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974年全国象棋锦标赛对局精选
定价:21.0元
作者:孙尔康著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8297200
字数:21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精选1974年全国象棋锦标赛经典对局93局加以评介,其中既有老将杨官璘、王嘉良、孟立国、胡荣华、蔡福如,也有新秀赵庆阁、郭长顺、言穆江等的名局佳构,有对当年赛况的介绍,有对比赛全局的评注解析,也有对开、中、残局战略战术重点的评述,是一本集指导性、欣赏性、史料性于一体的象棋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与印刷质量,虽然带有那个年代的局限性,但这反而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和“原真性”。我并不是在赞美它的工艺,而是在欣赏它作为一种“载体”的厚重。纸张虽然没有现代铜版纸那样光滑,但那种微微泛黄、带着油墨香气的触感,却能让人感到一种与历史的直接对话。与市面上那些使用高科技渲染、分析数据无所不能的现代棋书相比,这本书更注重的是棋手的心性与布局的哲学。书中的对局选择,似乎刻意避开了那些华而不实、只求一时炫技的战斗,反而着重展示了那些经过时间考验、体现了稳健与深远的经典对弈。读着这些棋局,我仿佛能听到棋盘上“咚咚”的落子声,感受到棋手们在关键时刻屏住呼吸的瞬间。它教导我的,不仅仅是棋艺的技巧,更是一种面对复杂局面时,沉着应对、绝不轻易放弃的处世之道。
评分这本棋谱的编排方式,说实话,一开始还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的“开局-中局-残局”的线性叙事,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展的艺术展览。每一局棋的选取都带着一种强烈的策展人视角,似乎在向我们强调某个特定的战术流派,或是某位棋手的标志性风格。例如,我注意到其中有几局是关于“飞相”在特定防守体系中的妙用,与当下流行的“重炮”打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的注释部分,虽然不像现代软件那样提供海量变化的分析,但那种手写体般的文字解析,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只是告诉你“应该走哪一步”,更是在阐述“为什么这么走是美的”。我尤其喜欢那些对局后简短的评论,几句寥寥数语,却能精准地勾勒出对局的精髓和棋手的心理状态,仿佛作者就是坐在你身边,轻声耳语着他的见解。对于一个沉浸在传统棋理中的爱好者来说,这种低调而内敛的讲解,比那些炫技式的分析更耐人寻味,让人在反复品读中,总能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带着一股浓浓的时代印记,那种带着些许粗糙感的纸张,加上那个年代特有的排版风格,一下子就能把我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氛围中去。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份对往昔棋坛风云际会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这本书里收录的那些对局,不仅仅是黑白子间的较量,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象棋历史文献,记录着那个时期顶尖高手们的思想碰撞和战术演变。我记得有一局,开局的布局看似平稳,但中盘阶段,一方突然祭出了一套极具侵略性的调动,将原本的均势瞬间打破,那种步步为营、绵密细致的计算过程,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棋谱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棋手们在有限的资源和信息下,如何穷尽心智去追求棋艺的至高境界。那种纯粹的、不掺杂过多商业或功利色彩的对弈,现在想来,更是弥足珍贵。光是研究其中某一个残局的变化,就能让人废寝忘食,体会到中国古典智慧的深邃。
评分说实话,如果让我向一个完全不懂中国象棋的朋友推荐一本书来了解“过去”的棋艺是什么样子,我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拿出这本《1974年全国象棋锦标赛对局精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纯粹性”。它记录的不是某个顶尖高手为争夺冠军而孤注一掷的搏杀,而是那个时代全国最高水平棋手们集体智慧的展现。其中对一些传统布局的深入挖掘和细致处理,很多至今仍是研究探讨的经典案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中炮破士象局”的几盘对决,不同的棋手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思路,有的强调快速出动,有的则采取了极其耐心的后手防守,这种多样性和兼容性,体现了那个时期象棋理论的广阔视野。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置身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棋院中,聆听着前辈们对“道”的阐释。对于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象棋发展脉络的严肃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珍藏品,它提供了一种无法替代的,关于那个年代的“真实记录”。
评分坦白讲,初次翻阅时,我对于那些复杂的行棋路线感到有些吃力,毕竟信息时代的我们已经被各种即时反馈和可视化工具宠坏了。但正是这种略带挑战性的阅读体验,反而激发了我最大的兴趣。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武林秘籍,你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需要对照着棋盘自己手动推演,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奥妙。我记得有那么一局,开局就陷入了极其复杂的兑子僵持,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每一步都像是在悬崖边上行走,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当我终于通过自己的推算,找到了那个看似不合常理却能扭转乾坤的关键一步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这迫使我放慢了阅读的速度,不再追求“看完”,而是追求“理解”。它强迫你重新激活那种需要深度专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在如今这个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简直是一剂良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要求你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