签:
  • 森林生态
  • 生态监测
  • 连通性
  • 网络建设
  • 上海市
  • 生态系统
  • 环境科学
  • 地理学
  • 城市生态
  • 生态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8908
商品编码:2972070856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究 作者 王兵
定价 98.00元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 9787503888908 出版日期 2016-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高翔伟、戴咏梅、韩玉洁、刘祖英、牛香等编* 的《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 究》充分反映了上海城市森林建设成果,为在市域尺 度上构建一个观测站布局合理、观测技术先进、信息 处理和发布设施完善的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网络奠 定了基础。该监测网络将为居民生活游憩提供环境信 息服务,促进生态型宜居城市建设;全面监测城市森 林生态系统特性和过程变化,积累长期动态变化基础 数据;构建城市森林和生态环境研究平台,提升城市 林业研究水平;全面监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 森林生态连清提供科学有效数据支撑;向广大市民群 众开展科普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戴咏梅,1967年生,博士,推广研究员,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林业局科技信息处副处长,上海市林学会监事长,上海风景园林学会理事,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项目研发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从事林木栽培养护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林业局、上海市科委、农委等20余项课题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农牧渔业丰收奖等省部级奖项8项,主持《花卉脱毒苗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行业和地方标准编写,获上海市标准化**技术成果奖2项。 韩玉洁,1977年生,理学硕士,**工程师,上海市林业总站森林生态学科组带头人、上海市林学会城市森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第二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和森林培育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林业局、上海市科委、市农委科研和推广项目近20项,其中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上海市绿化市容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1项,参与*作撰写1部。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青年人才发展计划”杰出青年、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目录
前言章 研究背景 节 国际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及研究进展 第二节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布局及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意义第二章 上海自然社会环境及森林资源 节 上海自然条件概况 第二节 上海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节 上海森林资源概况第三章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 节 布局原则 第二节 布局依据 第三节 布局方法 第四节 总体布局及特点 第五节 观测研究内容 第六节 网络建设与管理第四章 上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专项监测研究进展 节 上海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监测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上海城市森林植物对大气颗粒物防控功能监测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上海常见绿化树种重金属富集能力监测研究进展 第四节 上海城市森林林下植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监测研究 第五节 上海生态公益林抚育成效监测研究进展 第六节 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参考文献名词术语附表 86个连片面积≥10公顷的I、Il级森林斑块信息表附图 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 上海市森林分布图(连片面积≥10公顷)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规划布局图附件相关媒体报道 森林资源清查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突破 一项开创性的里程碑式研究 森林生态连清撑起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监测大数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网络建设研究 引言 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其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森林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屏障,不仅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要素。然而,快速的人类活动和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对上海市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建立一个系统、全面、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坚实的监测网络,已成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书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对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书旨在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扎实的实地调研和前沿的技术应用,为构建一个适应上海特有城市环境和生态特征的森林生态监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方案,最终服务于上海市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章 绪论:背景、意义与研究内容 本章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开展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网络建设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与国家层面的生态保护趋势: 简述全球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倡导,为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研究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 1.1.2 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挑战: 分析上海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扩张对森林面积、质量以及生态功能可能带来的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生境破碎化、污染压力等,凸显监测的紧迫性。 1.1.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凸显: 强调森林在提供净化空气、固碳释氧、调节微气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高密度人口和工业活动的城市环境中,这些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更为突出。 1.1.4 现有监测体系的不足与发展需求: 探讨当前上海市森林生态监测可能存在的不足,例如监测范围、监测指标、监测技术、数据共享与应用等方面,指出现有体系难以完全满足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科学决策的依据: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能够为上海市森林资源的保护、修复、利用等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科学数据,支撑政府部门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生态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 1.2.2 生态风险预警与评估: 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关键指标的长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生态风险(如病虫害、火灾隐患、外来入侵物种等),为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提供基础。 1.2.3 生态补偿与效益评估: 监测数据可为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提供量化依据,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支持。 1.2.4 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 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推动上海市森林生态监测技术的升级换代,提升监测的效率、精度和覆盖面,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1.2.5 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 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提升上海市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梳理和分析现有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与特点。 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理论、方法和技术。 提出适合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特点的监测指标体系。 设计合理的监测布局方案,优化监测点的选址与密度。 探讨构建集约高效、信息共享的森林生态监测网络的技术路径。 研究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管理与应用策略。 提出网络建设的技术标准、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1.3.2 技术路线图示: (此处将用文字描述技术路线,例如:文献研究—现状分析—理论方法借鉴—指标体系构建—监测布局设计—网络技术选型—数据平台建设—试验验证—成果推广。) 第二章 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现状与监测需求分析 本章将深入剖析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特征,以及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其进行科学监测的迫切需求。 2.1 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概况 2.1.1 森林资源分布与类型: 介绍上海市不同区域(如近郊、远郊、滨海湿地等)的森林类型(如防护林、景观林、用材林等),以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2.1.2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上海市森林的乔灌草结构、物种组成、冠层覆盖度等,并初步评估其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 2.1.3 影响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探讨城市化、工业活动、交通运输、农业生产、人口压力、气候变化等对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2 上海市森林生态监测的现状评估 2.2.1 现有监测体系的梳理: 汇总和分析当前上海市已有的涉及森林生态监测的部门、项目、技术和数据来源(例如,林业部门的调查、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等)。 2.2.2 现有监测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客观评价现有监测体系在覆盖范围、监测密度、监测频率、监测指标的科学性、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并深入分析其在服务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以及应对新挑战方面的不足。 2.2.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详细列举当前监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例如:监测数据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认识;监测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监测指标不全面,未能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监测结果的有效利用不足等。 2.3 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监测需求分析 2.3.1 宏观层面的需求: 满足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宏观掌握需求。 2.3.2 微观层面的需求: 满足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林业管理等具体部门在进行科学决策、制定管理措施时的精细化数据需求。 2.3.3 科学研究层面的需求: 为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功能退化与恢复机制、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提供数据支持。 2.3.4 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的需求: 满足社会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信息的需求,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理论与方法借鉴 本章将系统梳理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监测理念、技术和方法,为上海市的监测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借鉴。 3.1 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基本理论 3.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介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分类及其在生态监测中的重要性,阐述监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评估和维护这些服务功能。 3.1.2 监测设计的基本原则: 探讨监测设计的目的性、代表性、可比性、经济性、可持续性等原则。 3.1.3 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原则: 强调监测指标应能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状态、结构、功能和趋势。 3.2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先进经验 3.2.1 发达国家森林监测体系的特点: 分析美国、欧洲等国家在森林健康监测、碳汇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等方面的经验,包括其监测网络的构成、技术应用、数据管理与共享模式。 3.2.2 国内外先进监测技术的应用: 遥感监测技术: 介绍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在森林覆盖率、植被指数、物候变化、森林类型划分、森林火灾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 阐述GIS在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可视化以及监测布局规划中的作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 介绍GPS在野外监测点定位、轨迹记录等方面的应用。 地面监测技术: 介绍传统的样地调查、生态学方法、仪器监测(如土壤水分、空气质量、水文参数等)在精细化监测中的应用。 新兴监测技术: 提及物联网(IoT)、无人机(UAV)、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等在提高监测效率、实现实时监测、智能分析方面的潜力。 3.2.3 典型案例分析: 选择若干国内外成功的森林生态监测项目或网络进行案例分析,提炼其成功的经验和可借鉴之处。 3.3 适合上海市的监测方法选择 3.3.1 综合性监测方法的构建: 强调应融合遥感、地面调查、定点仪器监测等多种手段,形成互为补充、优势互补的综合监测体系。 3.3.2 城市森林特点的考虑: 结合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破碎化、边缘效应突出、人类活动干扰大等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法。 3.3.3 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评估: 在借鉴先进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上海市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和技术应用基础,选择可行性高、性价比优的技术方案。 第四章 上海市森林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本章将针对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监测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依据 4.1.1 科学性与全面性: 指标应能准确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和健康状态。 4.1.2 针对性与代表性: 指标应能反映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有问题和管理需求。 4.1.3 可操作性与可比性: 指标的采集、测量应具备可操作性,并便于进行长期、跨区域的比较。 4.1.4 经济性与实用性: 在保证监测效果的前提下,考虑监测成本和数据应用价值。 4.1.5 依据现有相关标准与规范: 借鉴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并根据上海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 监测指标的分类与内容 4.2.1 森林资源结构与组成类指标: 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活立木蓄积量。 树种组成、年龄结构、林分密度。 乔、灌、草比例。 林下植被覆盖度。 4.2.2 森林生态功能类指标: 碳汇功能: 生长季平均叶面积指数、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估算(可基于模型和遥感数据)。 空气净化功能: 森林冠层对PM2.5、SO2、NOx等的吸附量估算。 气候调节功能: 森林区域的温湿度变化、蒸散量。 水源涵养功能: 降雨截留率、地表径流变化、土壤渗透性。 生物多样性指标: 关键物种(如鸟类、昆虫、维管植物)多样性指数、生境连通性指标。 4.2.3 森林健康与退化类指标: 病虫害发生率: 主要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危害程度。 森林火灾风险等级: 基于植被可燃性、气象条件、人为活动等因素的火险等级评估。 外来入侵物种监测: 重点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范围和密度。 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有机质、pH值、氮磷钾等关键养分含量。 植被健康状况: 植被物候变化、叶片形态指标(如叶绿素含量、色素比值)。 4.2.4 干扰与压力类指标: 人类活动强度: 距离道路、城镇、工业区的距离,人为干扰类型(如旅游、采集)。 环境污染指标: 监测区域的空气质量(SO2, NOx, O3等)、土壤重金属含量(若有针对性监测需求)。 4.3 指标的确定与量化方法 4.3.1 确定监测指标层级: 设定核心指标、辅助指标等。 4.3.2 指标量化方法的选择: 遥感与GIS: 针对大范围、动态变化的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植被指数、物候变化等。 地面调查: 针对精细化、具体化的指标,如树种组成、病虫害调查、土壤采样分析等。 模型模拟: 针对碳汇、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模型估算。 仪器监测: 针对实时、连续变化的指标,如温湿度、空气质量等。 第五章 上海市森林生态监测布局研究 本章将基于上海市森林资源的特点、监测需求以及技术可行性,设计科学合理的监测布局方案,以最高效、最经济的方式实现监测目标。 5.1 监测布局的基本原则 5.1.1 代表性原则: 监测点应能代表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 5.1.2 科学性原则: 监测点选址应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 5.1.3 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监测效果的前提下,优化监测点数量和密度,降低监测成本。 5.1.4 可达性与安全性原则: 监测点应具备一定的可达性,便于实施监测和维护,同时要考虑安全性。 5.1.5 动态性原则: 布局方案应考虑未来监测需求的扩展和调整。 5.2 影响监测布局的关键因素分析 5.2.1 上海市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市域内森林的集中分布区、分散点状分布区、以及不同类型的森林斑块。 5.2.2 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强度: 识别城市建成区、工业区、交通干线、农业区等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强度,以及这些区域周边森林的监测需求。 5.2.3 生态敏感区与重要生态节点: 识别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心、河流廊道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优先考虑其监测覆盖。 5.2.4 自然地理条件: 考虑地形起伏、水系分布、土壤类型等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差异。 5.2.5 现有监测基础设施: 考虑与现有科研基地、林业站、气象站等设施的协同性。 5.3 监测布局方案设计 5.3.1 分层分类监测布局: 宏观遥感监测层: 利用卫星遥感覆盖全市森林区域,进行大范围、动态的宏观监测。 区域代表性地面监测点: 在不同行政区划、不同森林类型(如近郊城市森林、远郊郊野森林、滨海防护林、湿地周边林地)设置固定监测样地,进行精细化、长期性监测。 热点与敏感区域监测点: 在生态脆弱区、受干扰严重的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增加监测频次和监测密度。 实验性/示范性监测点: 针对特定研究课题或新技术应用,设置实验性监测点。 5.3.2 监测点密度与间距的确定: 结合上海市森林斑块的空间尺度、研究目标和精度要求,确定合理的监测点密度和间距,以达到最佳的代表性和经济性。 5.3.3 空间插值与推断: 在有限的监测点基础上,利用GIS和空间统计方法,对未监测区域的森林生态状况进行插值和推断,扩大监测结果的应用范围。 5.3.4 布局方案的优化与动态调整: 提出监测布局方案的动态评估和优化机制,以适应城市发展变化和监测需求更新。 第六章 上海市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本章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集成、高效、信息化的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实现数据的有效采集、传输、处理、分析与共享。 6.1 监测网络的构成要素 6.1.1 硬件基础设施: 包括各类监测站点(固定样地、传感器站点、遥感接收站点)、野外调查设备、实验室分析设备、通信传输设备等。 6.1.2 软件平台: 包括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空间信息平台、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 6.1.3 数据: 包括各类原始监测数据、处理后的数据、分析模型、报告等。 6.1.4 人员: 包括监测技术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网络管理人员、决策支持人员等。 6.1.5 运行管理机制: 包括数据采集规范、传输协议、质量控制流程、数据共享政策、维护保养计划等。 6.2 监测网络的技术选择与方案设计 6.2.1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物联网(IoT)与传感器网络: 部署智能传感器,实现环境参数(如温湿度、光照、土壤水分、CO2浓度等)的自动、实时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如NB-IoT, LoRa)传输。 移动互联网与APP应用: 开发野外调查App,方便调查人员记录数据、拍摄照片、精确定位,并实现数据即时上传。 卫星与航空遥感数据获取: 建立与相关遥感数据提供商的合作机制,确保获取高分辨率、多时相的遥感影像。 通信网络优化: 考虑在偏远地区建设或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保障数据传输的畅通。 6.2.2 数据处理与管理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 构建空间数据库,整合各类空间地理信息和监测数据,实现数据的空间管理与分析。 数据仓库与大数据技术: 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检索和挖掘。 自动化数据预处理: 开发数据清洗、格式转换、质量校验等自动化工具,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6.2.3 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 统计分析软件: 应用R, Python等统计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挖掘与建模。 空间分析与建模: 利用GIS进行空间统计分析、趋势分析、预测模型构建。 模型集成与耦合: 整合生态模型、气候模型、管理模型,实现综合评估与预测。 决策支持系统(DSS): 开发集成化的DSS,将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专家知识等整合,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6.2.4 网络安全与数据共享: 网络安全保障: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数据安全。 数据共享机制: 制定开放的数据共享政策,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向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公众适时提供数据。 6.3 监测网络运行与维护 6.3.1 监测网络的操作规程: 制定详细的监测任务流程、数据采集操作手册、设备维护指南。 6.3.2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C/QA): 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3.3 网络设备的维护与更新: 制定定期的设备检查、维护和更新计划,保障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 6.3.4 人员培训与能力建设: 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第七章 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 本章将重点关注监测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如何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实际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 7.1 监测数据管理体系 7.1.1 数据采集管理: 规范数据采集过程,建立原始数据记录与备份机制。 7.1.2 数据录入与校验: 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录入流程,实施多级数据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7.1.3 数据存储与备份: 采用可靠的存储介质和备份策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长期可访问性。 7.1.4 数据标准化与元数据管理: 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方便数据的集成、交换和共享。 7.1.5 数据更新与版本控制: 建立科学的数据更新机制和版本管理,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溯源性。 7.2 监测数据分析与解读 7.2.1 数据统计分析: 对监测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7.2.2 空间格局分析: 利用GIS技术,分析森林生态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热点区域、空间相关性。 7.2.3 变化趋势预测: 结合历史数据和模型,预测森林生态系统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7.2.4 风险评估与预警: 基于监测数据,建立森林火灾、病虫害、生态退化等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预警。 7.2.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量化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为决策提供依据。 7.3 监测数据应用与决策支持 7.3.1 辅助林业规划与管理: 为上海市的森林采伐、更新、抚育、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7.3.2 服务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为城市绿化规划、生态修复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7.3.3 支撑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7.3.4 推动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 通过建立公众信息平台,向社会公众发布森林生态环境信息,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7.3.5 建立生态补偿与效益评估机制: 利用监测数据,评估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基础。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本章将总结本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网络建设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 8.1 研究成果总结 系统梳理了上海市森林生态监测的背景、意义与需求。 构建了适合上海市的森林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设计了科学合理的监测布局方案。 提出了构建集约高效监测网络的技术路线与方案。 强调了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的重要性。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组织领导与部门协调: 建议市政府层面牵头,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8.2.2 完善法规与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与森林生态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 8.2.3 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 建议政府加大对森林生态监测的财政投入,支持技术研发与应用。 8.2.4 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放: 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数据的广泛应用。 8.2.5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重视监测技术、数据分析、生态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8.3 未来研究展望 8.3.1 智能化监测与预测: 进一步研究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智能化监测、精准预测与智能管理。 8.3.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精细化评估: 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方法,为生态补偿、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8.3.3 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态监测: 关注气候变化对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强相关监测和适应性研究。 8.3.4 城市森林与人类福祉的关联研究: 进一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城市居民健康、心理、生活品质的影响,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此处将列出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例如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政府文件、行业标准等。) 附录 (此处可包含一些辅助性材料,如监测点位图、关键技术图示、调查问卷样本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市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宜居,同时又能和谐地与自然共存。《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究》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了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问题。我对“连清体系”这个概念感到非常好奇,不知道它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管理理念,还是一种整合现有监测资源的创新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个体系的内涵,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运行状况。同时,“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的子标题,让我联想到政府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过程中,如何科学地规划和实施监测工作,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上海市在森林生态监测方面的实际案例和经验,例如,他们是如何确定监测点位的,采用了哪些技术手段,以及这些监测数据是如何被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城市管理者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思考,也为我了解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有着持续关注的普通市民,我总是试图寻找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这些议题的读物。当我看到《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究》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传递出的专业性所吸引。虽然我对“连清体系”这个具体术语可能并不熟悉,但“森林生态”、“监测布局”、“网络建设”这些词汇,都指向了一个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我们城市中的森林资源,并确保它们的健康与活力?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介绍上海市在构建森林生态监测网络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他们选择了哪些关键的监测指标,如何设计监测点位的空间分布,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搭建和运营这个网络。我希望从中能够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方法,或许能为我参与到社区的绿化项目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启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上海乃至更广泛区域城市生态建设的窗口,让我能够跳出日常生活的局限,去感受和学习那些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工作者的智慧与付出。

评分

我是一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尤其喜欢拍摄上海的自然风光,而城市的森林公园和郊野的林地常常是我镜头下的主角。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常常思考这些绿色的生命是如何在这座繁华都市中生长、繁衍,又如何维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当我看到《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究》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涵盖的“上海市森林生态”这个主题所吸引。我很好奇“连清体系”究竟是什么,它是否能解释我所观察到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之间看似神秘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专业的视角,为我揭示隐藏在美丽景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希望它能介绍上海市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如何被监测的,例如,是否存在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评估森林的健康状况,是否有网络化的监测设备在默默地工作。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的专业术语,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对上海的森林生态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或许还能在我的摄影作品中捕捉到更多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和故事。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生态学专业的学生,正处于寻找毕业论文选题和拓展学术视野的关键时期。偶然间看到了《上海市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研究》这本书,感觉它触及到了当前生态学研究中非常前沿和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特别是“连清体系”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风险预警等研究方向,书中提出的“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更是直接关系到如何将理论研究落地,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关于上海市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的完整框架,包括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以及具体的实践操作。我非常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界定“连清体系”的,它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以及在实际监测中是如何体现的。同时,书中的“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部分,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根据不同森林生态类型的特点,设计最优的监测网络,并结合遥感、GIS等现代技术,那将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的宝贵资源,为我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一种沉静而富有生命力的绿色为主调,点缀着几许抽象的枝叶线条,仿佛能感受到森林深处的呼吸。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细腻而有质感,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虽然我尚未深入翻阅,但仅凭这精心雕琢的包装,我就能预感到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于研究对象——上海市森林生态——深沉的热爱与严谨的态度。我尤其好奇“连清体系”这个概念,它在我的认知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知道在这本书中会如何被阐释和构建。我会带着这份好奇心,一点点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去理解它究竟是如何将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又如何通过监测来体现其“连清”的本质。书名中“监测布局与网络建设”的字眼,也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述,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这种前瞻性让我十分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城市生态新视角的大门,让我能以更宏观、更系统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绿色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