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影像文化志通论
定价: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张雅欣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4354679
字数:286000
页码:2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本书围绕着影像文化志的实践,既有历史的追溯,吸收了文化人类学的学理和方法论知识,又有从文化志的高度出发对具体实践过程的分析,更难得的是对影像技术性观看行为的解读,对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都有重要的意义。
影像,是一个可以跨越多掌科进行研究的对象,仅仅在对于纪实照片、影视纪录片的传统研究领域中,涉及到的学科旧有美学、艺术学、大众传播学、影视学、新文学。文化,同样也是跨越了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它涉及的学科范围包括:民族学、民族志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俗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志,则是记录。影像文化志,就是用影像语言完成的对于文化的记录。
张雅欣,女,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新闻摄影专业学士;日本成城大学文学院美学艺术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博士;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电视节目研究所所长。 主要著作《电视概论》;《中外纪录片比较》;《纪录片比较研究:民众文化的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名为《影像文化志通论》的书,说实话,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厚重感,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淹没在海量的视觉信息中,但对这些影像的产生、传播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却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似乎就是来解答我这些疑惑的。 作者非常聪明地将影像的发展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来考察,从最原始的人类艺术形式,比如岩画、雕塑,一路讲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现代的摄影、电影、电视,直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数字时代。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历史事件,而是着重分析每一次影像技术的飞跃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认知方式、信息传播的模式,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尤其对关于摄影术出现时,社会文化反应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改变了我们记录生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动摇了人们对“真实”的固有认知,并深刻地影响了艺术、新闻乃至科学领域。 书中对“文化”的探讨也是让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影像从来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总是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价值、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影像的剖析,揭示了影像如何成为一种权力运作的工具,如何被用来塑造公众舆论,以及如何反映和巩固社会中的各种权力关系。他对殖民时期西方摄影师如何“观看”被殖民地人民的分析,让我深刻意识到,影像的“观看”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立场和权力色彩。 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本书写成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将一些复杂的视觉文化理论,比如符号学、精神分析等,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影像案例的分析之中,让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分析影像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解读影像中的潜文本,如何理解“凝视”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影像来构建和协商自己的身份认同。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双能够“看见”影像背后更深层含义的慧眼。 总而言之,《影像文化志通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影像文化的宏观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加批判性、更加深入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视觉时代。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对影像文化感兴趣的人阅读的优秀作品,它会让你对身边的一切视觉信息都有全新的认识。
评分拿到《影像文化志通论》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深邃的书名所吸引,它似乎承诺着一场关于影像文化根源与流变的全面探索。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视觉信息的重度依赖者,然而,对于这些图像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历史脉络及其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塑造,却感到知之甚少。这本书,仿佛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等待我去发掘。 作者在开篇就展现了非凡的叙事能力,他并没有拘泥于单一媒介的视角,而是将影像的发展史铺陈得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远古时代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岩画、雕塑,到近代印刷术的革命性突破,再到摄影、电影、电视的相继问世,直至如今被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他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梳理。我尤其被他关于电影诞生后,影像如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感知体验,以及如何构建了新的大众文化景观的分析所打动。他深刻地指出,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强大的叙事机器,能够重塑人们的世界观。 更令我折服的是,作者对“文化”二字的深刻理解,他并没有将影像视为纯粹的技术产物,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语境中进行考察。他深入分析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像如何被用作意识形态的工具,如何被用于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反映和挑战主流的权力结构。他以“凝视”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影像来“观看”和“被观看”,这其中蕴含的权力动态和文化偏见,让我对习以为常的影像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 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也毫不逊色。作者能够将一些复杂的视觉文化理论,比如媒介理论、后殖民理论等,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影像现象的分析中,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并且充满实践指导意义。他通过对广告、新闻图像、电影片段等不同类型影像的解读,向我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工具,去揭示影像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影像与权力的关系,以及影像如何参与到我们对现实的建构过程中。 总而言之,《影像文化志通论》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勾勒出了影像文化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加批判性的、更加深刻的视角去“看见”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视觉至上的世界。这是一本能够深刻改变你认知方式的书,也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每一位关心影像文化发展的人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本书,我刚拿到手,光看名字《影像文化志通论》就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对得起“通论”二字。我之前一直对视觉文化很感兴趣,总觉得我们生活在被图像包围的时代,但对这些图像背后的逻辑、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却了解得不够深入。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 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影像,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去探讨影像的历史演变,从古老的壁画、雕塑,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摄影、电影、电视,乃至如今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这本书都给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这些历史时,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次技术革新对影像形态、传播方式、以及影像与社会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比如,他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分析印刷术如何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数字影像,其发展逻辑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漫长的历史积淀。 此外,书中对影像的“文化”属性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影像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影像进行案例分析,揭示了影像如何承载和传播文化价值,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甚至如何成为权力运作的工具。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分析了殖民时期西方摄影师如何通过镜头“观看”和“呈现”被殖民地人民,这其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偏见,让我对图像的“客观性”产生了深刻的质疑。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理论的深度。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理论概念,但他善于将这些理论融入到具体的分析之中,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我学习到了诸如“凝视”、“观看的政治学”、“符号学”等重要的理论工具,并且看到了它们如何被用来解读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影像。这让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套全新的、更加精密的工具,可以去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图像,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而言之,《影像文化志通论》是一本引人入胜、知识密度极高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影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通过影像来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视觉文化的认知发生了质的飞跃,也更加期待未来能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探索和解读更多有趣的影像现象。它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
评分收到《影像文化志通论》这本大部头,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终于有一本书能系统地帮我理清我对影像的那些模糊认识了。我一直是个视觉信息接收者,每天被各种照片、视频、广告轰炸,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抓住它们真正的精髓。这本书的书名就透着一股“通透”劲儿,让我对它充满期待,希望能它能像一条明亮的河流,带我穿过纷繁复杂的影像丛林,找到那条清晰的主干道。 它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从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就开始追溯影像的源头,从史前洞穴的壁画,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再到中世纪的手抄本插画,作者都没有放过。我特别欣赏他讲到印刷术的出现时,那种仿佛历史长河被注入一股全新活力的描述。他不仅仅是在介绍一种技术,更是深入分析了印刷术如何彻底颠覆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如何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如何推动了思想的解放,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思维模式。这种对技术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深刻洞察,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影像”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延展。他将影像的范畴扩展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视觉呈现,从绘画、摄影、电影、电视,一直到今天无处不在的数字图像,他都试图从中找到它们共通的逻辑和内在的联系。他不仅仅关注影像的“形式”,更关注影像的“功能”和“意义”。我记得他分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肖像摄影,揭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如何通过摄影来构建自我身份,以及摄影如何参与到社会权力的运作中。这让我对“看”和“被看”这两个行为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这本书在理论上的深度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非常有技巧地将一些重要的视觉文化理论,比如“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观点,融入到对具体影像的分析之中。他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解读影像中隐藏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影像来建构和协商我们的现实。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把开启影像密码的钥匙,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视觉信息。 总而言之,《影像文化志通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影像的历史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通过影像来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思想史。它带我走出了对影像的浮光掠影式认知,进入到一个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视觉文化视野。这是一本我迫不及待想要与他人分享,并且未来还会反复翻阅的宝藏。
评分拿到《影像文化志通论》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经得起细品的学术专著。我一直以来对视觉媒介的兴趣,更多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对流行文化的跟进,却很少去思考这些影像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演变。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踏上了一段探索影像文化漫长而精彩的旅程。 作者在开篇就宏观地勾勒出了影像发展的大致轮廓,从最早的原始人类的刻画,到近现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再到如今这个被数字技术彻底重塑的时代,他都进行了精炼而富有洞察力的梳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影像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冲击的分析。比如,当他谈到照相术的出现时,不仅仅是描述其技术原理,更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的感知,以及它如何被用于科学研究、新闻报道、乃至个人纪念,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记忆的构建。这种跳脱于技术本身的视角,让我对影像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书中对于“文化”的解读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影像并非是孤立的技术产物,而是深深烙印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权力运作。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比如不同时期对人体形象的描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肖像摄影,以及不同媒介所呈现的事件,都揭示了影像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甚至性别、阶级等社会议题。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海量影像,都并非完全中立,它们都在以各种方式传递着信息,塑造着我们的认知。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理论阐释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他能够巧妙地将一些比较复杂的理论,比如福柯的“规训”理论,或者班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融入到对具体影像现象的分析中,使得这些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术语,而是成为了理解影像的有力工具。我通过阅读,对“观看”这一行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观看并非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解读和建构意义的过程。 总的来说,《影像文化志通论》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对影像的认知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批判性地审视身边的影像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加敏锐地洞察影像的奥秘,也对这个视觉至上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